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一扫
交流者
前一阵在超星上下载了几套国学,闲着没事就看了几本,无意间看到了南怀瑾第十卷《原本大学微言》。之所以能吸引自己往下读的原因是看到了:“大学之道之道在明明德!”这句话曾被自己引用进了自己的宪法,所以自己对这本书格外警惕!自己加以重视其实还有另一原因:自己没能正确引用这句名言!所以一方面出自对这本书的神奇感,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对这本书的尊重,因为它一开始就与自己的内心产生了某种程度共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这么两句话,引起了自己的震撼。明明德要求我们能学习和发扬美好的品行与道德;亲民则要求我们尊重民意,密切联系群众;止于至善,要求我们能做到恰如其分。后面一句自己则认为尤为重要:“知止”和“有定”!何谓“知止”?自己查了相关的论述,一般认为是目标、原则、立场;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是止就是对自己能力范围的界定,及对自己的定位,即自知之明,所谓知己,另外再加上,知彼!自己倾向于后者的理解。我们只有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才能对自己进行定位,才能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知止才能目标明确,才能确定判断,即有定。定下位后而不会去胡思乱想,不会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去妄想,从而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即能静。“静而后能安”,不会被别人的蛊惑之言所动摇,不会因为他人的怂恿而迷失自己的方向,不会受各种各样的因素干扰,才能得安。“安而后能虑”,将自己的目标和运作的对象策划进行具体化并落实,才能真正地进入操作的过程。“虑而后能得”,在做到前面的基础上,才能使自己有所获得。
如今社会上,“浮躁”和“不定”似乎已经是国人的通病,反思其“浮躁”和“不定”,按大学之道来分析其因果关系有二:其一,国人不能“知止”,即不能知己和知彼,其二能“知止”,但没有紧接着进行所谓的“定”,以至于造成了如今的不定!不定就不能静,不静就不能安,不安即不能虑,不虑哪来得?
我们从小就在谈立志,这个立志是不是就是大学里的“定”?如果撇开知止,假设在有定的基础上,通过静、安虑后达到了得,应该是很圆满的事,因为一心一意的按着志向的方向去努力,终有一天能成功。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反应了立志的重要性!但是这个志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知止”的基础之上。我们儿时又如何“知止”呢?这似乎是一个问题!!不知家人如何看?
举报
志学者
要想真正的了解自己,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需要根据反馈来不断的去修正对自己的判断!评判标准应该是实践吧!
贵宾
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反应了立志的重要性!但是这个志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知止”的基础之上。我们儿时又如何“知止”呢?这似乎是一个问题!!不知家人如何看?
格物即可知,即对物性,人性有一定体悟了,自然会知道立何志.....
楼主继续往下看就明了了,不过不知道楼主对佛学是否了解,否则看南怀瑾先生的<<原本大学微言>>,也许就很难深入其理了,我花了近1年的时间体悟佛家思想,才更懂了<<原本大学微言>>,对其整体的把握,还需下点工夫
本版积分规则 写好了,发布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