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智虹职业培训学校的一次职场沙龙活动中,我和十几位年轻的学员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如何化解各自所面临的职场困惑。首先发言的是一位年仅23岁的帅小伙儿,他有着一份时下很令人向往和羡慕的工作。但他却并不开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他通过竞聘进入了一家电业局的行政部门工作,每天的工作非常轻松,几乎没有多少事情,很多人都闲得很无聊。然而由于是行业垄断部门,这里的待遇却很好,每月的收入可以达到三千多元的水平,就像是被人供奉在养老院里一样。作为一个很有职业理想和人生追求的年轻人,他对这样的工作状况很厌烦,也很苦恼,不知如何能摆脱这样清闲的如同浪费生命的工作状况。然而,他的家长却让他珍惜这份职业,很希望他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继续安稳地呆下去,可他自己想换一种活法的愿望却十分强烈。来到智虹学校学习人力资源专业也是有这方面的想法,他坦言,环境尽管很消磨意志,但他自己倒是始终很努力的。他不仅在工作期间完成了专升本的学历提升目标,还经常一个人肩负起几个人的工作职责,并热心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以致经常被单位当成宣传的典型,也总能得到各级组织的表彰和奖励。他说,自己的学习意识一直很强,自己真正的职业理想是能够成为一名职业经理人。可面对这样悠闲、涣散、极易意志衰退的职业环境,自己实在不知道何时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对于这个小伙子的苦恼我的确很惊讶,有些没想到。因为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能够进入到一家垄断性国企,工作上没有任何压力而却能拥有不错的收入和福利状况。这样的好事,许多人做梦都想啊,他竟然却为此而苦恼,这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吗?他的那些话也许会使许多人得出这样的印象。而我却是很理解他的,这是个有着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的年轻人,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分享职业的快乐,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加富有价值,不愿意碌碌无为、安闲悠哉地虚度自己的一生。这样的人生取向,的确值得肯定和鼓励,大概是在金钱拜物教盛行的今天,更多的人更看重现实的物质利益的缘故吧,像这位小伙子这样有着理想和事业抱负的个案比较鲜见,因此的确令我心头为之一振。我对他的想法表示了完全的理解,对他的积极的价值取向、向往更高级精神需求满足的渴望,非常认同。
在有关现实工作环境的看法上,我认为过于静止、绝对地否定现有工作环境的态度并不可取。工作清闲、待遇优厚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好,关键是你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清醒自己的头脑、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作为一个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人,在比较优越的工作环境中,同样可以获得成长和进步,并能够磨炼自己独立于环境的意志更加不为负面的倾向所左右,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学习呀。其次,垄断性国企待遇好、工作清闲也并非完全是个弊端,至少你在进行自己的持续学习和业务实践的努力中,没有那些物质层面的后顾之忧嘛。同时,那样的工作环境中,办公条件优越但却应用效率低下,不正是给你提供了学习与实践的良好平台条件,他们单位早就上了ERP,但却用得不多,这不正给你在企业管理信息化方面结合自己及本部门的岗位职责,进行一些创新性的尝试提供了基础条件了吗?在人和环境的关系上,我们都懂得这样一个基本的道理:只要我们心中有理想、不放弃自己对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环境也完全可以为我所用,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某种改变,至少我们可以对环境进行择优利用,而将其弊端作为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警示和告诫啊。
关于职业理想的具体定位上,他向往着自己未来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为了将自己的这个理想真正落到实处,是否应该考虑进行新的工作单位的选择呢?看得出来,在这个可爱的年轻人的心目中,对“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高端需求的诉求,远远超越了为区区物质私欲而斤斤计较的低级阶段。我认为,有着崇高的人生理想固然是非常值得肯定和嘉许的,但也必须清楚地懂得:“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职业经理人的成长与成熟也必须经过扎实的职业实践的点滴积累,才可能水到渠成的。因此,我认为他应该首要考虑的不是脱离现在的环境,而是首先要完成明确的专业和技能定位和经验储备。如果你希望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位明确的话,那就应该尝试着将学到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与技能应用到现实的企业环境之中,即便你现在没有担负明确的人力资源岗位职责,也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业余调研、用心观察、发现问题并通过一定适当的渠道提出对单位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状况的改进建议的。只要你的建议言之有物、切中时弊,这对你都是一个很有益处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如果你在这样的努力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职业素养与潜质被单位领导认可,进而获得职位转换的机会,那自然就会距离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近了一步嘛。
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在一个弥漫着消极、推诿、不负责任气息的环境中,一个积极进取的人恰恰拥有了自己价值实现更有利的实践机会,别人的职责你替他完成了,别人懒得做的事情你主动去做了。在你帮助别人掩饰了工作态度消极、工作效率低下的负面现象的同时,你也许会得到环境的更多认可和依赖。而你也并没有什么损失,而是成为了这种状况的最大受益者。因为别人得到的无非是其惰性的延续,而你却赢得了可贵的成长机会。这样的事情做得多了,你的职业竞争力和环境认可度自然也会同比提升,距离那个职业经理人的理想大概也就不远了。
ffice ffi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