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生活在别处

[复制链接] 2
回复
94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7-22 21:0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午时分央视新闻《纪事》节目播放的节目称作《在别处》。窃以为,目前新闻纪录片节目中,《纪事》的人文关怀色彩是最为浓厚的,它将视角直接面对广大芸芸众生,而不是仅仅是一些所谓的精英人士。《在别处》关注的是一些在北京生活、工作的异乡人。而对于这些异乡人或者被成为北漂或者农民工、打工仔来说,他们生活的北京只是“在别处”。

《在别处》的主角之一是一个北漂的乐队。为了自己的音乐梦想,他们来到了中国文化中心的北京。当面对四个人挤在一起的房子每个月近3000元的房租时,他们现实了。去酒吧唱歌,无关梦想,只为吃饭。他们依旧梦想着自己的音乐之路,他们期待他们的精彩。

另一个主角是一位江西农村妇女,她的工作就是从早上八点工作到晚上八点,清理过街通道里每天新增的小广告,工资每月600元。当被问及是否想回家时,她沉默了。几分钟的沉默后,她哽咽道:我要挣钱给我儿子读书。那一刻,我泪眼婆娑。她还给记者提出一个要求,希望记者可以关心一下农民工的休假问题。要知道,她全年午休。一天的休假对于她来说意味着工作机会的失去。

第三位主角是被城市拆迁赶到郊区的一位北京市民。失去了祖辈生活的四合院,他也找不到家的感觉,新搬的房子转眼面临再次拆迁。他不知道,他下一步会被赶到什么地方去?无论如何,总是生活在别处了。一如他的鸽子,那些老的鸽子,他不敢放出去了,因为他们会回到如今的高楼大厦去追寻它的故乡;而新的随处飞翔的鸽子未来也会面临这个同样的问题。鸽子笼会是它终极故土吧,或许……

 

想起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以其独到的笔触刻画出一位诗人生命历程的每一个阶段。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他怎样读书,怎样恋爱,以及怎样做梦等等。关于时代的全貌和他人的活动都迟到了远处,一切观察的焦点都集中在主人公身上,并且与他的内心活动有关。只有经历过才会有如此大的手笔。更为喜欢他的更一部著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每次拜读昆德拉的著作都像是一次精神的沐浴,它会让你更加丰富、更加平静。你会发现,他一直在不远处静静的观察着你的生活。

很欣赏的一位歌手曾经用歌声阐释过《在别处》,不过他的主题是所谓的爱情:“就在我进入的瞬间  我真想死在你怀里  我看到我的另一个身体  飘向那遥远的地方  我的身体在这里  可心它躲在哪里  每天幻想的自己  总在另一个地方  爱情像鲜花它总不开放  欲望像野草一样疯狂地生长  他们像苍蝇一样总是飞来飞去  在我身边侵蚀着我的身体  在每一个夜里  我从梦里惊醒  看见我的心  它正在飘向窗外”。 每天幻想的自己总在另一个地方,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始终生活在别处,他们知道远方才是他的梦想,那里才是他的故乡。

到上海来的第一次搬家是在七月的一个酷热的下午,天阴沉沉的。坐在搬家公司的破旧的货车驾驶室里,酷热的身体掩盖不住内心的悲凄,当路过杨浦大桥的时候,我的情绪一落千丈。“不如总在途中,于是常有希望”,这是对于生活的追求,然一直在途中终归有疲惫的时刻,那时的无助会是最为孤独的凄凉。是的,我们都在追寻着自己的幸福。某种程度上说,幸福是你我对命运的自我期许,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未来在静默中等待。生活就是现实的,一如时间,拥抱强者是它惯有的姿态。它无我的奔跑,留在它身后的可能是记忆,可能是悔恨。理想,希望,爱情,统统在生活之中无迹可寻,因为他们统统生活在未来。这个“新兴加转轨”的时代的唯一主题就是变化。生活在别处也会是我们生活的主题,而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在这种永恒的变化中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

沙发
发表于 2007-7-23 10:20:27 | 只看该作者

“不如总在途中,于是常有希望”

离开了学校,离开了父母,偶尔回趟家,像是走亲戚一样的感觉

似乎,心一直都没有可以永久停靠的地方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08:35:2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有时候发出这样的感慨也是心情低落所致。

关键的是保持清醒而积极的心态,而“活在当下”才是更为积极的生活态度。

无论生活在何处,都好好的活着吧。

生活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为了好好的活着。

[em05]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