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的增长并不必然意味着公共事务管理水平的提高。2009年4月30日,一份名为《公共治理指数项目报告》的研究报告得出了上述结论。
这份报告由著名的民间学术机构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公布,为研究所主持的“中国省会城市公共治理指数”课题成果。
天则经济研究所委托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进行调查,共收集了6449份问卷,由此给出了2008年中国各省会城市的公共治理得分情况。得分高,意味着地方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并通过不同群体之间的协商对话来管理公共事务的水平也越高。
报告显示,2008年公共治理指数与人均GDP之间并不存在相关关系。根据调查数据,除拉萨外,全国30个省会城市中,杭州市公共治理情况最佳,上海、长沙、成都、重庆、西安、北京六大城市得分均较高,而昆明、贵阳、太原三个城市则排名末尾。
课题负责人茅于轼教授指出,这一调研结果再次为“唯GDP论”提出了反驳论据。
治理方式评价最低
从理念看,公共治理强调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各种民间组织机构的参与,强调政府机构与社会组织间的共生与互动。在天则经济研究所报告所支撑的体系中,公共治理的核心在于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
“公共治理评价不能仅仅等同于政府行为和绩效的评价,”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业安解释道:“政府是治理公共事务的重要主体,但不是惟一主体,居民个人、诸多的非政府组织也都是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
除了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公共治理的理念还强调公共事务本身内容的多元化,以及治理机制的多元化。
“天则公共治理评价”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针对“公民权利”“公共服务”“治理方式”三方面内容,向30个省会城市的居民收集了6449份问卷。其中,“治理方式”由民主、透明、多元、参与、效率、廉洁六个指标构成。
根据2008年被调查者在各分指标上打分的情况,“治理方式”的得分最低。其中,“多元”和“选举”两项得分尤其低。
问卷就“多元”设计的问题涉及公民对民间组织的参与情况,“选举”则包括公民对人大代表制度的认知、实践情况。此二项指标偏低,也都反映了中国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公民对公共事务参与度较低、公民民主选举权利未得到有效行使。
治理水平与GDP关系不大
根据研究数据,杭州市在2008年公共指数总指数得分最高。上海、长沙、成都、重庆、西安、北京六大城市公共治理水平较好。昆明、贵阳、太原三个城市排名末尾,公共治理水平较差。
研究者将公共治理指数与人均GDP、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的指标比较,发现公共治理各指数与其均有正向相关关系,但很多相关性并不显著。
如人均GDP在各省会城市中遥遥领先的广州市,其公共治理指数反排倒数第四,是经济发达城市中公共治理状况表现最差的。尤其是“公共安全”和“公共道路交通”两方面,“公共安全”得分全国最低,公共服务各方面有待改善。此外,在治理方式上,广州除在“透明”“多元”和“参与”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分外,其余指标得分均较低,“政府信任”一项再次垫后。
还有一些城市人均GDP等经济指标接近,但公共治理状况却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成都的人均GDP略低于太原,但成都的得分是太原的1.2倍。
对此,茅于轼教授指出,一个地区的公共治理情况需要多维度考量,并非仅与经济发展相关。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业安以杭州市为例,该城市的经济并非全国最发达,但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政府能迅速做出反应,发放旅游券、消费券,有可能就此赢得公民认可;杭州市的政府管理能力也不一定是全国最好,但可能因其透明度较高,而给公众留下好的印象。“政府的工作不在于做了多少,在于工作是否有效果,能否得到公众认可,否则就是浪费资源。”
居民利益表达不充分
公民对公共治理的参与,与利益表达机制的畅通与否密切相关。
天则经济研究所的公共治理评价体系,还提供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于公共活动的参与程度指标。其中,参加公益组织、社区活动和“与朋友讨论”的参与率比较高。
随着网络的普及,“上网讨论公共事务”也成了人们参与公共活动的重要方式。但是,对“上网讨论公共事务”积极参与的不到11%,74%的人“根本不参加”或“根本不积极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的罗楚亮教授对此表示,尽管从一些个案来看,网络对于公共决策具有一定程度的监督作用,但总体而言,网络更倾向于充当信息传递的工具。
调查的数据显示,对政府的意见和抱怨,53.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私下讨论或不提出的方式;对一般性的社会公共问题,只有19%的被调查者表示,曾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罗楚亮教授认为,这说明居民的利益表达似乎仍不充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