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咨询顾问 ——读苏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 咨询顾问 文旻 你肯定遇见过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乐于尝试各种新鲜的玩意儿,电脑桌面上总有些稀奇古怪的软件,文档管理总是井井有条。有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对着Gmail碎碎念——“Gmail可以整合所有的邮箱,具备强大的数据检索功能,而且所有的数据都在网络上,不用担心没有带PC”;还有的时候你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他们所有的日程安排都严格按照Google Calender执行。如果你再问他为什么不玩微博,他还会一本正经的告诉你,微博会将时间切割成为碎片,思维会出现间歇性的抽搐,而只有系统性的学习才能促进深层次的思考。当然,如果你敢让他帮忙美化一下PPT,他甚至会为一个字符的间距标准和你死磕到底。 他们是天生的产品完美主义者,游走于艺术和技术之间,流连于需求和市场之外——他们是产品经理。 事实上,看苏杰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因为他的文章大多是从博客上面直接摘录过来的,即使其中经过了编辑MM和苏杰自己的修改,但是扑面而言的依然是一个大男孩的自弹自唱,他认真的思考,我们认真的倾听,就好象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我们在一起不断的深化和反思产品经理是什么,“产品经理主义”是什么东西。 对于这样的一本书,从我这个入门级菜鸟的角度看,或者说,从一个咨询行业从业者的角度看,至少有这么几点是非常有启发的: (1)产品经理的前世今生 “产品经理”这个概念最初是由宝洁公司制造出来的,起源于单一产品负责制在营销层面和管控层面的巨大成功。发展到新经济时代,互联网、软件行业的“产品经理”跟传统行业产品经理最大的区别反映在三个层面: 1、产品出现前还是产品出现后。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是全流程运营,包括产品研发、产品设计、产品测试、产品销售和产品服务;而传统行业的产品经理则是半流程运营,大多数仅仅指产品运营层面。所以,如果大家有注意的话,会发现在脑白金的职级体系中也有产品经理的影子,只不过他们大多数的称谓是“品牌经理”或者“渠道经理”。 2、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生命周期较短(可能三个月、半年或者几年),而传统行业的产品生命周期较长。我记得跟淘宝的一位资深BD聊天,对方总是不断的强调,互联网行业的一年相当于传统行业的三年(有没有想起游鸿明的《一天一万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巨大压力,因为更短的生命周期就意味着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产品开发、设计、测试、上线、售后等等环节。 3、需求的获取与分析。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更加关注消费者需求。传统行业如果要做调研,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所以很多企业往往跳过调查一环,仅仅凭借自己的商业感觉在做。但是互联网企业不同,产品经理需要做的仅仅是在后台增加几个统计的选项,加载相应的数据库系统,一切与消费者习惯相关的数据就都可以轻松搞定。如果想要了解不同功能设置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程度,也不用去做传统的产品测试,直接选定一定比例的用户,去观察他们的使用习惯就可以了(与此相比,传统行业的新产品测试就没有这么简单的模拟环境和这么少的发布成本了。)。 (2)整合产品管理 产品经理的职责是整合,整合包括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产品设计师、产品运营师、客服服务等不同的角色,然后去争取资源,最终获取百万、千万乃至亿万的用户。工作本身的职责实际上跟我们零点项目经理做的事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无非阿里巴巴的产品经理重点落在“产品”上,零点的项目经理重点落在“方案”上。如果要做好方案的项目经理,同样需要在横向整合技术部、实地部、以及其他不同事业部的同事,然后再纵向整合总公司、外包公司和客户方面的资源。 但是对比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我们零点的PM需要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GTD(维基百科定义:GTD是英文Getting Things Done的缩写,是一种行为管理的方法,也是David Allen写的一本书的书名。)GTD的主要原则在于一个人需要通过记录的方式把头脑中的各种任务移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头脑可以不用塞满各种需要完成的事情,而集中精力在正在完成的事情。IT互联网行业都很讲究运用软件和产品来管理和规划自己的工作,就这一点而言,在零点工作的各位有必要恶补一下。 2、把项目当作产品一样去做。做一个简单的对比来说明一下项目与产品的区别,所谓项目,往往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资源下,达到一定的结果;而产品则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比如腾讯QQ、网易邮箱、谷歌日历、淘宝商城等等。从这个角度来看,项目往往是做一锤子买卖,好聚好散,而产品则是做管道,细水长流。如果咨询公司能够用做产品的意识去做项目,相信利润会产生质的飞跃。当然,产品,在某种层面上有标准化的嫌疑,所以我们现在去看赛迪、艾瑞、易观,甚至行业外的IT咨询公司都会发现类似的迹象。再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能够借鉴一下营销策划公司的全流程服务模式,也有机会把项目做成一种产品。 (3)总结与提炼 苏杰2007年进入公司,2010年出版自己的书(按照他的话来说,叫做“三个一工程”,即写一本书、经营一个博客、做一门培训课程。),如果从资深产品经理、资深咨询顾问的角度去看,或许觉得他的很多认识都很肤浅,很多表达也过于琐碎。但是,初学者的认识肯定是从细节开始的,整体观和全局意识的养成需要项目和平台的机会。所以,能够在入门三年的时候就对行业认识有这样的一种高度是一件绝对值得骄傲的事。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需要保持的是独立思考和判断决策的能力,所以,通过文字不断的去总结和提炼,是促进自我成长最好的一种方式(至少就我本人而言,这算是不错的方法)。 (4)产品经理主义 苏杰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最后一章提出了一个概念——“产品经理主义”,然后又煞有介事的说了《一个产品经理的基本修养》(这个段子是不是让你想起了周星星同学在《戏剧之王》中看的《一名演员的基本修养》^-^),其中最好玩的是他对点菜这一环节的“产品经理主义”延伸,从人群细分、产品定位、产品优先级说到消费者心理,读来让人心生愉悦。我想如果将产品的思考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产品经理主义自然就成为了一种精神气质,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习惯。 实际上,这种说法跟大前研一在《思考的逻辑》中陈述的观点是相一致的,如果一个人一直保持着思考的习惯,那么身处任何空间都能够不断的思考和进步。比如我们每天坐地铁或者乘公交,都能够看到户外LED广告、户外大牌广告和移动电视广告,如果有心,我们可以在上班途中对广告本身进行分析,包括广告表达的主题、文案的撰写、视觉表达的方法、代言人的选取等等问题,然后根据广告投放的时间、频率和渠道进行信息加工,再联系该品牌之前的广告策略,就能够大致的推断出该品牌的前世今生了。 所以,如果套用苏杰的“产品经理主义”的说法,同样的,咨询顾问就应该贯彻“咨询顾问主义”、“项目经理主义”等等。当然,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将个人生活与工作完全重合起来,因为“XX主义”不过是提供给我们一套观察世界的工具,它的价值应该是推动我们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而不是捆绑我们的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