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读书评论] 读《经济学家是我的敌人》

[复制链接] 15
回复
341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2-18 09:51: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震憾。我是学投资金融专业的。老实说,我以为我在学校什么也没学到。毕业后即在银行工作3年半,我也并不曾有过金融学的感觉。当我离开银行彻底转行后,我想,有无学过金融已经与我不相关了。
我心中想当然的以为,我这个专业跟没学过一样。
但,历时12年后。我看到我先生买的这本关于金融学的书,当我一边看一边大发感叹时,我先生与我一样,突然发现我原来是属于学过金融学的。
书上的知识都已经忘记。现在还能让我回忆起来的,就是我当时的理解了。
老师让我做过的试卷我都忘记了。唯一记得的只有一次西方经济学,里面的题目让大多数人都看不懂,是我们从未想过要如何解答的。我是唯一一个获得60分的。因为我至少对每个题目都答了。未必全对,有些思路可得分。这是唯一的一次让我尝试自己思考而不是用背书的个能力来考试。
或许就是因此,我毕业那年去南昌女子职业学校任过金融老师。我第一次站上课堂上就没照本宣科,而是给学生们一个问题:"你知道我们周围有多少不同的银行?请写下来他们的名字来。"由此,我的学生们在这门学科中多了很多兴趣。但,能力有限的当年的我不能给她们更我的指引。我仅限于让我的课程与她们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相关系上。这也只是我对大学教育在我能力内的思考:我希望老师教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随手可见。理论与思考可对照我遇到的事情。
原来我曾经认为是索然无味的金融专业,经周洛华一写都那么有意思。有书评说,他后面的杂谈是败笔。而我,是一个感性的人,我喜欢后面的真诚的分享。所有的学识都会与生活相关,学者对所从专业的研究或多或少都应该与他的为人要一致。我喜欢看这些杂谈,并从中理解为什么他会这样写他的观察与问题分析。
以致于,我现在开始想,学校中所有对现实生活可以提问并探讨的学科都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没有答案,所有特别有意思与挑战。
实际上就在前几年我还很在意没有答案。我看过商学院的一些课程教材,并为书中居然只提问,而不给答案很失望。觉得问题问得好精彩,但为什么不给标准答案呢?我总习惯一边看书一边试图象我读书时代所做的那样,在后面乱找,希望在某处发现有答案。许多时候我还习惯把我以为的重点划线,以为自己要背下来,然后这里才算看懂了。

写了这么多后,我开始用我现在的方式记笔记:就是一边抄一边随便联想。下划线是摘抄其他都属于我的联想。请注意摘抄我也会便换文章文字的顺序与描述。最好你自己买原书看。如果我的理解与原文的表达有出入而让你觉得这本书真不值得一看,那我就替你与作者婉惜了。

一、自序
金融学是研究资产的问题。经济学研究商品的问题。
资产的价格决定是由未来的预期收益与风险决定。
与资产的供求关系无关,与资金的成本无关。历史数据和统计规律无关。
商品的价格决定机制是供求关系。

他用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的延伸。来解释什么是对未来预期。
经济学家的解决问题时,都有一个假设,这个假设就是一个完美的环境中来求解。一个和尚挑水喝时,经济学家在研究如何降低挑水成本,提高挑水产量,实现饮用水需求与劳动量投入均衡等。因为只有一个和尚,他的挑水动机是单纯必然的,无需外界因素去激励,他所需考虑的问题就是挑水的劳动投入与产出。有关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就是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而生活并不是这样的。这时经济学界出现了一场革命,两个河尚轮流挑水喝时期来了,这时学者开始着手解决“两个和尚”的假设。产生了博弈论。预测那种相互合作的均衡。
金融学的产生,却是三个和尚开始了,是“有需求却没有供给”的问题。这里的解决办法就是如果我们能帮助这三个和尚建立一种预期:即未来出来第四个和尚,或是有香客会购买水等。三个和尚的合作就可能是以劳动力投入形成挑水机制,这个合作是以未来的预期来维持的,即他们都预期可能按劳动投入的比例,从卖水中获得分红。

