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读书评论] [原创]读(二)

[复制链接] 0
回复
83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11-2 09:39: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间管理

时间是不可再生的,所谓“寸金难买“,而且没有替代品。无论你做什么或者什么都不做,时间都在消逝。由于管理者很多时间是被别人占用的,自己拥有的时间就更加珍贵。所以,他必须有效的进行时间管理,也就是掌握自己的时间。德鲁克给了三个步骤:记录时间、管理时间、统一安排时间。记录是为了分析,到底把时间用在哪里去了。记录是忠实的,而记忆会变形和加入主观色彩。

管理时间,从自身来讲,首先是不浪费时间,也就是说一些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聊、无用或没必要的事情上。看电视、打游戏,虽然有时候可以放松神经,但更多的时候它们不仅占用时间,还消耗有限的精力。而一些工作,虽然是别人要求的,但可能别人仅仅是处于礼貌,大可不必花费时间去做。其次,不必事必躬亲,可以委托别人去做的,就不要自己去做。只有如此,才能抽出时间去进行创新和变革、去处理棘手的人事问题。而这些,对于一个组织来讲,才是非常重要的。其三,是管理者对于他人时间的浪费。我这里的例子几乎和德鲁克先生给的一模一样,不过,这个事情是发生企划部门身上而已。

管理时间,从组织因素来讲,首先是要找到由于缺乏制度或远见而产生时间浪费的因素。从以往的教训中总结经验,亡羊补牢,从而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这一点,是德鲁克先生一贯重视。他在后边的有效决策上,也是非常强调这一点。这其实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因为这样的问题解决好了,虽然不一定是二八原则中的八,却能够解决了大多数的问题。和德鲁克先生所说不同,在国内,由于人们习惯于“人治”,却忽略制度和规范,也是造成时间浪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组织机构的庞大臃肿,人员过多,也会造成时间浪费。记得在原公司工作时,曾就一个问题与总监讨论过。当时,老板的理论是,每一个销售人员一个月可以给公司带来5000元利润的话,那100个就可以带来50万。所以,单位一直在增加销售人员,而公司产品的销售却一直局限于青岛区域。这样,往往是有不同的几个人给一个客户打电话,让客户非常不满。我向总监建议,不是人员太少,而是人员太多。总监当时说,“我们都不是天才,所以要采取人海战术”。事实证明,这根本是不对的。由于客户冲突,很多销售人员积极性下降,而客户的口碑也大打折扣。现在这家公司的业务在不断萎缩,当然人员又不得不减少到原来。其三,组织机构不健全,会议过多。有些时候,企业为了实现专业化,分工更细致,这样无疑有助于个人更能够集中精力做好规定的工作,但是有时候却因为信息分化而需要很多时间来进行沟通。最坏的莫过于本该由一个职位完成的,却分化到多个职位去完成。还是企划的例子,公司将企划部由一个人增加到4个人,工作划分很细,却没有明确的标准与响应的支持,最后结局是人员离职,企划部差点消失。其四,是信息功能不健全和信息表达不当。如一个公司不同的事业部面向同一销售不同的产品,却没有互动有无,都需要从“钻木取火”开始。

额外说一点,关于“授权”,德鲁克先生说的太对了。不必说他生活的时期,即使是现在仍有很多人甚至是国内所谓的知名人士提到这个词语,都会说“就是把属于自己的工作分给别人去做”,而自己什么也不做,但是德鲁克先生说“是把可由别人做的事情交付给别人,这样才能做真正由自己做的事“,换言之,“授权”实现了两个目的,一是让授权的人可以做自己真正应该做的事;二是让被授权者做其应该做的事。

进行时间管理后,一般会有一定的效果,就是有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如果让这段时间充分发挥作用,也是值得关注的。当然,作者建议,时间管理要不断更新,就是不断把次要的工作剔除,集中时间和精力于重要的工作。

 

以终为始

有效的管理者是注重贡献的,懂得把自己的工作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七个习惯”中的“以终为始”更强调个人目标,管理者的“我能贡献什么”则更强调最组织和社会的影响。当然,广义的二者是统一的。

注重贡献,是企业对于现代管理者的必然要求。按照从平衡积分卡的四个维度,分别是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创新四个方面。财务是最终目标,顾客是关键,内部流程是基础,学习创新是核心。管理者需要在这四个方面做出成绩,特别是挖掘工作中尚未发挥的潜力。德鲁克的学说中是三项,直接成果、树立新的价值观及对这些价值观的重新确认,培养与开发明天所需要的人才。本质上来讲,二者的说法是统一的。

