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标题: 文人之文、学者之文——再说《激荡三十年 [打印本页]

作者: 金宏伟    时间: 2008-2-11 10:41
标题: 文人之文、学者之文——再说《激荡三十年

下面是我写的《激荡三十年》读后感,与同好。

10日,《激荡三十年》第二

友人大夸《激荡三十年》,今天终于买到下册,算上之前看过的上册,感觉有些了了。

正如吴晓波在书中以及各媒体专栏中一再提到的,这三十年是政企腾挪的三十年,但是,关于政企如何腾挪,吴晓波语焉不详,《三十年》的笔触深度远不如马立城的《大突破》,甚至不如冯仑的《野蛮生长》。这可以当作是吴晓波为了规避大陆审查制度的不得已而为之,其情可原,但毕竟让书本的价值减少了很多。

吴晓波也说过要为企业而史,但至少从我个人接受的史学训练来看,《三十年》还不足以称史。吴的笔法过于轻灵,这让文章好看,也让逻辑输于简单。陈平原写过一本名为《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的书,我拿来评价吴晓波,吴的文章可以看作是文人爱史,却没有学者治史的功力。在这一点上,吴晓波远不如同样写企业史的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在《看得见的手》一书中,你可以看到企业生长的宏观环境,也可以看到企业成长的微观管理,而这些,《三十年》中基本没有。

不过,即便这样,我依旧认为《三十年》是本好书。从文章角度来看,辞句舒畅。从史料角度看,《三十年》有一定的索引作用,为将来写出更好的企业史提供了便利。更值得推荐的是,吴晓波的书虽然不是丝毫毕现的工笔,但吴晓波的才华让他的书至少可以看作是能够传神的写意。

所以,在没有更好的企业史图书出现之前,我个人认为《三十年》是我所看过的,排在《大突破》之后的,第二好的书。
 

11日,文人之文、学者之文——再说《激荡三十年》

昨天写了《激荡三十年》读后感,收到不同意见,择要答复。

1、政企关系的深度

有人说《三十年》写的挺深的,我依旧保持原有意见——《三十年》最多也就是貌似很深。

关于深度,诸君可看《大突破》、《铁本调查》、《25年》以及各学者文章,甚至可看《血色浪漫》中李源潮与钟跃民关于大陆经商的对话,其辛辣程度皆超《三十年》。上述文章同为大陆公开出版,但对政商关系的叙述可说刀刀见血。

反观《三十年》,轻巧太多。

2、关于宏观背景与微观管理

我在昨天的日记中说:“吴晓波远不如同样写企业史的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在《看得见的手》一书中,你可以看到企业生长的宏观环境,也可以看到企业成长的微观管理,而这些,《三十年》中基本没有。”

这一判断,尤为被人不满,认为我轻慢吴晓波太过。我在此可以举例证明。

如宏观背景。

《三十年》中有文:94年,内陆消费热情高涨,因为很多企业大举扩张。

但是,我想问的是,为什么内陆消费在94年就热情高涨了呢?

实际的时代背景是,93年前后,国内出现通货膨胀和汇率变化,随后出现大陆第一次资产重估,正是这一背景触发了内陆的消费热情。

对于这一背景,《三十年》之字未提。而这一问题的直接后果是,我们无法从《三十年》中得到借鉴。

拉动内需消费的口号已经被提出了很多年了,但是内需从没有启动,由此致使很多国内企业认为只有出口贸易是企业唯一的立身之本。但是,2007年,我们恰恰又遇到了通货膨胀,我们恰恰又遇到了汇率变化,以高善文为代表的研究者恰恰又提出资产第二次重估。如果《三十年》能够交待时代背景,敏锐的企业家可能会意识到08年、09年很可能重复94年的内需增长,从而为此作准备。如此,《三十年》才可被视为具有“史”的意义,但目前的《三十年》显然没有做到此点。