这里我并不完全赞成这个故事的描述。但,我欣赏他的这个解释很形象生动。至少启迪我理解问题提出背景与专家们是如何思考解决的。

二、股市观察站

冰山,黑天鹅和北极熊市———股市之呼之欲出的无可奈何

这一小段的名字取得真好。如果有人说周洛华只是一个学者,并不是出众的写者,我肯定不会同意。因为他标题取得很好,文章立意清楚。我并不急于在他的文章里挑骨头,我只想在有限的文字与背景中学习与领悟他将会影响我的思考与判断。
开始的,泰坦尼克号下沉而你披着毛毯,坐在救生艇上,无可挽回的看着巨轮下沉。虽然此刻你是安全的,却被一种无可名状的复杂情绪所压抑。
这段感受写得真是太好了。我被它深深打动。虽然我不炒股,却在这一时间,理解了这种情绪是怎么样的。

消息面的误区,(未完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18 9:56:46编辑过]
沙发
发表于 2009-2-18 16:58:08 | 只看该作者

介绍的很精彩,有马上读一读的冲动[em01]

板凳
发表于 2009-2-18 19:52:01 | 只看该作者
呵呵,看着介绍是不错,有一看的冲动
4
发表于 2009-2-18 21:26:14 | 只看该作者

周老师的自序

我从来不曾真正理解经济学,任何一个看过我大学本科成绩单的人立刻会得出这个结论。我并不为此感到羞愧,随着我在实践中对于金融学理解的深入,我越来越为自己鄙视经济学而感到自豪。我从不理会经济学家们说了些什么,因为他们总是在事前说一些非常玄妙而又模棱两可的话,然后在事后振振有词地说自己是对的。

经济学家们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不负责任的,而且是不学无术的。他们要么说出一些大家都听不懂的名词,要么说一些所有人都显而易见的事情。我不能说他们祸国殃民,但是在许多问题上,他们确实做到了误国误民。在我看来,他们简直就是一群会占星术的吉普赛人。我不想加入国内目前对经济学家的批评,因为我觉得这些批评大都来自于人们对于经济学家这个群体的道德行为的失望情绪。而我对于经济学家们的看法则是从思想方式上的彻底否定。

如果有什么事情比“和一个经济学家讨论金融问题”更令我感到恶心呕吐的话,那就是“和一群经济学家讨论金融问题”,这就是我参加了几次复旦大学组织的学术研讨会之后的印象。从那以后,我开始用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我在上海大学的学生们,我对他们说:“以前我总认为给你们上课是对牛弹琴,但是现在我发现对牛弹琴并不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一群牛对着你弹琴那才真的是一场噩梦”。

经济学不能解释现代金融学的许多问题,这门学科不具备解决有关时间、不确定性、价值等等一系列金融问题的工具。不仅如此,经济学原有的一些思路和方法还会对我们解决中国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金融问题产生负面的影响。

我把经济学家视作是“敌人”。因为金融学研究资产问题,经济学研究商品问题,两者截然不同。商品价格是供求关系决定的;资产价格则是由未来预期的收益和风险所决定的,资产的价格与资产的供求关系没有任何关系。除此之外,经济学主张“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效益最大”。因此,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资金的成本能够决定资金的收益,而金融学则认为这两者之间没有关系。总之,金融学是关于“资产”的学科,我们相信资产的价格由该资产的预期收益和风险决定,而与“供求关系”、“资金成本”、“历史数据”和“统计规律”无关。

读者在微观经济学的著作中,已经熟悉了有关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的理论。许多人引进了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平衡的概念来衡量资产的价格。他们认为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资产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在实物市场上交易的商品,因而得出结论认为:某项资产的价格从根本上来说,是由该项资产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不幸的是,这个结论仅限于帮助经济学家们研究商品价格,而不适用于确定资产价格。

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这个假想的故事大意是:一个和尚的时候自己挑水自己喝;二个和尚时相互合作,轮流挑水喝;而到了三个和尚时,就开始相互扯皮,谁也不挑水,宁可自己口渴,也不让其他人喝水。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一个固定的用语,专门用以描写那一类因为人多而相互扯皮,工作没有效率的情况。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先回顾一下经济学和金融学发展的轨迹。整个西方经济学的体系都是建筑在“一个和尚”的假设上的。我们今天读到的国外经典的微观经济学著作无不是讨论如何帮助一个和尚:降低挑水成本,增加挑水量,实现饮用水需求和劳动量投入的均衡等等。在一个和尚(也可以是一个企业)的情况下,这个和尚挑水的动机是必然的,无需任何外来因素去激励,他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挑水的劳动投入和挑水的成果产出。有关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的认识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接着经济学界出现了一场革命,约翰•纳什(John Nash)教授提出了博弈论,开始着手解决“二个和尚”的问题。博弈论认为只要双方都打算在同一所寺庙作长期修行,且该寺庙只有这两个和尚,那么双方可以通过相互妥协建立起一种合作机制,从而达到博弈论所预测的那种相互合作的均衡。

