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谈天说地] “三一八”惨案背后

[复制链接] 1
回复
105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3-28 12:5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66年3月18日,周作人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今日是‘三一八’纪念,倏忽已是四十年,现在记忆的人,已寥若晨星矣。”
  如今掐指再算,倏忽已是82年。
  关于82年前北京发生的那起惨案,人们在记忆中能搜索到的信息,应是鲁迅先生那篇经典文章——《纪念刘和珍君》。该文被收录在高中语文课本中。“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句话早已人所共知。
  高中时的历史积淀太少,如今再看,从老师那里得来的信息太零散,且全浮于表面。“三一八”,一个已经被历史定格了的画面,其实它背后的故事,三言两语怎能说清。
  先来看看身处那个动荡时代的人们怎么说吧。
  鲁迅说:这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并且预言:“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
  死尸堆里爬出来的朱自清,则感到这是一个“可怕的日子”,他奋笔疾书,要国人“看看这阴惨惨的二十世纪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的中国”,他说那滴在身上的死者鲜血的“红色我永远不忘记”,近在耳旁的伤者的“呻吟我也永远不忘记”,“这真是永久的战斗啊”。
  刚在医院动了手术的梁启超也特地接见记者,对府卫开枪“轰击民众”表示“极为愤慨”,认为“无论在任何国家,均非依法从严惩办不可”,不如此,“是政府自弃于人民矣”。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刘半农写词、赵元任谱曲的哀歌传遍京城。
  措辞虽有不同,但矛头指向只有一个——执政的段祺瑞政府。一时之间,段祺瑞成千夫所指。
  家居青岛的李洁先生写了一本书,名《文武北洋》,该书封面上写:“几个大人物的文韬武略,让一个转瞬即逝的时代,没有轻易地在人们的记忆里匆匆流失。”“三一八”与段祺瑞,就是作者希望能够留在人们记忆里的东西。下面我们就顺着作者《凄雨中的末路英雄》的脉络,说一说“三一八”背后的故事。

惨案是如何发生的
  直接诱发“三一八”惨案的是大沽口炮击事件。当时冯玉祥的国民军正与奉军在直隶、天津一带激战。奉军舰队奉命由青岛开往天津参加战斗。为阻止奉军登陆,国民军在天津大沽口敷设水雷,封锁了水道。
  战争阴云直接波及到北京的东郊民巷,当年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八个国家驻华公使们,便于1926年3月10日向中国政府及交战各方提出“最急切之抗议”。不得已,国民军于次日拆除了水雷,留出了航道。但又做出外国舰船入港必须提前申请的若干规定。
  当夜,日本驻天津领事馆通知国民军,12日上午10时将有日本驱逐舰队从旅顺开往大沽口。然而,直到12日下午3点40分,日舰才出现在守军视线里,而且,其后还有一艘日舰跟随。接着,便发生了震惊一时的交火事件——守军报告,是日本人未按原定时间入港,而且有故意掩护奉军的战舰驶入的企图,守军鸣空炮示警时,反遭日舰率先炮击;但日本人却坚称,是守军首先向本舰开了火。公使们相信日本人的说法,并向中国政府提出要中国军队限期于“3月18日正午止”解除对大沽口水道封锁的最后通牒。
  列强的最后通牒显然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与日军对峙的国民军理所当然成了爱国的代表。革命党人在北京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支持国民军、反对亲日的段祺瑞政府的政治攻势。3月18日上午在天安门前召开的“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国民大会”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召开的。
  其实,段祺瑞政府并没有接受列强们的无理要求,相反,他还令内阁成员们在接到八国通谍的当晚(3月16日)就在他家中商议,并于当日午夜派人到东郊民巷告知外交使团,称通牒内容“本政府视为超载《辛丑条约》之范围,不能认为适当”。
  显然,段祺瑞已经拒绝了八国通牒。
  但是,革命党的北方领袖们并不想停止行进的步伐,他们于3月18日上午,组织了数千学生与市民参加的集会。满怀爱国义愤的游行队伍斗志昂扬地拥到执政府门前。正在里面开例会的总理及总长们被游行者的条件吓得面面相觑——学生们让政府驱逐八国公使,要求八国政府道歉,甚至阵亡的国民军将士出殡日,各驻华机关要下半旗志哀。而且,还要解除国务院卫兵的武装,“推翻段祺瑞”!全体内阁没了主意,匆匆散会,只留下一个秘书长应付。在大门外越来越激愤的对峙中,悲剧发生了。
  死者47人,伤者数百人,其中就有我们最为熟悉的刘和珍君。这就是震惊一时的“三一八”惨案。

