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相信非洲人民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事实不可辩驳,但“相信”不一定能让人们在意并采取行动。每个人都相信吃太过油腻的食物会导致健康问题,这一事实同样不可辩驳,但“相信”不足以让人们在意并采取行动。
本章主要讨论黏性创意中的情感因素,但我们指的并不是像催人泪下的电影那样抓住人们的基本情感。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把信息变得“感性”来让人们在意,因为感觉能够引导人们的行动。
研究者们曾做过这样一组实验。他们给每个参加者5美元,让他们进行慈善捐助。这些试验者同时还得到了一封请求慈善捐助的信。不过,研究者们设计出了两种版本的请求信。第一种版本采用了一些数据以展现非洲孩子所面临问题的严重性,现参考如下:
· 马拉维的食物短缺正危害着300多万孩子的生存。
· 自2000年起,赞比亚严重的干旱少雨导致玉米产量下降了42%。据估计,300万赞比亚人正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 400万安哥拉人(相当于人口总数的1/3)被迫离开了他们的家园。
· 1100多万埃塞俄比亚人需要紧急食物援助。
另一个版本只是告诉了他们一个小女孩的情况:
· 您的所有捐赠都会被送到非洲马里一个7岁的小姑娘手里,她的名字叫罗基娅(Rokia)。她非常穷困,天天被饥饿的阴影笼罩,甚至还有饿死的危险。若能得到您的慷慨捐助,罗基娅的生活就会好转。在您和其他富有爱心的捐赠者的支持下,英国救助儿童会将同罗基娅的家人和社区其他成员一起抚养罗基娅,送她上学,并为她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和卫生教育。
研究者给参加者两种版本中的其中之一,然后把他们单独留下,让他们自己决定将多少钱放回信封,他们把信封封好后再交还给研究者。
读到数据版本请求信的人平均每人捐赠了1.14美元,而读到罗基娅版本的人平均捐赠了2.38美元。由此看来,大多数人在某些方面与特蕾莎修女存在着共性:在打动人心方面,针对一个人要比针对一群人更有效。
研究者们相信,看过数据版本请求信的人之所以给出的捐赠相对较少,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给出的不过是“九牛一毛”,起不了什么作用。如果一个人通过数据进行例行的思考,他就会被问题的严重性冲昏头,他那可怜的捐赠看起来就微不足道了。
但以下的信息让事情变得更加有趣:研究者决定把两种版本的信同时给第三组人看——数据和罗基娅的故事。他们很好奇这组人会给出多少捐赠,会不会比只看过罗基娅故事的人给出的2.38美元多呢?数据和故事的结合既能充分说明个人需要,又能充分展现出问题的严重性,也许这一结合将把捐赠引上一个新的台阶。
他们错了。看过这两封信的人只捐出了1.43美元,几乎比那些只看过罗基娅故事的人少捐了1美元。不知为什么,尽管数据能证明大量的非洲人在受苦受难,却无法让人慷慨解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