我之所以在第一点中说《三十年》貌似有深度,上述所说的问题就是重要论据。在《三十年》,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逻辑是邓公改革,于是企业发展,这个逻辑有些过于简单了。历届领导人提出的改革措施多矣,但成功者几何?很多的改革失败,其原因就是领导人没有为改革的意愿提供配套的促成政策。因此,只有把改革意愿、配套政策、企业应变同时写出来,读者才可以籍此去判断自身所身处的时代趋势,去把握自身所能够获得的政策机会,从而达至企业的发展。不然,以《三十年》的简单逻辑——领导人改革、企业大发展——必然会制造出“为口号献身”的企业悲剧。

再说微观管理

《三十年》在多处提到海尔。这本是论证政企关系与企业管理的绝好素材,但是,《三十年》在对海尔的处理上显然非常的浅尝辄止。

如果,张瑞敏不是与轻工部的某位实权人物关系甚洽,海尔是否能否得到那么多的扶持与机会?如果,张瑞敏没有引入单元核算、全程质量管理等西方管理方式并将理论与中国实际相融合,海尔是否会像长虹一样盛极而衰,而不是屹立至今?

这些都是关系企业成败的真问题,但《三十年》一律回避。这就是我说:“吴晓波远不如同样写企业史的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在《看得见的手》一书中,你可以看到企业生长的宏观环境,也可以看到企业成长的微观管理,而这些,《三十年》中基本没有。”的原因。

作为对照,诸君不妨看看斯隆写的《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看看人家如何写企业管理。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三十年》在此方面的差距。

3、吃鸡蛋、炒鸡蛋

有人用一个很经典的错误来反驳我的观点,即“你觉得鸡蛋不好吃,你自己炒去炒阿,你炒出来还不一定有人家炒得好吃”

这种反驳方式似乎由来已久,但从没有人仔细想过其中的逻辑错误。我说鸡蛋不好吃,是在说口感,而炒鸡蛋是在强调制作工艺,二者概念不同,用“炒鸡蛋”来反驳“吃鸡蛋”是逻辑错误中典型的概念偷换。

如果用这种错误的反驳逻辑,我可以很简单地让所有人远离网络。所有大陆的网民都抱怨过网络的不好用吧。那我也说,你说网络不好用,你自己去搭个internet 阿,你搭出来的还不一定有现在的internet好用呢。难道,中国网民会打住对网络的评价吗?

最后,我再次重申,虽然我表达了对《三十年》的一些负面评价,但我还是认为《三十年》是本好书,就像我在第一篇日记中写过的:“从文章角度来看,辞句舒畅。从史料角度看,《三十年》有一定的索引作用,为将来写出更好的企业史提供了便利。更值得推荐的是,吴晓波的书虽然不是丝毫毕现的工笔,但吴晓波的才华让他的书至少可以看作是能够传神的写意。所以,在没有更好的企业史图书出现之前,我个人认为《三十年》是我所看过的,排在《大突破》之后的,第二好的书。”

此为我对《三十年》以及友人反馈的全部解答。
 

该贴来自群组:《家书》交流



作者: 菲歌    时间: 2008-2-16 10:01

很中肯的评价。


作者: shoop-qz    时间: 2008-2-18 21:54

同意楼上说法。

刚从卓越网买了下册,用了三天时间浏览完成,总体比较认可,个人认为在目前大陆书市应算得上好书一本,但从历史角度(以史为鉴)而言,确有差距。


作者: Franklin_z    时间: 2008-2-19 18:10

买了2本,准备在月底前看完,到时候才能做出评价!


作者: luenfn    时间: 2008-2-20 17:23
《激荡三十年》这本书我看了一半就放弃了,因为我正看完冯仑的《野蛮生长》,感觉激荡一书稍显资料的堆砌,不深刻,浮于表面,这可能也于作者的经历相关的。但是激荡一书中的文字还是很细腻,很柔和的。
作者: 纪彦峰    时间: 2008-2-23 10:51

这是我去年看完《激荡三十年》(上)写的,供参考。略作改动,原文网址:

http://www.21manager.com/dispbbs.asp?n=151,102298,0,0,0,0,0,0

吴晓波先生写“企业史”的这个想法非常好,开先河了。非常值得一读。很多时候往往是一个创意成就了一本畅销书。我很欣赏先生的这个创意,但是本书采用的这种报告文学的写作风格大大影响了本书作为一本“史”的严肃性,整体给人不够严谨、很乱的感觉。
   

