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言 本文所要阐述的并不是在人力资源范畴内,组织开展企业员工在“文化”相关方面所进行的培训活动,在制定和执行等方面的技术性问题。而是想要借此表达笔者个人对于“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企业内部成员如何从根本上提升其文化素养和审美层次方面,所进行的一些思考。 其实,对于“文化”涵义的本身所进行的一些深入地思考,对于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二、破题 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要明确几个概念: (一)、“文化”是什么?就词源而言,汉语“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篇》:“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显然,“文化”一词在中国是最初概念是“文治和教化”的意思。可见,从词性而言“文化”不是名词,而是动词,一个具有历史功能的动词。西方的“文化”一词在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比照东、西方关于“文化”一词最古老的词义,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中国的“文化”偏重于精神方面,但是也或多或少地认同了“culture”中的有关耕种、养殖、驯化等含义,将文化置于一定的生活方式之上,代表了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 (二)、“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思想、品行和学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积累所达到层次的反映;是一种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甚至是决定作用的人类所特有的稳定属性。在本文中“素”有两层含义:一是平素,即日常、平时;二是本质;养,即修养。“素养”就是人们平日里所自然表露出来的内在修养。“文化素养”则是人们对于文化和审美的理解以及表达的能力,是一种退可内修,进可达人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提升,即提高,是对现状的完善与突破。“提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被提升对象所已具备的一定基础而言的,有别于从无到有的“创造”。 三、文化特性 文化的特性是多重的,但与本文主题联系最为密切有以下四点: 特性一:文化传承的系统性、连贯性 今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能够感受得到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所带来的切身体验,它们都是某种文化取向在现实生活中的表达。细心体会,我们能够隐约感觉得到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背后的发展历程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回顾历史,溯根求源,我们可将这些相似要素归结为:引发——认同——固化——传承,这是一个整体,一个动态发展的进程,我们姑且称之为“文化四性”吧。 就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形的成而言,也都要经过这样一个相同的历程:企业创始人偶然引发了一个概念——这种理念得到企业成员的认同和执行——这种理念在执行过程中得到延展、完善和巩固,并形成相应传播机制——在传播机制的推动下这种理念得以延续,并由后来人传承、光大。 特性二:文化的双重性 “文化”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是人类生存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又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文化”作为人类由于自然属性所创造出来的客观抽象环境,又反过来对于人品性的定格和内在素养的提升,以及对不同民族性格与精神的造就,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我们将这个概念缩小到一个企业,就可以理解为:一个企业的文化是由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但是这种文化氛围却又在深深地影响着它的创造者们。二者的联系一但遭到破坏,就必然走向不归的恶性循环,造成对各自深远地负面影响。 特性三:“文化”词义的多重性、交融性 当“文化”用作名词时,其词义这里就不做表述了,一般人均可理解;当“文化”用作动词时,其词义本文开篇也已阐述为“文治和教化”,即“文而化之”;在社会学中“文化”一词又被用于在广义范围上泛指生活方式。我们将“文化”的上述三种词义加以糅合,就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用“文化”使人“文而化之”后便可领悟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可见,“文化”的各重意义互相融合、互相促进,显示出了“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特性四:文化的价值取向 “文化”是有价值取向的。然而,比起古希腊的哲学、古印度的神学和古埃及的自然科学,中国最发达的当属人际关系,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谋权情结”和混世之术。这也就是当下《厚黑学》、《御权术》等理论倍受追捧的根本原因所在。 “谋权情结”和混世之术当然也是一种文化,但是,更高层次的文化已经发出了置疑:混世权谋的目的是什么?人生成功的标准又是什么?多元化的不同价值取向及其所延伸的处事“术”、“道”之争,又在猛烈地冲击着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底线。然而,惟有依托深厚文化底蕴所支撑起来的审美思辨,才是评判各种价值取向雅、俗、善、恶、美、丑的唯一标尺。 文化,在严格意义上代表了一种精神价值、一种审美选择和一种对待物欲的态度。 四、文化误区 当下,一些解普遍存在而又令人费解的社会现象,不由得将我们视线引向了那些人们司空见惯,但却又熟视无睹的所谓“文化误区”。这种“文化误区”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误区一:知识≠文化 毋庸置疑,知识是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知识有属于人个体头脑中的个人内在主体知识和属于人类社会共同财富的外在客体知识之分。它们通过个体的认知活动而反映个体对于客观事物理解的不同深度和广度。个人的文化素养则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升华。 然而,近年来将知识的积累等同于文化素养提升的庸见却遍斥市井。由于学校知识灌输的作用被极度夸大,结果反而把真正的社会文化创造贬低了。对此,我们必须很清醒地意识到:再多的知识也堆垒不出人文精神,再大的学问也组合不成善和爱的和谐境界。