本帖最后由 目送飞鸿 于 2012-12-11 09:16 编辑
一次飞鸿和总经理一起与一个客户沟通。闲谈中,他提到他们公司因业务需要将把两个办事处合并为一个,为此要撤销一个。工作已经安排过时间不短了,但临到要搬家,却因电话没有移,有的人不愿意过去等原因,向他反映困难,弄得他十分恼火。 “难道事前没有做搬家方案吗?此项工作是否指定了负责人?”总经理有些诧异地问道。 客户表示:因为办事处是在外地,所以此项工作是由总公司安排和指挥。同时这个办事处所涉及的工作人员由不同的人管理,因此涉及到总部两名主管、当地一名主管以及若干工作人员。 听了说明,总经理认为他们的工作从安排到落实到检查都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很乱。为此谈了他的意见: 一是整个工作没有体现结构化的思维。所谓结构化,其实就是逻辑,这是西方传来的。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就和西方人不一样。东西方几乎同时代出现了哲学家,但西方的哲学家似乎更讲究思辨,更强调逻辑和结构。所以他们在这种理论体系指导下,出现了大批的科学家,出现了工业革命。随着西学东渐,中国人从上世纪开始接受了西方文明,接受了数理化等科学体系,从思想上和思维方式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尽管如此,仍有不少人没有能够把学到的科学上升为可用于指导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准则。做事没有章法,说话没有逻辑,写文章结构混乱的现象比比皆是。从搬家这件事上就体现得十分明显。 二是结构化的思维可以用方案体现。西方人说:做事要有计划,写方案。中国人说:计划不如变化。确实,在中国人的心中,计划和方案更多的是给上级和领导看的,从内心就比较排斥,不大认同,觉得形式大于内容。也正是因为此,所以当领导安排了一项工作后,部属马上想到的就是去落实,跑得很快,而不是先想着要做一个实施方案。真正做起来了,才发现问题很多,许多事情没有统筹考虑。常常因为没有做前面必须要做的准备工作,而使得已经铺开的工作十分被动,举步维艰。要么返回头去重新补课,要么困在那里不知所措。所以较大的、复杂的事一定要做计划和方案。通过方案,可以较为全面地思考和规划,把事项的前中后都充分地考虑到,安排好。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方案,可以充分地体现结构化思维,事情就不会乱。 三是结构化的思维是可以训练的。经常写文章尤其是经常写公文的人,结构化思维常常比较好。经常在众人面前讲话的领导,结构化思维也会比较好。其原因就是于他们在写文章和讲话前,都会进行思考,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是采用递进式的说明还是开宗明义地闸述都会根据不同的对象细加揣摩,这里面都体现着结构和逻辑。因为经常有这样的训练,所以他们形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虽然经常有人开玩笑说“领导讲起话来大点一二三,小点三二一,罗罗嗦嗦没完没了。”但如果哪个领导讲话随心秘欲,前言不搭后语,则更是会让人传为笑谈。良好的思维习惯一旦养成,做事情就不会乱。具备结构化思维能力的人也可能从不做方案,但能够感觉出他做起事来心中有数,一板一眼,步步到位,让人放心。所以作为老板和主管,一定要让部属掌握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在开始时可以通过做计划、写方案的方式进行训练和要求。不要觉得繁琐,不要认为是形式。尤其对于复杂的工作,更要重视和强调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