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传递书] [转帖]如何阅读一本商业图书之四:好为人师原则

[复制链接] 1
回复
123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7-6 16:1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好为人师其实不是一个褒义词,更像是一个贬义同。形容一个人好为人师,就是说这个人喜欢通过给别人辅导来达到自我满足,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其原文出自《孟子•离娄下》中的一句话:"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从此,好为人师就彻底成了"患"。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道:"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 '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一贯流行下来的文化和传统都明确传达了一个信息和含义,那就是好为人师是贬义的,要尽量避免这个不好的行为。但是,如果从图书阅读的角度来看,好为人师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可以让读者在读完后得到的收获更加扎实、更加实用、更加有效。具体的做法有三种。

     1、阅读、书写同步化

     2、文字的深度加工以及提炼

     3、思想的超越以及进行置疑

 

      1、阅读、书写同步化

      通常人们在阅读一本书时大脑会发生三个层次的变化,一是感知层面,二是录播层面,三是加工层面。所谓感知层面,就是眼睛在字面上扫描,每一个字都可以在大脑的右侧形成一个图像,从而让自己更容易理解作者这一行文字试图达到什么目的。比如这句话:

     企业的销售人员,首先要通过双向沟通与客户建立认同以及良好的关系,从而获得客户的信息,并向客户传达他们需要的信息。

      读完之后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些图像,这些图像会有客户的样子、说话的形式、双向沟通的含义以及对"认同"这个词汇的图像描述和想像。还有可能会联想到客户的名字、电话号码等。不同的人看到"客户"、"双向"、"沟通"、"关系"、"信息"、"需要"等这些词汇后会有不同的联想。联想通过范围、深度以及多样化这三个维度来测量,可以判断读者的阅读能力。

      初级感知层面阅读的水平低,一般意味着阅读能力较低。中国的教育中几乎没有教授阅读能力,语文课里教的是识字,是对思想的领会,而不是阅读。阅读要求形成联想范围,要求深化理解层次,要求多样化加工描述。而语文教学基本上在获得中心思想以后就止步不前了。因此,中国学生缺乏有系统的阅读训练,没有人给予粗读的阅读指导,更没有人给予精读的阅读指导。教科书的教学属于教师吃馒头,然后嚼碎之后喂给学生,学生的消化能力又如何得到提升呢?因此,中国16年教育严重耽误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感知层面主要通过右脑的形象来构成对文字的理解。图像越多、细节越具体、扩散的范围越广泛,对文字的理解以及有效应用就越好,在大脑右脑层的纹路就越深,对事后的录播就越有利。

      录播是一个电视术语,与之相对应的是直播。感知阅读层面类似直播,而录播就是第二天在重新拿起这本书时,找到你前一次停止阅读那一页时的大脑状态。如果直接立刻进入新的页面阅读,那么你就失去了录播阶段,丧失了一个基本的回顾阶段。为什么人们在复述一个文艺作品,尤其是小说时,通常都可以比较准确地复述人物的性格,却严重缺乏逻辑上证明这个人物性格的细节以及具体的行为呢?这是因为小说通常有很强的故事性,吸引读者,因此几乎没有录播。即使找到中断点,读者也可以立刻开始新的内容的阅读,因此缺乏后期理性加工的可能性,仅仅停留在感知层面上。中国学生最缺乏的阅读能力就表现在这个环节上。录播要求读者在开始新的一页阅读时,至少要用15分钟的时间来想一想上次阅读的内容,开始最好不要往回翻看,实在想不起来时再翻看。这个方法非常简单,但如果是比较难的商业图书,可能需要30分钟的录播时间。如果你可以严格训练自己,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录播,坚持50次,以后会逐渐养成习惯。很多人往往不用等养成习惯,就已经尝到了甜头。

      最后就是加工阶段。有两种模式的加工,一种是感性加工,通常的表现形式是感慨、有共鸣以及有联想,甚至在大脑中可以勾画出一些画面。另一种是理性加工,即将读到大脑临时存储器里的内容进行重新排列组合、颠倒次序,重新组织逻辑关系、预设新的因果关系,这样就会得到新的认知,而这个认知要比感性的画面对人的影响更持久、更深刻。这个认知的最好表现形式就是做笔记。到此,阅读已经变成了一个输出过程,而不是输入过程,大脑已经在边吸纳新的内容边开始加工了。不要试图让自己的笔记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也不需要有头有尾,更不需要有很强的系统性,不需要有深刻的见解和思想,只要是文字,任何输出都是对大脑的锻炼。

       中国读者对商业图书阅读的功利性比较强,经常要求书中的内容立刻可以应用,这个要求其实是一个浅层要求。在一个人认识层面上发挥作用的几乎都不是靠实用性很强的图书来实现的,因此不要过于注重眼前的应用,只要是阅读一本书,只要你在加工作者的思想,只要你有文字输出,你的阅读能力就在提高。不要直接提高你的工作能力,而应该首先提高你的阅读能力,这才是如何阅读商业图书的关键步骤。

       因此,这就要求读者在书的空白处多写多画,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随笔也行,画符号(比如,问号、惊叹号、省略号、强调重点的下划线、括号等)也罢,或者采用水彩笔在关键字句上涂色都可以,这些都是用于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武器。书签、便签、折页,甚至拆书都是达到这个目的一种形式。

