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财富与教育不成必然比例 看草根百姓的"理房经"

[复制链接] 0
回复
58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5-16 13:2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富爸爸,穷爸爸》里讲到:一个大学教授,聪明绝顶,拿着高薪,却成天为信用卡和债务而烦恼,成为穷爸爸;另外一个爸爸连八年级都没能念完,却凭着自己卓越的投资理财能力,最终达到财务自由,成为富爸爸。

  记者日前见到了上海版的《富爸爸,穷爸爸》:两个退休老太,妹妹初中毕业,纺织厂工人,姐姐本市知名大学毕业。妹妹信奉"因为钱少,才要投资"理念,至今拥有房产5套,市值约500万元,每月收房租近7000元;姐姐死抱着现金不放,坚持"钱这么少,怎能投资"想法,至今仍住在40多平方米的老工房里。去年,她把10万元养老金投进股市,至今缩水一半,心脏病差点发作。

  巴菲特说:"钱找钱胜过人找钱,要懂得让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

  老公一辈子的私房钱

  去年底在一个办公楼客户联谊会上,记者认识了元阿姨,五十多岁的她,是个纺织厂的退休工人,初中毕业,退休后才开始涉足房地产投资,至今已有5套房产,3套正在出租,身边不少人都对她的投资故事颇为叹服。

  一无"知识",二无资金,三无特长,"第一桶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困惑了记者好长时间。后来大家熟悉之后,元阿姨解释说:"其实最初的启动资金就是老公30多万元的私房钱,这是他一辈子的积蓄,瞒着我攒了一辈子。"

  元阿姨原先也是个没有理财观念的人,工资发了就花,储蓄并不多,元阿姨的公正好相反,一直很节约。这笔"庞大"的私房钱,直到上世纪90年代元阿姨退休前一年,老公才告知此事。"如果以前知道有这笔钱,也可能早就花完了。"

  有了钱,心眼活络的元阿姨开始有了买房投资的念头。应该说,这笔钱给他们带来的是观念的改变。"我思路活跃,但存不下钱;老公保守,但能存下钱,两人互补,才有了后面投资的风生水起。"

  从50万元涨到250万元

  受惠于原先的福利分房政策,元阿姨夫妇在卢湾区打浦桥附近分到了一套17楼的房屋,她跟老公商量,住在高层,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再说都快退休了,不必住这么繁华的地方,到郊区换个环境好一点的小区吧。

  1999年,夫妻俩四处看房,有一次到了浦东张家浜附近,当时那里还是个臭水沟,但两个人"脚也软了,脑也疲了",不想再跑了,就在那里定下了一套130平方米的商品房,总价50万元,正好是打浦桥房屋的价格。

  现在臭水沟早变成了清清的小河,特别是轨道交通4号线开通后,由于元阿姨的房屋离蓝村路站仅有10分钟的路程,现在房价已涨到了250万元。

  元阿姨住到新小区后,曾将小区另外一套24万元的房子介绍给姐姐。当时姐姐的钱也够首付,却因为担心买了房子后,手里没有现金不放心,死活不肯。

  2006年,元阿姨看到轨道交通利好消息后,又在张家浜附近购买了一套30多平方米的老工房,单价9000元(目前该房屋单价已涨到1.5万元左右),每月租金2000元。"我的投资理念是,如果是出租,一定要市中心的小户型,并且尽可能找总价最低的,因为面积多几个平方米,总价就多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但两者租金相差不会太大。"

  郊区大房换市区小房

  元阿姨的第三套房是"折腾"出来的。老公老家在宝山凇南地区。1997年这个区域拆迁时,身为长子夫妇的他们,分了一套75平方米的小三房。"我们住在浦东,这套房就借给当地农民工,每月租金仅700元。"

  2006年4月,本报刊登《20万元"袖珍地铁房"露脸》,介绍了浦东龙阳路地铁站附近的酒店式公寓"2335",面积21至35平方米。元阿姨拿着报纸去看房,一见就很喜欢,萌生了换房主意。"老公的根在宝山,劝他卖房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我就抓住他胆小的心理特点。说如果继续让农民工住,万一发生人命事故,电视台一曝光,一辈子就赔上了。"老公被说服了,卖掉了凇南地区的房屋,得款46万元,于是就在龙阳路的"2335"买了一套最小面积的21平方米小户型,总价25万元。

  "2007年6月交房后,由于是精装修,电视、电冰箱、微波炉、淋浴器等开发商都配好了,我只买了窗帘安装上去就出租了,租金每月2100元,现在租2300元不成问题。"