注重贡献,是需要与时俱进的。无论是时代变化、组织机构变化、工作岗位变化,都需要管理者进行及时调整。否则,就会可能“以错误的方法做错误的事情”。

对于专业人员而言,因为别人对这个领域了解有限,就有责任让别人了解自己,使自己的能力成为产品为人所用。

我注意到,很多职业经理人,空降到一个企业往往不成功,既有企业机制方面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很多人没有注重对同事和下属的贡献。他们过于关注于自己对企业财务方面的贡献,以自我为中心,结果往往“出师为捷身先死”。还是回到德鲁克先生的那句话,管理者的价值是要通过他人来实现的。如果空降的管理者首先从“内部流程”和“学习创新”方面入手,利用自己的才能和经验,帮助周围的同事,取得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再致力于顾客和财务方面的贡献,结局就不一样了。

有效的人际关系,总结起来是这样的,互相沟通,增强互信,说下属想听的话,听自己不想听的;团队合作,群策群力,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专长;自我发展,不断提高,对组织做出更大贡献;培养他人,助人成长,提升整体水平和能力。

“以终为始”,可以体现在会议上。一个有效的会议,必然对组织有所贡献的。所以,会议应该仅仅围绕目的和主题,激发大家的思想和创见,最后形成结论。

 

知己解彼

组织的诞生,缘于两个因素。一是人员的内部交易成本小于市场交易成本,二是组织内部人员可以取长补短,使工作更有效。

人们往往认为自己可以改变别人,事实是做不到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最有效的工作就是用人所长。这样的例子几乎不胜枚举,巴顿不擅人际关系却有着一流的作战指挥能力;陈景润不适合当数学老师却可以摘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过多的苛求人才,则会陷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境地。刘邦无疑是用人方面的榜样,韩信曾受“跨下之辱”,陈平乃“盗嫂之徒“,刘邦却看到他们的长处,委以重任,并最终帮助他成就大业。

当然,用人,也要考虑到这个人的短处是否会影响组织实现目标。组织可以利用其手段来约束个人,扬长避短。例如,精于技术而疏于沟通者,就可以让他走技术路线,而非走管理路线。

因事用人,往往会出问题;因人设事,更会出问题。记得有人提出一个很激进的看法,认为做企业,应该找寻一群能力极强的人,而后来决定做什么。这能成功吗,目前还没有样本出现。因人设事,往往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到这个组织的有效运转。而因事找人出现问题,并非是过程的错误,而是标准有问题。物色的对象往往是“最不至于出错”的人选,也就是“仅合乎最低要求”的人选。现实中,很多企业对销售人员的招聘,过多的强调硬件而忽略软件,就是典型的案例。

管理,管理,管人的目的是为了理事。所以,应该内部关系要以任务为重心,而非以人为中心。这和以人为本是不矛盾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尊重人的个性和特点。因事用人,是找合适的人来充实岗位。因人设事,看上去更“以人为本”,最终却会因为以一个人为本而伤害了更多的人。

有成效的用人,德鲁克给出了四个原则:一、不会将职位设置成只有上帝才能胜任。有的时候,企业在初创时期,并无明确的岗位标准。而最初制订的标准,往往是以当时在位的管理者要求为模型的。我曾呆过的一个企业,销售经理和人事经理是一个人。后来销售经理职务说明书上,就有不少人事方面的要求;人事经理的职务说明书也同样有业务方面的要求。在他离开企业后,这两个职位都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二、职位设置要有点挑战性,“跳一跳才能够得到”。否则,要么会造成人员离职,要么就是员工成为老油条。所以,企业在招聘时,招聘那些有过相关经验但时间并不长,或者是有过相似经验的,是最容易获得丰厚回报的。三、有成效的管理者,首先考虑的是一个人能干什么,然后才考虑放到哪个岗位上去。当然,所安排的岗位,是目前就存在或者企业发展所需要设立的。正如同德鲁克先生所说,目前国内企业的绩效考核很多都流于形式,做绩效考核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主要是绩效偏重于发现缺点。如果一个单位说要调整绩效考核办法,员工们首先想到的是,领导用要什么新方法整我们了。当然,绩效考核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成效。但是,成效的取得不仅是靠改善缺点,更要靠发扬优点。虽然有些管理者也注意到这一问题,与员工面谈也是先说优点。但是,大家关注的却是“但是”后边的部分。三、有成效的管理者,能够容人之短。用人是结合具体任务来寻找和确认某人的长处。“少不了某人”的情况,经常发生在我们的企业中。那么,就应该大胆出手,去确认为什么“少不了某人”。这样,才能将某个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才能有助于企业的整体提升。

同时,要擅用上司和自己的长处。上司、平级、下属,都是正常的人,都有七情六欲,都各有长短。使用上司的长处,要掌握上司的特点和习惯;使用上司的长处,要将此方面的问题优先陈述,获得指点。用己所长,也是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掘潜力。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