而“三个和尚”的问题却是一个“有需求没有供给”的问题,这个问题只能通过金融学来解决。如果我们能够帮助这三个和尚建立一种预期:未来出现的第四个和尚或者其他香客将从他们储蓄的水池中买水喝,他们就有可能以劳动力作为投入形成一种挑水机制,这种机制是靠预期来维持的,即:他们都预期可以按照投入劳动力的比例,从卖水的收入中获得分红。这是解决“三个和尚”问题的金融学方案。

这个例子很好地揭示了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关系。经济学只能解决一个经济实体的问题;博弈论阐述了两个经济实体之间合作或者对抗的机制;而金融学则解决三个或者多个经济实体之间利益分配的问题。

在这个假想的例子中,预期的分红权就是一项资产。而三个人为了获得这项资产所愿意支付的代价就是投入挑水的劳动力。预期的分红水平越高,投入的挑水劳动力也会越多。因此,挑水所投入的劳动力就是他们对这项资产的定价:他们以挑水作为投入,买入了一项获得分红的权利。

我知道自己无法纠正经济学家们根深蒂固的错误思想。但是,我迫不及待地要消除这些错误思想带给读者们的严重影响。我希望看过这本散文集的读者会接受金融学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受益。我相信现代金融学的思想理念将带给你们焕然一新的视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18 21:27:43编辑过]
5
发表于 2009-2-19 08:29:47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当你真正理解经济学其中的奥妙时,你会发现,你真的会喜欢上经济学的。

当你对经济学有偏见的时候,经济学对你可能是一点价值都没有了。

用圣人的话来说,就是要反求诸己,来看待经济学。

当然经济学家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我这里说的经济学家,则是真的,而不是偽的。

中国已知名的,估计没有一个是真的。

所以你不能对中国偽经济学家的偏见,带到对经济学的偏见中。

6
发表于 2009-2-19 09:15:33 | 只看该作者
[em01]
7
 楼主| 发表于 2009-2-19 09:56:57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wuyipeng在2009-2-18 21:26:14的发言:

周老师的自序

我从来不曾真正理解经济学,任何一个看过我大学本科成绩单的人立刻会得出这个结论。我并不为此感到羞愧,随着我在实践中对于金融学理解的深入,我越来越为自己鄙视经济学而感到自豪。我从不理会经济学家们说了些什么,因为他们总是在事前说一些非常玄妙而又模棱两可的话,然后在事后振振有词地说自己是对的。

经济学家们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不负责任的,而且是不学无术的。他们要么说出一些大家都听不懂的名词,要么说一些所有人都显而易见的事情。我不能说他们祸国殃民,但是在许多问题上,他们确实做到了误国误民。在我看来,他们简直就是一群会占星术的吉普赛人。我不想加入国内目前对经济学家的批评,因为我觉得这些批评大都来自于人们对于经济学家这个群体的道德行为的失望情绪。而我对于经济学家们的看法则是从思想方式上的彻底否定。

如果有什么事情比“和一个经济学家讨论金融问题”更令我感到恶心呕吐的话,那就是“和一群经济学家讨论金融问题”,这就是我参加了几次复旦大学组织的学术研讨会之后的印象。从那以后,我开始用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我在上海大学的学生们,我对他们说:“以前我总认为给你们上课是对牛弹琴,但是现在我发现对牛弹琴并不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一群牛对着你弹琴那才真的是一场噩梦”。

经济学不能解释现代金融学的许多问题,这门学科不具备解决有关时间、不确定性、价值等等一系列金融问题的工具。不仅如此,经济学原有的一些思路和方法还会对我们解决中国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金融问题产生负面的影响。

