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楼
楼主 |
发表于 2007-9-14 15:56:36
|
只看该作者
短暂的辉煌 近代社会的北洋政府是个软弱的政府,但是北洋政府却对中国的教育文化投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国的大学教育、平民教育、新文化运动正是北洋政府的宽容而生根的,产生了许多近代中国的文化巨人,也教育出大批爱国的“五四”青年,另一个对中国教育贡献最大的政府就是美国政府,他们用大清帝国的赔款,用于中国留美学生的教育投资,正是这些没有被用于修宫庭、戏楼的白银,培养出近代中国社会的民族脊梁,他们在工程、技术、科学、工业、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为中华民族近代的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近60年的教育演变 从当权者的角度,他们需要工具一种没有思想的人才,所以在教育的设置上颇费心机,又红又专是当初设计的最高培养目标。这些人才教育出来后果然造出了万吨水压机、长江大桥、原子弹、人造卫星,但是他们不会造反。文革期间如何让教育出的学生造反呢?领袖们当然知道:“无知而无畏”的道理,那就是要他们放下学习闹革命,通过学生的闹革命,果然将政权重新夺了回来。从这两个阶段看,国家的教育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民族却多灾多难了。从个人教育来看,又红又专的人在文革十年受到了磨难。但在之后的经济建设中,只要他们能活下来的,基本又有了发挥作用的地方,这部分人的人生是开局和结局比较好。个人教育最失败的恰恰是响应号召闹革命最积极的学生,他们中的多数是当今中国社会社会地位最低、生活条件最悲惨的阶层。他们个人教育投资的彻底失败,决定了他们必然的失败人生。那些在闹革命中偷懒革命去学习,将精力投资教育的学生,基本成为当今社会的成功阶层。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的建设需要人才。这种社会的稀缺资源让大学生成为天之轿子的代名词,国家按计划招生培养了大批的计划人才,满足了计划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计划的招生、计划的分配,让大学生没有就业的压力。可是,由于当局教育的疏忽与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居然培养出“五四”青年,让自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烦。所以他们必须重新调整教育,正是重新的调整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从现在开始走向了社会,他们终于像无头的苍蝇迷失了方向。 从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出现了,这是由中国选择的发展道路所决定的,前十年培养的学生基本已经满足了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新增的毕业学生无法安排,为了将就业的压力往后拖延,当局扩招研究生、博士。其实在非知识经济的发展模式下,培养出来专业不对口的研究生、博士,社会是不需要的,从市场经济实用的角度看,他们不如一个农民工,一个初中毕业的纺织女工。因为我们两头在外的加工经济需要的是大批的低文化素质的女工、手脚架经济的基本建设需要的是大批的农民建筑工。矛盾的后移并没有解决就业的问题,却将个人投资教育的成本拉高,教育产业将每个中国家庭的教育投资大到了历史空间绝后的规模。所以说当初扩大招生并不是为培养人才而采取的措施,而是无法解决就业的问题,让矛盾爆发的时间后移,把问题交给后面的当权者,这就是权术的高明之处。可是这种矛盾的延缓却加大了个人教育的成本。当学生毕业以后,他们发现他们被社会抛弃了,十万、几十万的教育投入后,可怜的工资多数却只有千元的回报。那些没有在教育上投入的农民工虽然也是千元的工资收入,不过农村妇女也好,农民工也好,他们几年的工资也能够在农村盖个像样的房子。可是这些学生发现自己的房子是那样的遥远。他们心中不比的悲哀,他们的父母不忍心看着他们寄托的梦想,居然成了做苦力的民工,有些心软的就用自己的退休金继续养着他们心爱的儿女,这就是现在中国特有的啃老现象。 现在的学生普遍抱怨工资偏低,要知道国家政策里,除外资企业的工资没有限制外,对私营、民营、内资企业的工资是有政策规定的,就是只允许千元的工资计入企业的成本。如果那个企业愿意多付工资的话,则要为多支付的工资交纳33%的企业所得税。这就决定了多数学生必须面对的低工资现状。但是对于学生而言,高额的教育支出却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却被告之不要好高婺远,他们迷茫了。要知道由于教育与现实的脱节,他们又不了解社会。学校里好的老师都出去赚钱、搞科学研究骗钱的项目去了,能上课的,十有八九是混不到钱的傻老师。由这些水平不高的老师教育又耽误了学生的学业,恶性循环中让教育出来的学生不被社会认可,使多数学生的教育投资失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