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 海归正当时

[复制链接] 0
回复
57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0-9-14 14:37: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 合伙人 刘非

去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由大洋彼岸的美国开始迅速席卷全球,华尔街四处都是捧着纸盒黯然离职的昔日精英骄子。未几,金融海啸波及实业,一时间美国各大公司裁员之声不绝于耳。赶紧给在美国的MBA同窗们打电话、问安否。还好,目前各位学友的饭碗还在,不过心中仍是惴惴,不知那一纸裁员通知会不会不期而至。电话中聊得最多的就是“国内现在如何?回来有什么机会?”等等。
当年去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读MBA,那一届商学院有六个中国学生。大伙聚在一起聊学成后的打算,六个人分成了三派:有两个铁了心要留在美国,不在美国混出点名堂绝不回见江东父老;清华来的老兄则是坚定的回国派,而且立志从政,改变社会;我和其他两个则是两可派,好则留、不好则回。转眼八年过去,真正回国的仅我一人而已。
出国之前,我供职于飞利浦在南京的一家合资企业。出去的原因,一是开始厌倦平淡小康生活,二是不忿单位那些高级职位都被台湾新加坡的人占据,即使是差不多的职位上,薪水却比国内的高出好多。心想,不就是多出张洋文凭吗,咱也拿一个回来再较量较量。读完MBA,职业方向却是180度大转向,只是因为选修了一门“咨询管理”课程,从此知道了有这么一个咨询行业,整天在外面跑,天天有新东西学,于是一下子就憧憬上了这个职业。回国一看,国内咨询业也渐成气候,于是一头扎进咨询的怀抱,进入了国内最大的咨询公司之一的新华信(现正略钧策管理顾问有限责任公司)。
忽忽几年过去,顶着“专家”的名头做了数十家企业的项目,忽然觉得手痒,想看看实战一把究竟如何,于是借着一个机会去西部的一家房地产公司做职业经理人。过去的第一年,着实费了点劲去适应民营企业的文化和西部文化,一度也差点打了退堂鼓。好在咨询公司学到的十八般武艺还真派上了用场,经过艰苦磨合,还是扎下了根,几年下来也算小有成就。不过任期一满,就坚决地回了北京,而且又回到了“老东家”重操咨询旧业,毕竟这儿有很多理念及价值观相近的人。想想海归7、8年,职业发展竟是走了一个圈。咨询这个职业常年走南闯北,按省份算,基本消灭了大陆版图的空白点。虽然辛苦,却多姿多彩,有滋有味。
时常也怀念在美国的日子。从留学生活中得到的最大收获,不是能多挣到多少钱,也不是所谓前沿专业知识,而是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以及因此体现的一系列价值观。 与国内同龄人相比,这些价值观让人少了些焦虑和浮躁,多了些对生活态度的理解,比如工作和私人生活分得很开,下了班的时间尽量都给家人,衣食住行随意,不攀比,有了假期一定旅游等等。也怀念美国清新的空气、蓝蓝的天、如茵的草地和随处可见的松鼠、礼貌的问候、不用虚伪做作的交流讨论等等。于是时不常跟美国的同学们“煲电话粥”,让他们讲讲在美国的工作生活。起初几年,同学们大多讲在美国职场打拼的经历。渐渐地,好几个同学却都开始打听国内情形,基本都动了回国的念头。
前几年,美国经济还相当不错,我的美国同学们都在正规大公司工作,薪水不低,福利周全。按很多人的想法,小日子过得应该挺滋润的。因而很好奇问他们为什么在美国立住脚了反而想回来。几个同学的回答竟然出奇地一致:一来在美国公司干活就象一颗螺丝钉,高度的专业化和华人缺乏向上的机会让人觉得没前途;二来美国是个成熟了的社会,过的是一种可以预见未来的“平静”生活,衣食无忧,却没什么激情。最主要的是中西文化的隔阂始终是一道玻璃墙,时间越长,越觉得过的生活不中不西。年轻人大都有一颗驿动不安的心,对于可能的机会,有着抑制不住的好奇和野心,希望有更大的舞台供自己施展。这几年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回了国的朋友们大多发展得不错,这不免让他们有种乱世出英雄的想象。不过真要下决心回来,却是踌躇又踌躇。
来自上海的学妹读MBA时专攻财务,毕业后进了休斯敦的一家大能源公司的财务部,还考了CPA。不过美国公司的财务管理专业化程度很高,小学妹负责其中的一个专业模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免感到枯燥乏味。于是试着联系国内的“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不料“五大”在大力推进本土化,加上学妹的专业也不完全对口,最终没谈拢。
来自广东的学友在美国的职业发展在很多人看来可谓是顺风顺水。此君毕业后进入一家电力公司从事电力交易,凭着一手出色的编程功夫,没几年居然升到了总监级别,这在华人中并不多见。要知道,虽然中国人聪明、很好使,不过大多数是给加薪不给升职的。让此君不曾想到的是,国外大公司里的“阶级斗争”居然也颇激烈,而一个中国人管一群“洋”下属是非就更多了,搞得此君不胜其烦,也就动了回国的念头。麻烦的是他干的活专业性太强,国内根本没有对应的职位,也很难用到金融界其它领域去。要是丢掉专业从头再来,似乎很难痛下决心,最终只好不了了之。只是时常跟我说,早知如此,毕业后直接回来就好了,到如今就象是被困住了,进退两难,说不上到底那哪里不好,却绝非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如此看来,海归归不归、何时归还真是个问题。早些年美国经济至少表面上风和日丽,生活质量明显好于国内,留下来工作自是人之常情。而且在国外生活几年后再回来,又会有一个再融入过程,还得要一个磨合期。所以对故土的思念、对回国打拼的想象,只是国外安逸生活之余,一杯清香缭绕的绿茶,终究只是心的驿动。
人生最难的选择,莫过于同时有好多可选项。如今金融海啸一来,有些人“被迫”成了海归,虽说不免有些许“狼狈”,在我看来也不失为一种痛下决心的模式。大家看明白了,欧美发达国家也远非传说中的天堂,尽管中国在这场金融海啸中不会独善其身,尽管改革开放30年后我们的教育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与西方成熟社会依然有不小的差距,可是我们的进步有目共睹,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的势头不容置疑。今后的几十年,我们不但会见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本民族文化中原被忽略甚至糟蹋的精华正被挖掘发扬光大,我们必将见证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这怎能不让一位有志青年热血沸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一大批才俊都去美国留学,20年后台湾已是亚洲四小龙,留在美国的那些人虽然过着富足的生活,却也感叹自己失去了跟台湾共成长的机会。现在的海外学子们,当以台湾学长们的经验教训为鉴,如今全球的危机,正是良好契机,趁着那边的釜已破舟欲沉,回来,回到祖国的怀抱,一起努力,一起奋斗,大好青年,有什么会比跟祖国一起成长壮大更波澜壮阔的事业?与其在国外焦虑地找工作或是安逸地烦恼着,倒不如投身到精彩纷呈的国内经济大舞台。且不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就算是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却绝不会平淡无奇,至少会有些东西老了以后可以“坐着摇椅慢慢聊”。
所以,我要说:海归,正当时。

本文作者系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该文章已发表在《人力资源》2009年04月刊上,如需转载,请联系正略钧策市场部,010-59082736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