我把经济学家视作是“敌人”。因为金融学研究资产问题,经济学研究商品问题,两者截然不同。商品价格是供求关系决定的;资产价格则是由未来预期的收益和风险所决定的,资产的价格与资产的供求关系没有任何关系。除此之外,经济学主张“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效益最大”。因此,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资金的成本能够决定资金的收益,而金融学则认为这两者之间没有关系。总之,金融学是关于“资产”的学科,我们相信资产的价格由该资产的预期收益和风险决定,而与“供求关系”、“资金成本”、“历史数据”和“统计规律”无关。

读者在微观经济学的著作中,已经熟悉了有关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的理论。许多人引进了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平衡的概念来衡量资产的价格。他们认为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资产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在实物市场上交易的商品,因而得出结论认为:某项资产的价格从根本上来说,是由该项资产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不幸的是,这个结论仅限于帮助经济学家们研究商品价格,而不适用于确定资产价格。

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这个假想的故事大意是:一个和尚的时候自己挑水自己喝;二个和尚时相互合作,轮流挑水喝;而到了三个和尚时,就开始相互扯皮,谁也不挑水,宁可自己口渴,也不让其他人喝水。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一个固定的用语,专门用以描写那一类因为人多而相互扯皮,工作没有效率的情况。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先回顾一下经济学和金融学发展的轨迹。整个西方经济学的体系都是建筑在“一个和尚”的假设上的。我们今天读到的国外经典的微观经济学著作无不是讨论如何帮助一个和尚:降低挑水成本,增加挑水量,实现饮用水需求和劳动量投入的均衡等等。在一个和尚(也可以是一个企业)的情况下,这个和尚挑水的动机是必然的,无需任何外来因素去激励,他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挑水的劳动投入和挑水的成果产出。有关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的认识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接着经济学界出现了一场革命,约翰•纳什(John Nash)教授提出了博弈论,开始着手解决“二个和尚”的问题。博弈论认为只要双方都打算在同一所寺庙作长期修行,且该寺庙只有这两个和尚,那么双方可以通过相互妥协建立起一种合作机制,从而达到博弈论所预测的那种相互合作的均衡。

而“三个和尚”的问题却是一个“有需求没有供给”的问题,这个问题只能通过金融学来解决。如果我们能够帮助这三个和尚建立一种预期:未来出现的第四个和尚或者其他香客将从他们储蓄的水池中买水喝,他们就有可能以劳动力作为投入形成一种挑水机制,这种机制是靠预期来维持的,即:他们都预期可以按照投入劳动力的比例,从卖水的收入中获得分红。这是解决“三个和尚”问题的金融学方案。

这个例子很好地揭示了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关系。经济学只能解决一个经济实体的问题;博弈论阐述了两个经济实体之间合作或者对抗的机制;而金融学则解决三个或者多个经济实体之间利益分配的问题。

在这个假想的例子中,预期的分红权就是一项资产。而三个人为了获得这项资产所愿意支付的代价就是投入挑水的劳动力。预期的分红水平越高,投入的挑水劳动力也会越多。因此,挑水所投入的劳动力就是他们对这项资产的定价:他们以挑水作为投入,买入了一项获得分红的权利。

我知道自己无法纠正经济学家们根深蒂固的错误思想。但是,我迫不及待地要消除这些错误思想带给读者们的严重影响。我希望看过这本散文集的读者会接受金融学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受益。我相信现代金融学的思想理念将带给你们焕然一新的视野。


你真是太好了!

8
 楼主| 发表于 2009-2-19 09:59:43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孟夫子在2009-2-19 8:29:47的发言:

如果当你真正理解经济学其中的奥妙时,你会发现,你真的会喜欢上经济学的。

当你对经济学有偏见的时候,经济学对你可能是一点价值都没有了。

用圣人的话来说,就是要反求诸己,来看待经济学。

当然经济学家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我这里说的经济学家,则是真的,而不是偽的。

中国已知名的,估计没有一个是真的。

所以你不能对中国偽经济学家的偏见,带到对经济学的偏见中。

赞同。

我们平常人不是专家。专家之言,研究思考后消化为自己的所得。糟粕与精华于每个人都不一样的。

不过,我始终是觉得学术与人品是相关系的。

9
发表于 2009-2-20 14:56:47 | 只看该作者
学术与人品是相关系[em01]
10
发表于 2009-2-21 10:31:20 | 只看该作者

恩~顶一个~我也去瞧瞧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