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当闭上嘴巴的时候,总觉得有不少的话要说,但要开口的时候,又不知道有什么值得说的。木人康兄弟的抬举令我颇有些无措,我先和有兴趣的朋友分享一些体会吧。
下面的话并没有考虑概念的规范性,对涉及到的问题也没有深入展开,希望能和“同志”们一起探讨。
咨询需求向“后场”的移动。
五年前开始做咨询的时候,客户的需求多与营销有关,说是营销,其实是促销,就是产品已经堆在这了,想办法把它卖出去,或者是对着一个未进入的市场,看看如何占一块地盘,当时想的比较多的是活动、招数、效应等等的词。
在这之后有不少的客户提出了对运作系统进行诊断的需求。有时候这种需求似乎表现为对企业的全面诊断,但实际上,非但客户方面并没有作好全面变革的念头,咨询公司方面也很少具备进行系统变革的技术和工具。究其实质而言,这种需求仍然是运作系统层面的。这个时候,我们关注的比较多的是流程、信息化,以及多到记不住、数不清的英文缩写。
再这以后就有客户开始审视自己的结构问题,即把组织结构的诊断和变革置于首要地位,我们更多地开始关心岗位、权责、边界,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人的管理。
这其中对人力资源的管理经历了一个循环,其实从一开始,不少企业就十分关注诸如薪酬、考核等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要素,但实际上这一前一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有一定的区别,前者是希望在大的框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强化达到绩效提升,增加企业对员工吸引力,降低人力成本等目的,而后者则是在重新审视组织结构甚至是战略要求的情况下,对该系统所作的变革。
在运作系统咨询和组织结构咨询之前,客户虽然也有一些战略方面的咨询需求,但较少以单独的咨询项目出现,而最近两年,战略一来是表现为独立的咨询模块,二来干脆就是一个单独的咨询项目。
和战略问题一同或稍后提出的是诸如企业文化等更加抽象的咨询需求,这些需求涉及到企业的“业格”的塑造。如果说当初我们只是给一个人的着装出出主意,现在我们则要优化他的性格和教养。
上述几个方面的转变有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从价值链的末端逐渐移向前端,并且逐渐从运作流程转向支持流程。如果说市场是企业与客户接触的前台,则其它的环节可以称为后场。早期的咨询侧重于前台,现在则越来越移向后场。而从一般的学说理论来看,后场多半是核心能力形成和堆放的地方。
咨询诉求点的后移,导致了几种情形的出现。首先是咨询的空间大为增加,相对于原来的营销界面,后面的环节几乎是无穷丰富的,其次是组合要素更多更复杂,这种复杂性常使人有无力的感觉。
咨询产品的“下沉”趋势。
早期的咨询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公司派出比较精英的人士(通常是老总),到客户那里一通海吹,客户往往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咨询公司的遵从,这种遵从中不乏盲目的成份。由于咨询业的竞争尚未开始,咨询公司在客户那里也很少碰到自己的同行,他自己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对客户察颜观色而临时对咨询产品加以定义和描述,客户也鲜有腹诽。
到后来,不断有同行拿着精美的印刷品或PPT文件到客户那里展示,就使得咨询公司在定义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时多少有些严肃起来。把产品进行了大概的分类(就是这样的分类,也花去了不少脑筋,开了许多的会),又在每一类下面列了若干的条文,甚至给出了一些“思想”类的东西。但有一点须注意,在整体框架上,大部分咨询公司仍然把“所有的客户需求”作为自己的服务内容,假如发现有遗漏,会赶紧添上。这一步所作的工作是把原来一大篮子的东西分了一下类别,萝卜在这边,青菜在那边。
现在的情形愈发严竣了。客户对一般的理念类的陈词早已滥熟于耳,也有不少的咨询公司上门来兜售过产品,类似的彩页也不知看了多少,所以要想说明你服务的价值以及这种价值的确定性,就非得继续往下沉不可。
这种下沉从内容上看,包括对所诉求的咨询内容的更进一步的结构化、细化处理,在理念和思想之上要辅之以技术工具和工具,在过程上看除了传播和设计,还教练和实施的责任,“不但要帮人讨老婆,还要帮人生儿子”,所以,实施问题又成了今天的咨询人员的心病。
咨询的下沉(姑且这么说)使咨询公司再一次反思自己的产品定位,为什么?因为在原来的产品体系下,“下沉”是不可能的,工作量太大了,如果要剔除的话,又从哪开始呢?因为我们的主张是“系统化”啊。
当然,我们可以保持沉着,以不变应万变,但这样一来要花越来越多的精力寻找产品的卖点,特别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卖点,公司里从事营销工作的大腕也会觉得越来越累,即使好不容易接份单子,后期的项目运作也叫人望而生畏。因为简直就不知道原来答应了人家什么?!
卖咨询的人怎么办?
如同玩抛球游戏,咨询需求向后场的移动逼得我们一次要玩很多的球,而咨询产品的“下沉”则要求我们把每个球都抛得更高,最好再加上不同的曲线变幻。穿帮是必然的,解决方案并不很复杂,那就是,我们得承认,有些事情我们不能做(或做不来)。问题是,我们什么时候对自己承认,什么时候开始对客户承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