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理论和方法的讨论已经包含了很多内容,剩下“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后面增加上来,现在开始研究如何将这些方法有选择的落实到我的行动中来——这是我做专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最终选择的方法可能是没有新意的,也是简单的,但是我追求的是适合自己,而非新意,简单更加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方法的简单是尽快落实到行动中去的必要条件之一。 读书准备包括两个部分:略读和泛读 略读的方法在前面“您能做到略读吗?”已经详细讨论过,这里不再重复,但是我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目前我阅读的大量实用性书籍基本不会采用略读的方式,因为略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书籍的框架,找出重点合理分配不同部分的阅读时间与精力。对于实用性书籍,目的与大致内容我是清楚的,甚至是在拿起一本书之前就已经明确,至于时间和精力的分配,我更加相信阅读过程中内心之中自动的调节。但是,对于难度较大的书籍,我会采用略读的方式,比如哲学、理论性书籍或者其他内容不是非常明确的书籍。 泛读是阅读较难书籍的良好方式,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真正这样做。泛读强调的是迅速阅读,略过不懂的地方,把关注点放在可以直接理解的部分。在我看来泛读的目的有三:确定书籍框架,完成框架性思维导图;理清作者分析问题的逻辑关系,标注出关键的章节和部分;以最快速度,最少精力获取书中最大量的知识。 确定书籍框架,我不想多谈。 理清作者分析问题的逻辑关系,标出关键章节和部分:在这里需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做一些标记,比如读完一章以后,在制作思维导图的同时,在书籍边角处注明关键段落,核心思想。在这里很多时候会由于阅读过于迅速而存在遗忘,个人建议除非是非常关键的逻辑关系部分,否则不要重复阅读。 以最短时间获取尽可能多的内容:在这里,我必须强调,绝不要因为某些部分的内容不理解而重读前面的部分,因为那样就不是泛读,而是精读了!如果不理解,跳过去,总有很多您理解的部分,把这部分可以理解的知识获取,在后续精读的过程中研究不明白的地方,当然,如果有必要可以标注出不明白的地方。 总体来说,泛读的过程强调速度,忽略不懂的部分,对关键部分作出标注,理清作者的逻辑关系并完成书籍的框架思维导图。这种方式对于较难的书籍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哲学书籍来说。在读书的目的上来说,“思维方式变革”、“增强理解力”的目的是需要包含泛读过程的。 欢迎光临古道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