很多东西需要加注,例如P008“两个凡是”,“《王石自传》”,等等如果加注,便于读者查证和引用。P27“香港青年学者”到底是谁?有的时候引用得资料有时间、出处,但是有的时候却什么也没有,导致资料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有些东西不够清晰,或者前后矛盾。例如P008,“刘氏兄弟因为出身问题没有被录取,一怒之下办起了养殖场”,而据刘永行在上海图书馆的讲座中所说,因为出身有过一个小波折,但是最终还是录取了。而且在本书P100也出现了刘氏兄弟“先后考进了大学”,这显然是吴先生感情充沛,写顺手了,导致前后矛盾。
   

在本书前边提到的很多著名企业家,例如P008提到的段永基、张征宇、陈伟荣、黄宏生等人在后半部分几乎再没有出现,没有了下文,也许他们的时代在90年之后?
   

不知道作者是以时为纲还是以事为纲,每一章节(即每一年中),前后史实顺序混乱,缠夹不清。想到那里写哪里,顺性而为。当然这样的写法也有好处,那就是作者在序言中所强调的“我决定不用传统的教科书或者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这种写法的确可以表现创业时代的人们的激情,苦恼,悲愤,呐喊等等,但是这种将文学笔调、春秋笔法、史料混杂于一体的写法禁不起看第二遍。“史”的作用是给人一个发展的脉络,同时能对未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对当下有一个参考。但是读完本书,尽管很激动人心,但是我实在难以看出一个脉络或者能有什么参考。作者总结、归纳出来的一点东西也都是媒体上经常能看到的那些陈词滥调,没有提升、没有提炼。
   

我本来想再看一遍给写一篇书评,但是竟然不知道从何如手看第二遍。对写法提出如下建议:
   

1、下一步如果还是打算采用这种报告文学笔法的话,每一章节都应该有一个大事记。以便让人知道哪件事情在先,哪件事情在后。或者稍微收敛一下那支纵横无度的笔。
   

2、鉴于我提出的本书的脉络不清楚、深度不够的问题,将现有内容精简一下,建议在书中加上一些“专题”,例如“国有企业改革”,“融资体制与产权制度流变”、“价格改革”、“经济特区发展”等专题,对企业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伴随始终的问题做一些脉络的梳理和深度的探讨。
   

3、人物列传可以更加详细一点,人物也可以再多一点。这样可以大大丰富本书的内容。
   

4、对一些史实表象叙述有余,深度分析不够。在事件表象的叙述不惜花费大量笔墨,肆意铺陈,但是读者最终还是很难看出一个所以然来。例如民营企业崛起的过程,大量史料的堆砌,分析了劳动力的解放,但是忽视了对“资本”、土地等基本因素的解放过程的分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3 10:54:29编辑过]

作者: lihh1    时间: 2008-2-24 15:51
评价很中肯,吴晓波的三十年一书中,很多政治事件对经济的影响都回避不谈,轻灵但不深刻,不过文字功力尚可,比较吸引我这种对经济一知半解的人,而且下册感觉略逊色上册,又匆匆成稿之嫌。
作者: 金宏伟    时间: 2008-2-25 11:06
以下是引用纪彦峰在2008-2-23 10:51:17的发言:
这是我去年看完《激荡三十年》(上)写的,供参考。略作改动,原文网址:http://www.21manager.com/dispbbs.asp?n=151,102298,0,0,0,0,0,0

说的很好啊
作者: 纵横驰骋    时间: 2008-4-27 23:40
这本书还没看  最近排了个读书计划 导致好多其它书不能看 所以说做任何计划时一定要把丢失看其它书的成本算进去 呵呵
作者: caocong    时间: 2008-5-3 11:38
先不说书怎么样,楼主的点评确实是非常有价值的,感谢分享了!




欢迎光临 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https://bbs.21manager.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