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泓铭,全国政协委员、建设部专家委员会成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关于解决百性“住房保障”问题,有不少网友提出,尽管现在房价基本稳定,可是房价还是太高,很多百姓仍然不能“居者有其屋”。缓解百姓住房难,有何良药?今年初,网上不少房产专家学者预言房价“拐点”到来之说能否应验?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张泓铭委员。 张泓铭以一个委员的身份,以一个百姓的视角,站在大众的立场,大胆亮出自己的观点:中国不仅需要适度扩大住房保障的面,而且迫切需要更多地提供保障性实物。住房的实物保障应有廉租房和廉价房两种必备形式,两者缺一不可。 住房保障成效与人民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
政府的责任首先是解决民生问题,政府的财源当以民生为先。政府的住房保障安排,就是为解决住房问题上的低要求和中低要求而设立的。张泓铭解释说,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以财政不到位为由,忽视解决群众的住房难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某些地方政府没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工作第一位。 张泓铭指出,住房保障是一个复杂问题,许多制度和政策还要不断地探索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当前一些地方主要是在认识问题上阻碍了中央政策的落实。如果认识问题解决比较好,住房保障工作应该是大有起色的。各地在住房保障上作了一些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住房保障的实际成效离老百姓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 应把百姓住房放在房地产市场之前
在房地产市场和百姓住房保障的关系处理上,必须对百姓优先考虑,市场在其次。张泓铭很忧心地告诉记者,如果住房保障薄弱、供应过分不足,困难群众一方面无法得到适当的住房,另一方面要面对高高在上的市场房价和铺天盖地炫富的楼盘广告,只有发散对市场的无奈和对社会的怀疑,群众对住房期许心理的失衡不言而喻。同时,这些扩散的不良情绪也会催高住房市场对于价格的上升预期,不利于住房市场的稳定。 廉租房,中国重货币保障轻实物保障
多年来,中国各地住房保障方式的基本走向是,重货币保障、轻实物保障。张泓铭满怀忧虑地说:“由政府帮助的以微利价格出售给普通百姓的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减少,有的地方干脆不建或者停建;所谓的廉租房政策,也大量向房租补贴的单行道潜行,廉租房制度见钱不见房。” “住房保障是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的,其中的货币化补贴方式,是世界各国住房保障长期的发展方向。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大量采用这种保障方式,政府对于建造、购买或租赁住房的居民,实施或明或暗的货币补贴,包括房租补贴、购建房低息贷款、购建房贷款担保和贷款利息免征个人所得税等。” 在当前的中国重货币保障、轻实物保障的思想和实践,弊多利少。他分析说,如果在住房严重短缺时实行租金和其他货币补贴,面对短缺造成的房价上升,中低收入家庭仍然无力租赁到价格低廉的住房,更遑论买房,既无效率更无公平可言。这就是一些发达国家逐步走向以货币补贴为主保障模式的深刻背景。 今天的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还没有到达能够大范围实施货币补贴的阶段。张泓铭大胆向记者亮出自己观点:中国不仅需要适度扩大住房保障的面,而且迫切需要更多地提供保障性实物。住房的实物保障应有廉租房和廉价房两种必备形式,两者缺一不可。 房价的“拐点”并非真正到来
针对网上热炒的房价“拐点”说,张泓铭向记者作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解释,房价的“拐点”要完整理解,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看。第一,“拐点”不是指房价绝对值的下降,而是指房价上升速度的下降;第二,房价下降产生的拐点,不能用一两天,一两周,或一两个月来说明,而是用一个时期至少用一个季度来考察;第三,“拐点”不是指一个个案,也不是一个街道,而是指整个地区。从这三方面来说,2008年房地产商品住宅价格增速正趋于稳定,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房产市场“拐点”到来。 作者:张泓铭 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