      随笔的形式多样,内容也可以各异。可以是置疑可以是联想;可以是补充作者的观点,也可以是给作者提供自己实际体会到的例子。任何文字的补充都是非常重要的。

      找到你周围通过读书得到实际提高的人,向他借一本他经常看的书,看书中是否有随笔、有批注?是否有许多特殊的符号?你就知道这里介绍的方法的意义了。

好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难就难在执行上。它需要毅力、需要执著、需要长期的坚持,从而养成习惯。方法已经介绍给你了,具体的落实只能靠你自己去执行了。

 

      2.文字的深度加工以及提炼

      零散的文字会散落在书的各个地方,这些都是阅读的点滴体会,如同散落的珍珠,有许多已经在脑海中遗忘了。但是,当你以后再拿起这本书时,看到自己的笔记,你第一次读到这段文字所产生的图像会隐约出现在脑海中。这个时候,你的体会会得到加深,有时更会有突破性的启发。当然,谁用谁知道。从来没有按照这些方法来阅读的读者,恐怕就只能唉声叹气了,因为你没有这些美妙的体会,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感慨肯定与你无缘。

      散落的东西聚集在一起才有分量。有两种方式可以将这些散落的珍珠聚集起来,一种是读后感,另一种是幻灯片。这两种方式的主要区别就是,读后感需要用大量的文字来组合,强调文字之间的过渡,需要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这种方式不一定能够准确地反应读者的阅读能力,因为读后感的水平有时是受限于读者的文字表达能力。但是,如果阅读能力低,那读后感的水平肯定不高。好在不断写读后感肯定是可以大幅度提高阅读能力的。通过一本书的读后感,两本书的读后感,从而激发自己提高第三本书的阅读能力,那就是好事。读后感主要是有细节的文字,需要一定的逻辑性。而幻灯片强调的重点是顺序,是概括能力。有能力写出读后感的人,不一定具备概括能力和逻辑顺序能力。撰写幻灯片需要对一本书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逻辑顺序等,这些都需要直接在幻灯片上表现出来。有趣的是,幻灯片写得好的人,时间长了都不会写文章,多数外企高管都有这个体会。因为,撰写幻灯片的弱项就是细节的勾勒能力、文字的驾驭能力在幻灯片中均无法得到有效的检阅和检查。

幻灯片有利于口头讲解从书中学到的内容,写幻灯片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有效的宣讲,组织语言重新表达对原书内容的理解。此时,与原书内容相同的越少,阅读能力就越高;重复的内容越多,阅读能力就越低。

      所以,建议读者先写读后感,写上5篇以后,再开始尝试做幻灯片。在掌握做幻灯片以后,连续做上5个幻灯片,就一定要再重复写三次读后感。这样坚持完成后,你的阅读能力将会大幅度提高。

       这里,对读后感再多说几句。读后感一般有三种结构,一种是平铺直叙式,直接按照图书的次序和线索来谈体会;一种是自我感想式,不考虑图书的次序,按照自己的收获、启发来写读后感;再一种是焦点突破式,把握书中的一个关键点,写深、写透、写细,或者扩展为新的形式等。这些都是比较好的读后感形式。

     对读后感的要求通常包括四个方面:对图书大概脉络的认识;对图书涉及的领域的认识;对实际情况结合的认识;对方法论有效应用的认识。读后感的内容基本线索也是在这四个核心内容上展开的,供读者以后自我要求和比对。

 

      3.思想的超越以及置疑

      要养成这样的阅读习惯,通常需要6个月的严格要求,至少完成4本书的阅读。在这期间,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在阅读一本商业图书时,自己的思想在读书的同时开始跳脱出来,开始有一种超越作者的感觉。比如,"如果我来处理我会这样说"、"我知道后面会涉及什么内容"、"如果让我来处理我会添加这个例子"等。这些都是一种超越的感觉。

     比如在阅读《影响力》这本书时,是否思考过,中国的大众也会这样吗?是否思考过,作者提供给我们防范他人对我们采用6条影响力原理的法子其实并不奏效?是否考虑过,如果我真的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对方真的告诉我还有两个了,难道我就可以超然,就会真的不急于掏钱来购买吗?这些都是超越作者的感觉。读到这里,可能有读者会说,"对了,我以前也有过这样的体会。"是的,很多读者会有类似。的体会,但大多数读者的体会是偶然的、是随机的,往往只有进入读者非常熟悉的领域才会有这样的体会,一旦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就不会出现。我们所训练的阅读模式,会让你想有这种感觉就会有这种感觉,想放弃享受阅读快感就可以忘记这种感觉。

       比拟作者、超越作者、试图凌驾于作者之上思考问题,这些都是第三条要求的,是必然的过程,是可以由读者自我控制的过程,是一个人为的逻辑过程,但是,需要前两条的积累。

      因此,好为人师的表现通常是在朋友圈中主导话题、控制话题,引导话题向自己设计的方向发展。好为人师的基础是需要大量的阅读和长期的积累,好为人师可以推动社会知识的流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好为人师的人太少了。按照以上介绍的三个技巧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吧,随便选一本商业图书开始,如果你比较在意,那就从《影响力》开始吧。

      提高阅读能力是普及阅读的关键步骤,但是仅仅依靠号召大众阅读而不去教授阅读的方法,是无法达到普及阅读的效果的。依靠号召起来的热情会快速消退,而建立和掌握的阅读方法却可以持久发挥作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6 16:31:24编辑过]
沙发
发表于 2009-7-6 17:10:10 | 只看该作者
读完书之后给人分享,这是柯维最推崇的读书方式。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