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开发商50元雇“房托”抢购消息再次将地产商推上了悬崖,手段之低俗直追宋祖德。不过,这事到让我回想起两年前地产商们各个“捂盘惜售”的场景,唏嘘之中,到觉得是个聊聊营销的好借口。
“捂盘惜售”为了利润,“雇托抢购”为了销量,但都是地产商人们所钟爱的招数:
“捂盘惜售”从属于饥渴营销,创造物以稀为贵的局面,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空间。很多高端产品,宣传“纯手工”、“贵重材质”就同样的目的,同时还暗示了消费者该产品的“保值”、“增值”的属性。当年,市场环境好,消费者求房若渴,当然要用“惜售”来提升利润了,地产商采用这样的手段就造成没货、升值、更没货的良性循环,价格坐上了火箭,打上了太空。
“雇托抢购”目的是为了创造销售,说是营销,还不如说是骗局,营造热销的局面,让消费者感觉到价格“即将走高”,如坐针毡,慌乱出手,从而提升销量。现在是大家紧捂钱袋,观望阶段,自然需要“抢购”来刺激大家盲目出手。“雇托”的手法让我们回到了上世纪街边地摊的行为,那时黄光裕估计还是倒腾服装的小贩呢。
关于“惜售”、“抢购”的宣传也是几乎所有企业所中意的推广方式,尤其是“惜售”更是众多商家推新品时的好方法,然而“雇托抢购”手法已经进化为“雇人叫好”或者“抢购现象宣传”等方式,但是起活力及效果不减当年。
但是,决定使用哪种手段是环境,市场大环境和关于产品的小环境。
“惜售”要有高需求的大环境,一个产品只有消费者需求,甚至是追求,才有资格“惜售”。请李嘉欣吃饭那一定是有很大的需求量,所以李嘉欣有资格不去,保持“惜售”状态,那价码自然会越来越高。随便什么个女人,没那么多人想见,那就不可能存在“惜售”的状态了。
是否“惜售”的小环境是由产品自身决定了,那也就是李嘉欣和“随便什么个女”人的差别了。
说到正经产品,“惜售”的产品一定要现有一定的“身份”,不论是利用贵重金属、限量发行、高新科技、或是名人效应,总之本身先要是好产品(至少也要是吹出来的),然后有足够的市场消费热情,大家一定要都想要,没人要了就算黄金也会降价促销的。这就要求“惜售”的产品对于大小环境的要求要都满足,“惜售”才会真的发生,关于“惜售”的宣传才有价值。
再看“抢购”,一般来说宣传“抢购”的产品境地比较惨,说产品生命周期末期的产品都会宣传“抢购”,这时产品的大环境基本是市场需求低下,不再有足够的需求,或者产品自身的小环境发生了变化,比如要甩货之类,都会需要“抢购”宣传。
这也是“抢购”宣传的一个特点,当一方面环境达到了状态,也就有了宣传“抢购”的价值。比如很多保健品经常性的宣传“抢购”,那是因为他们需要快速的产生销售,是真的害怕货卖不出去,多拿一分钟都会心疼,所以他们急需“抢购”,这时的保健品只有小环境惨了,大环境并不惨,但是“抢购”依然是主旋律。
当然,一个产品从“惜售”到“抢购”的宣传变化,也正是产品所处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最佳例子就是房地产。
几年前,大家有购房的热情,不管是自住还是投资,手里有房心里不慌。地产商就看到了这个大环境,再加上当时房产确实属于稀缺资源(当时几乎不受地段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一个商人没有理由不“惜售”以提升价格,创造更高利润的。
而如今,地产商的资金紧张了,各地房价的下降严重降低了购房者的需求,谁都想“再等等”,没有了需求,没有了销量,为了让消费者紧张起来,提前做出购买决定,“抢购”也就成了必须。
其实不管是“惜售”还是“抢购”,都可以看做是商业中正常营销行为的统称,对于企业的业绩都是有所帮助的。但是具体到企业选择什么方式,就要看企业面临环境的不同而定了。
很多企业总是在找寻所谓的最好的营销模式,当DELL成功是追求直销,当PPG走红后又宣传自己是电子商务,这些营销模式都是成功的,为什么跟随者却失败了?营销模式没有对与错,关键在于环境是否允许企业这样做,大环境、小环境都要考虑到,套用一句老话:“合适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