个人的涵养永远无法被习得,只能够被领悟。正如爱因斯坦所言说:“真正的教育成果,就是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光之后还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 误区二:学历≠文化 我们知道,鲁迅先生连中等医专的毕业证都没有,然而他在中国文坛的泰斗地位却是无可撼动的。这说明:事实上,再高的学历也不过仅仅是人们通过了某方面基础知识考试的一纸证明而已。 当下,对应社会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实际需求矛盾日益突显现状的却是教育界倚重学历和填鸭式教育风气日益盛行。世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掩盖了文化积淀所必需的精神实质。学历的作用被极度神话,却把真正需要看重的文化素养和文化人格挤压掉了,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没文化的高学历人士。有一个比喻很值得我们深思:渔船返港,伤痕累累,一半记录着暴风雨的印痕,一半记录着造船者的败笔。 误区三:经验≠文化 任何社会的转型,都是对原有知识的重新审视,都要以艰难的实验和考察来发现前人的错觉和误判,都要在常识之中找出可疑和未知的部分。文化的发展依附于人类认知的进化,同样也是一个呈螺旋状上升的否定之否定的人类认知进化的过程。 经验主义者主张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经验”代表的是一种模式化的思维方式,与科学的“文化”认知相生相克。事实上,经验只能够为人们行事的起导向性作用,而不是决定性作用。“文化”一但沦为某种模式化思维方式的代言人,那样的“文化”必将失去活力,荼毒一切的激情与创造力。现在,电脑早已可以成千上万倍地超过那些记性最好的大脑进行检索和分析,而那种将保守经验混同于文化的老旧崇拜,却还在奇怪地流行。 误区四:流行≠文化 “流行”具有时效性,而文化的传承却具有永续性。“流行”只有经过审美的评判才能够具有生命力,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够融入文化的历史长河。 毋庸置疑,商业化对于文化的提升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商业化也容易导致文化的低俗化。“低俗”与文化的本质相悖,不属于文化多元化的范畴。在这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年代,急功近利的心态掩盖了文化的精神实质,商业化所追求的利润最大化又在为传媒所追求的“受众群最大化”提供理由,“审美”无疑是其间最为惨烈的牺牲品。审美水准的下降,换来了低俗受众群的提升,低俗受众群的提升又在胁迫人们的审美水准流向更为恶俗的险滩,如此循环……。高收视率、高发行量和高点击率所营造的虚假繁荣的背后是文化的荒漠化。缺少了“审美”的制衡,文化的“流行”永远只能是游离在“大雅”之外的孤魂野鬼。 五、“文化误区”寻根 今天,我们对于“文化”的理解之所以会存在着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误区,追根溯源,这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近代历史的曲折进程密不可分。 回顾代史,中国社会在短短10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进化过程。此间,我们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但是中国社会的政治进程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这三大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也伴随着政治斗争的发展进程完成了由自由经济向计划经济再到今天的开放型市场经济的“三级跳”。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切游戏规则都是由外在意识形态斗争在短时间内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催生的,而不是遵循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所自然分娩的产物。此外,人口众多且低素质群体基数较大,以及各地间经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也为今天诸多无孔不入的庸见和“文化误区”提供了滋长的土壤。 一个古老的民族、一种平和的文化,在如此短的时间里遭受到了如此密集而又纷杂侵扰,谁还能保证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成长的孩子们还能够保持健康、清晰的意识形态?这样的社会和文化的进化方式对于优良传统文化的伤害无疑是巨大而又深远的。这也就注定了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必须去承受,由此而造成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的混乱所带来的痛苦与困惑。没有信仰的人,都是无家可归的孩子。 我们可以不需要神,但是我们必须要拥有一颗懂得敬畏神明的心!我们需要信仰,但是我们更需要反思: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在哪里?我们文化的“根”又在哪里? 六、“审美”与“文化” 文化的传承需要“审美”的制衡。美是什么?美就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主观感受和客观存在。审,即思考、辨析,是人们评判事物善恶美丑的过程。所谓“审美”就是人们根据自身对于某种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主观的审美评判标准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这种审美评判标准的时代差异可以通过时间来进行修正。 审美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最高认知形式。人们对于某种客观事物的审美观一旦能够经过时间的洗礼并加以定格,它就可以帮助我们明善恶,辨美丑,是我们正确解读历史和文化的先决条件。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审美水准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们解读历史和文化所能够到达的深度和一个人内在涵养所能企及的高度。 审美无处不在,包括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文化之所以需要审美,是因为历史所沉淀下来的诸多价值观需要我们去取舍和传承;人之所以需要审美,为愉悦,为自省,更为完善自我。对于历史的审美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化;对于文化的审美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性;对于人性的审美可以使我们笑面人生,进而谱写新的文化、创造新的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