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上讲,宏观调控是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平稳运行的必要手段。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成功地运用了凯恩斯投资拉动经济的乘数理论,使美国经济摆脱了大萧条的阴影,重新走向繁荣,“罗斯福新政”也使凯恩斯投资刺激需求理论名噪一时。考虑美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与中国目前经济运行环境的异同点,笔者认为,正确认识和看待“罗斯福新政”并进行吸收与创新,对中国此轮宏观调控取得良好成效,成功实现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保持快速增长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1933年,为了应对危机,罗斯福颁布了《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障法案》、《工资工时法》四部法律,其目的在于维持农业稳定,巩固美国经济复兴的产业基础;推动工业复兴,以工业复兴推动技术创新,使美国在克服经济危机的同时,成功实现了第二产业的优化升级,确立了工业技术的全球领先地位;确立最低工资标准与加强社会保障并行,一方面保持了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很好地发挥了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 罗斯福所采取的改革金融、复兴工业和救济贫民三大重要措施,史称“罗斯福新政”。而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施,使美国经济成功地走出危机,成为全球总体经济实力和高科技实力最强的国家,并一直延续到今天。考虑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此轮全球经济危机的特点及我国具体国情,总体来看,“罗斯福新政”对我国此轮宏观调控具有以下启示: 第一,继续加强我国农业投入,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是应对此轮危机的根本。加强农业投入,一方面可以巩固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持社会稳定,通过提高农民收入的方式刺激消费,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第二,严格外汇储备监管,是确保国家金融安全的关键。鉴于中国资本市场尚未对外开放,从金融领域来看,金融危机对于中国金融影响主要体现在巨额外汇储备缩水上。而一旦资本市场实现双向开放,投机资金的大量出逃必将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稳定。 第三,加强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确保社会稳定。根据上世纪“罗斯福新政”经验,有效地刺激消费是克服经济危机的关键。鉴于中国前期经济增长过程中高度依赖出口,在外需乏力的情况下,内需将成为弥补外需不足的必然选择。而有效刺激内需的关键就在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第四,考虑中国国情,有选择地运用凯恩斯投资拉动经济理论,确保投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上世纪三十年代相比,凯恩斯投资拉动经济理论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此决定了凯恩斯投资拉动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面临诸多因素制约,很难达到理想的调控效果。 从中美运用凯恩斯投资理论刺激经济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差别。正视这些的差别,是确保投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关键: 首先,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运用凯恩斯理论刺激经济所消耗的钢铁、水泥属于当时全球朝阳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提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而目前在信息化所主导的科技创新时代,钢铁、水泥已属于夕阳产业。这种差别要求我们在投资项目选择上要多偏重于科技创新型项目,偏重于由新技术带动的一批新兴产业。 其次,上世纪三十年代,世界资源并不缺乏,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越来越多的资源瓶颈制约。这种差别要求我们在投资项目选择上要偏重于能耗少的新兴产业如服务业。 第三,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有一套科学的项目论证体系,由此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新投资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目前中国在投资项目决策上的科学化程度不足,“跑部钱进”依然成为地方政府争取项目的主要方式,其很难保证新投资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很难杜绝经济领域中出现的盲目建设和重复建现象。 第四,上世纪美国已经建立起一套严格的零基预算核算体系,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理论边际消费倾向下的投资乘数效应,而目前中国投资项目还没有实行零基预算,如果在项目建设中不能最大限度地运用投资资金、加强投资项目监管,其一方面会造成新的分配不公,另一方面投资资金向个人转移使投资乘数效应达不到理想的调控状态。这种差别要求我们在投资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加强资金使用监管,防止浪费和营私舞弊现象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