幕后的黑手
  关于这次惨案,当时人们矛头自然直指段祺瑞及其政府。但研究者在深入挖掘史料后发现,还有被绝大部分当事人所不知道的、极为要紧的历史细节:
  3月19日清晨,苏联顾问组的埃凡斯和阿连去找李鸣钟,李鸣钟殷勤地接见了他们,顾问们问:“将军,您打算怎样对待总统(指段祺瑞)?”李鸣钟吞吞吐吐地回答说:“我知道,顾问们所怀有的崇高的感情不能不谴责凶手,但我们现在没有力量和总统斗争,此外,游行示威者也不该到总统府去。”
  “您有一个警备旅,您可以解除总统卫队的武装,剥夺总统的权力。他应当作为凶手和人民的敌人来审判。”
  这是苏联人写的《冯玉祥与国民军》书中的一段话。李鸣钟是冯玉祥的副官出身的国民军将领,时任京师警备司令部总司令兼警察总监。
  一叶知秋,仅此一段,即可窥见当年苏联人对整个事件的操纵。
  苏联人插足中国内政,由来已久。据学者研究:
  1925年春,以在广东为孙中山当顾问而驰名中国政坛的苏联人鲍罗廷,人不知鬼不觉地说服了驻扎北京一带的冯玉祥,利用冯氏膨胀的政治野心,鼓动其发动了“革命”。随后,苏联政府迅速地一次拨给冯军一万八千支步枪、九十挺机枪和二十四门大炮,甚至还有国内极为罕见的十余架飞机!更让人惊叹的是,他们居然讨论起要为冯氏提供足以覆国的高达两千万卢布的援助!
  就在这一年的12月3日,斯大林在俄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已经明确地布置起中国新政权的组成结构:现在建立纯国民党政府是不可能的,北京政府应有冯玉祥、国民党人和其他较温和的人参加的联合政府。
  正是利用了苏联人的倾力支持,不甘做二流军阀的冯玉祥才敢于一次次发动政变,致使本已杂乱的中国政坛更加无序。而“三一八惨案”也正是苏联人在背后一手导演的。
  国民军将领也没料到事情已发展至不可收拾的地步,没继续“顾”上他们的过问,更大的流血事件才没发生。

段祺瑞忏悔:长跪、素食
  段祺瑞此前的口碑是不差的。
  民国二年(1913年)10月,中国历史上头一次用选票多少来决定谁当国家元首,在第一轮投票中,759位国会议员送给了袁世凯471张票,让他无可争议地当上了大总统;而黎元洪以151票当选副总统;得票第三的是后人并没看好的外交家伍廷芳,33票;下面就是段祺瑞了,他的得票居然与“国父”孙中山一样多,13票。
  北大学子们还曾在校园里搞过一次民意测验,他们看上眼的九位“国内大人物”里,段祺瑞是惟一入选的军阀。
  但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尤其是他主政时发生的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他的声望降至冰点。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在“三一八”烈士的挽联中这样骂他:
  段混蛋,章混蛋,混账王八蛋,何时滚蛋;
  胡杀人,乱杀人,杀死这多人,还要抓人。
  冯玉祥部下在给刘和珍、杨德群的挽联中这样写道:
  亡国与女子何干?为甚不躲在教室里,读风花雪月诗词,偏跑到傻子堆里饮弹身亡,反被聪明小姐暗中窃笑。
  世界竟黑暗至此,还不准备手枪炸弹,把黑暗势力消灭,若再让贼辈横行屠刀在手,则恐储门喋血来日尤多。
  结果,惨案发生后不到1个月,在全国上下一片抗议声中,段祺瑞的政治生命提前终止。
  “三一八”成了段祺瑞的滑铁卢。但这位北洋时代的大人物,在惨案发生后的表现,却也值得敬佩。
  在得知政府卫队打死了徒手请愿的学生后,段祺瑞顿足哀叹,自己是“一世清名,毁于一旦”,随即赶到现场,面对所有不幸的罹难者长跪不起,并下令严惩凶手。
  此后,段祺瑞十几年不食荤腥。据学者研究,段祺瑞此前也经常念佛、食素,但并没有戒荤。“三一八”之后,他彻底与荤腥绝缘。1936年,他因为吃了几片西瓜导致腹泻,从此病痛不断,身体日渐虚弱,医生建议他解除吃荤禁令,以增强体质,他却以“人可死,荤绝不能开”回答,终究不治。

沙发
发表于 2008-3-28 17:12:18 | 只看该作者
历史的真相是这样的呀!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