  在购买这套房屋时,21平方米的小户型有南、北两种朝向,元阿姨选择了朝北房屋。她说:"因为朝北的每平方米便宜1000元,另外,朝南房面对马路,而朝北房对面是条小河。"

  "这样换房后,总价省下了21万元,但租金涨了一倍还多。"

  三套房收租金7000元

  元阿姨的第四套房屋在松江奥林匹克花园1期。由于退休无事,她经常参加看房团活动,把它当作是免费旅游。一次她特意搭上一趟最远的看房车到了松江,看到很多人在排队,她凑热闹,也找了个农民工排队,一天100元。

  回家后,她告诉了老公排队之事,老公的第一反应是:"你以为买房子是买衣服啊!"后来经不住游说,第二天他们就赶到了售楼处,由于确实喜欢这里的环境和房型,就花30万元买下了一套,如今该房屋已涨至90万元。她把这套房子租给了一对留学生夫妇,每月进账2300元。

  元阿姨第五套房子是个办公项目,她听说有朋友投资办公楼,出租比住宅更赚钱,就有了购买冲动。在百度上搜索"小户办公楼"几个字,一下子就看到宝山021联合滨江大厦,拿着换房后省下的21万元就去了现场。该项目最小面积25平方米,赠送一个露台,她盘算着,露台里可以放两张桌子,这就多出个洽谈空间。于是她又开始说服老公,老公拗不过她,再说也确实看到老婆在投资房产上收益多多,便答应了下来,四处借钱,凑齐了35万元买下了这套小户型办公楼。

  现在,元阿姨有三套房出租,每月租金近7000元,等到办公楼也交房出租后,每月租金破万元不成问题。她兴奋地说:"收租金的感觉很好,不上班照样拿钱,而且月月准时到账。"

  "我现在盘算着,找机会把奥林匹克花园1期的房子卖掉,同样的价格换成市中心的小房子,这样升值空间更大,租金也能更高些。"元阿姨说道。

  姐姐"不相信不动产"

  元阿姨的姐姐和姐夫都毕业于本市两所知名大学,是当年的高材生,教育背景、工资收入都比妹妹、妹夫强不少,但他们从来不相信不动产投资,只相信"手里有钱,心里不慌",总说:"都老了,又有病,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花钱,还是存银行更安全。"

  元阿姨时常劝说姐姐,买房后,有了租金,不就有钱吗?但姐姐、姐夫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不愿意投资。如今,两个人还住在40多平方米的老工房里,当时的10万元,到了现在,购买力已经严重贬值。等到幡然醒悟时,即使想投资,却发现这点钱,连个卫生间都买不起了。

  2007年,后悔不及的姐姐把10万元的养老金全部买了股票,如今"深套",本金被"腰斩",不知道何时才能出来。着急上火之下,姐姐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很大影响,心脏病差点发作。

  记者手记:财商是一种思维方式

  上海,一个金融城市,有500万元家底的人不在少数。记者之所以把元阿姨的故事写出来,是因为她的经历,不仅体现了理财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印证了财富与教育并不成必然比例,颠覆了我们以往"好好读书,上个好大学,才能赚大钱"的传统观念,这或许正是《富爸爸,穷爸爸》一书畅销不衰的原因。

  在"跑不过刘翔,至少也要跑过CPI"的高通胀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财商已被视为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或缺的素质,它体现了人在经济社会中的生存能力。人们常说,投资有风险,但不投资的风险比投资风险更大。这里,不管是富爸爸,还是富妹妹,他们的故事至少会给你这样一个启迪:理财之门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贫富的差距不是源于智商的差距,而是源于思维的差距。财务自由并非遥不可及。

  相关链接:《富爸爸、穷爸爸》诠释财商:

  ○若不具备足够的财商,不了解金钱的运转规律,他们就没有准备好进入等着他们的现实世界,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会花钱将比会省钱更受到重视。

  ○如果你的财商很低,金钱就会比你更精明。如果你没有金钱精明,你就将为之工作一生。

  ○许多人没有意识到,已有的某种思想或方法在昨天还是一种资产,但今天却已经变成了负债。

  ○真正的资产可以分为下列几类:1、不需要我到场就可以正常运作的业务;2、股票;3.、债券;4、共同基金;5、产生收入的房地产;6、票据(借据);7、专利权如音乐、手稿、专利;8、任何其他有价值、可产生收入或可能增值,并且有很好的流通市场的东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16 14:14:50编辑过]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