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年代,我们付出了疯狂的代价! 在过去的两年里,相信很多的中国人都经历了“过山车”般的感觉:从“槛外人”到“槛内人”,从小心翼翼到肆无忌惮,从一人试水到全家上阵,从欣喜若狂到沮丧绝望……股市楼市是主战场,金市汇市是辅战场,先是赚得盆满钵满,后是输得体无完肤。跳楼的有,砸楼的也有;骂娘的多,后悔的更多。本来好端端的一个吉利年份2008,又偏偏遇上诸多不吉利的事情,先是雨雪冰霜,后是汶川地震,短暂的奥运狂欢过后,大多数中国人不得不面对资产严重缩水、生活质量重度下降、前途一片暗淡的局面。刚刚被十七大报告激发出来的“增加财产性收入”的豪气干劲遭遇了当头棒喝!一时间那些在电视、论坛上为人师表的理财大师与理财小师们也没有了方向,仿佛同时患上了“集体失语症”,举国上下笼罩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中。这确实是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遭遇的最大的经济之“槛”,如何迈过同时考验着国家、政府、企业与个人等不同的对象。 针对上述情况,已有人从宏观与中观的角度提出了不少策略与方法,这些我不做评论。本文聚焦微观、聚焦个人、聚焦即将到来的2009年,我们到底应该投资什么?并就这一话题作一些适当的展开。
一、第一应该投资的是自己的身体!
这里首先应该扩大的是“投资”涵义的外延,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账户的升值,而要伴随着个人体力状态与精神状态的趋优,至少是维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中国不少人笃信一种奇怪的理论,叫做“年轻时是人赚钱,年老时是钱养人”,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分析以后是毫无道理,实际操作起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因为这种人身体每况愈下的程度往往快于可支配收入的消耗速度,两者本来就没有以同等水平下降,更不要说当身体状况下降时需要额外付出的痛楚和对这个世界心存留念等无奈的心情。事实上这些人总是注重有形的付出与收入,却没有去匡算无形的付出与收入,更没有去有意识地把两者进行对比并加以选择。 举个例子来说:当你拥有1万元钱的时候,你比较容易衡量出把它放在银行、买了股票或买了黄金的投资收益,但却难以量化用这1万元从事体育锻炼以后的潜在收益。譬如你用它买了一个跑步机,跑上8年;或者你用它打了500个小时的网球;或者你仅仅用它买了N双跑鞋、M套运动服再外加L瓶饮料……这些会给你带来什么呢?带来的是矫健的身姿、潇洒的步伐、敏锐的思维与坚强的意志……这些东西不值钱吗?太值钱了!而且很多根本就不是有钱就一定会买得到的! 关于这一方面的投资,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投资者”不仅在金钱方面要舍得花销,还要在时间方面不吝支出。讲到这一点,不少人会有180个理由来加以反对,说自己的工作压力如何如何大,时间如何如何紧,其实这些都是时间投资方面没有开窍或意识中天然抗拒的表现。锻炼的时间投资不是一定要做半个小时的预热,再做一个小时的运动,再紧接着花半个小时处理“善后”事宜。懂得时间投资的是“见缝插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的。如你为什么不尝试着走路上班?为什么一定要乘电梯?客户应酬为什么一定要在酒店而不能在运动场上?送小孩上学为什么一定要骑车而不是一起走过去? 关于身体健康方面的投资也应该有自己的“投资回报率”,譬如一定时段内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发达程度,仰卧起坐、俯卧撑的一次完成次数,跑完2000米的时间与心跳要求等,这些指标从人生的长度与人生的质量来说,绝对不比纯粹的财务指标次要,而是更加重要! 现在有太多的人关注“财务自由”,而没有关注另外一个更重要的自由:“人身自由”!而人身自由的最基本前提就是健康身体带来的轻松自由。此外,还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孜孜追求财务自由的人们事实上也特别需要一种可以“移情”、可以“缓冲”的东西,而运动的宣泄、运动的快慰显然是完成此项任务的第一选择。
第二应该选择的投资是见识与思维的投资!
为什么我们的投资会屡屡失败?主要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你没有见过,二是你没有想过。这就牵涉到你的经验与思维,而更为可怕的失败因子则是思维方面的偏颇与固执。 首先是经验方面。市场经济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都是新鲜玩意,并不是象美国社会那样自小就浸染在骨子里头,有着与生俱来的直觉与天赋。尤其对于股票、证券等高风险的玩意,没有基本的常识就勇猛入市的人在中国比比皆是,到了倾家荡产妻离子散还没有搞明白的也是大有人在的。对于“全民炒股”的中国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心态的经验,其次是知识的经验。心态的经验要过的最大关口恐怕是“暴富的心理”和“坐钱不乱的心理”,前者对于穷怕了的众生最有影响,而后者对于暴发户们则更有实际意义。从没有见过钱到见过太多的钱,这是两个极端的状态,于没有正确认识与思想准备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危险的状态,而在这种危险的心理状态之下,人们是比较难以关注他人的经验与教训的,而是比较易于裹束在自我的冲动与臆想之中,冥冥之中就蕴含了很大的悲剧成分。我们既看到了有老百姓跳楼,也看到了有资本大鳄跳楼(如涌金系魏东的自杀)。而心态的经验是需要足够的时间来逐步累加的。当风风火火的股市楼市歇息下来以后,每一个人都非常有必要歇一歇“投资”的脚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归纳一下心理的感受,做出一些基本的自我心理珍断,写在纸上,更要刻在心上,以作将来世道昏聩时的警醒之用。 知识的经验则主要在于要织补“知识之网”而不是仅仅去树“知识之柱”。从今天的整个社会来看,学习知识的选择性太强、功利性太强、个性化太强是普遍的通病,这就造就了很多懂财务报表、懂工具模型、懂IT手段的投资者与分析师们,但可惜的是在一些更本质、更古老的知识中,这些人却懂之甚少。如个人的贪婪与群体的贪婪是如何互相影响的?社会评价方式对于企业创造利润的“干扰”何在?人与人之间的驾驭与被驾驭会产生什么不同的效果?……这些知识似乎很玄乎,但它们真实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笔者观察到,不少原来所学专业是类似哲学的冷门毕业生,却可以在股海楼海中自在遨游,原因就在于他们往往有着更好更广的知识储备,使得在面对具体客观问题的时候,可以更全面与更直接地做出判断并付诸行动,从而获得不菲的投资收益。如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李志林博士(教授),他的笔名是“忠言”,他的文章曾经是证券专业人士都争相阅读的,他自己在股海中不仅获得了财富,也获得了从事高端财经人士培训的宝贵实业资源,当然也收获了美女,生活不可谓不丰富。而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第三、第四点在下一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