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后我们要更好地活着 2008-05-27 这是32年来,我们记忆中最为沉重的两个星期。亲人离散,家园破损,切肤之痛,痛彻骨髓。 从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开始,汶川8级特大地震,带走5万多鲜活的生命,刺痛并撕裂百万亲朋至友和亿 万同胞的心。因此我们需要在5月19日至21日,用连续三天的举国哀悼,以国旗半降的庄重仪式,和整 个中国三分钟默哀,来依依送别逝者,并深切祝福生者。 我们哀悼每一个飘逝的灵魂,牵挂每一丝生命的气息,慰问每一位受灾的同胞,敬重每一个救灾的身影 。我们为这次空前震灾中涌现的人性之光、互助之爱而深深感动,我们向所有参与救助或捐赠的热血同 胞、国际友人深致谢意。这是坚强中国的命脉所在,灾后重建的希望寄托,是我们可以战胜任何灾难、 百折前行的精神支撑。 当我们试着把泪水轻轻擦去,将悲伤慢慢收起,我们不得不更加认真地思考,如何聚集足够的勇气和理 性,面对并超越这罕见的灾难,尽快开始灾后重建,让一切宛若新生。 我们必须面对,灾难就是灾难,是人类至今无法确切预知并防范的自然现象。无论这样的自然灾难造成 多大损害,我们都不能长久沉浸于哀痛而不能自拔。这不是万物之灵无助地屈服于自然的暴虐,而是我 们基于自身认识与改造能力的客观现实。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人生于天地之间,我们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最终也要回归自然。总有无法确知的 风险,相伴始终;总有难以防范的灾难,不期而至。这也许是一种宿命,但更是一个现实,正如罗曼· 罗兰所感叹:“我们得祝福灾难,因为我们是灾难之子。”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当人类的文明 进步仍然无法让我们完全躲避风险和灾难,那就勇敢而冷静地面对它吧。 人类文明数千年,曾经遭受无数远比这次地震更加惨痛的自然灾难。千百年的累累创伤,让我们早就深 切地认识到,面对灾难的恰当态度,不能是一味的悲痛或无助,也不是单纯的反抗或战斗,而是可以更 平静地接受现实,更勇敢地选择美好生活。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抗震救灾前线所说:“活下来了,就要好 好活着!”我们确信,所有的灾难与死伤,都可以让生者更深刻地认识到活着的意义,更懂得珍视正常 的生活,更积极地度过有价值的人生。 因此当灾难逐步成为过去,我们要让时间给所有活着的人们以机会。让那些灾难的幸存者和所有活着的 人们,重新寻找到生活的勇气,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我们每一个仍然活跃的生命,继续健康、平安而 正常地生活,才是对所有不幸离去者最好的告慰与纪念。否则,我们每一位在灾难中逝去的亲友,都无 法长眠于地下,每一位仍在世间者,也可能愧对人生。 从汶川、北川到绵阳,从四川、陕西到甘肃,这场罕见震灾在上百万平方公里范围造成巨大损害,数以 万计的倒塌房屋、桥梁、道路、工厂需要清理和重建,数十万受灾民众的正常生活秩序需要尽快得到恢 复和保障,他们的身体伤残、财产损失和心理伤痛,都急待我们精心的救治与弥补。可以说,灾后百废 待兴,我们没有时间长久地悲伤。 让逝者安然离去,让生者从容活着,这是我们当前最该去做的,也必须做好的大事。现实不会因灾难而 改变,时间不会为死难而停摆。维克多·雨果曾说:“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 运险峰的人。”我们已经看到,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每一场重大灾难,都有可能改变发展的节奏 和进程,但最终也都被证明是后来新的更好生活的一个起点。 我们确信,汶川8级特大地震,也可能会改变我们的许多现状和心态,但绝不应当成为当今中国持续稳定 发展、所有同胞继续美好生活而无法超越的沉重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