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戴尔直销模式经历的三大阶段 1、第一阶段(1984年-2004年):辉煌期 1984年创建公司,直销使戴尔声名大噪,营业额速度上升 1984年,19岁的迈克尔•戴尔以1000美元起家创立了戴尔计算机公司,并提出了一个想法:直接向消费者出售电脑,而不通过零售店。这种做法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支持虽然是相对有限,但却有效地降低了电脑的价格。 结果证明,直销使戴尔公司声名大噪,戴尔的营业额速度上升。1984年,戴尔的营业额为600万美元,3年后增长到6900万美元。而到了1991年,这一数字已达到了5.46亿美元。1995年,戴尔占据全球3%的市场份额,1996年上升到4%,营业额达到53亿美元,1997年更是创下了120亿美元的纪录。戴尔的崛起,离不开其成功的直销模式。 1998年进入中国市场,短短几年,戴尔在中国PC市场的占有率逐步提高 戴尔1998年8月进入中国市场,并将直销模式导入中国,在福建厦门开设生产及客户服务中心。此后,戴尔在中国PC市场的占有率逐步提高,成为中国市场上国外PC厂商表现最为突出的一家。 随着电脑市场的快速发展,戴尔的销售量也逐年上升,2002年上半年,戴尔在亚太地区的PC销售量达到54万台,增长率为15.6%。2002年第4季度,戴尔中国产品的单位出货量同比增长达72%。根据IDC的2002年第4季度数据,戴尔在中国计算机相关产品市场的份额达到5.8%。这是戴尔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发展最快的一年,这是令联想也感叹的成绩。2003年到2004年,戴尔继续保持了高速的增长。短短几年时间,便确立成为中国市场上领先的国际厂商。 2、第二阶段(2005年-2006年):困境期 在2001年到2004期间,戴尔的年销售额从250亿美元跃升至400亿美元,一路高歌猛进。但从2005年开始,随着全球电脑市场的风云变幻,戴尔突飞猛进的速度逐渐慢了下来,引以为傲的直销模式已经开始呈现出疲态。 2005年:戴尔连续两个季度没有实现业绩预期 2005年第二、三季度,戴尔连续两个季度没有实现业绩预期,在亚洲市场的形势更糟糕,据IDC数据显示,2005年第三季度,戴尔在亚洲市场(日本除外)的份额下降了1个百分点,降至7.8%。 2006年:利润大幅滑坡,Q3丢失全球PC王座 2006年5月,戴尔宣布第一季度利润无法达到此前的预期,受此影响,戴尔股价当日下跌近5%。经过连续几个季度业绩没有达到预期,利润大幅度滑坡,股价下跌,电池事件、高管跳槽事件的接踵而至,使其在第三季度把保持了三年多的PC王座让给了惠普。IDC数据显示,尽管戴尔还是2006年全年的全球PC销量冠军,但与惠普市场份额的差距仅有0.1%,这个消息对戴尔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连续的销售不振,最终使得42岁的董事长迈克尔•戴尔重新出山。 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戴尔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时刻,一些外在原因在一定程度上给直销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在世界范围内,惠普与康柏的合并为戴尔带来了不少压力,联想并购IBM也为戴尔增加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加上戴尔增长速度放缓和盈利下降导致资本与证券市场怀疑一片,关于戴尔模式成功与否的舆论为戴尔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对戴尔的直销模式产生了质疑。 3、第三阶段(2007年至今):转型期 直销模式出现松动 业绩的压力使得戴尔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打破传统的直销模式。在戴尔重新出任CEO的这几个月中,戴尔发生了变化。继重庆、南京成功开设产品体验中心之后,2007年4月2日,戴尔在国内的第三家体验中心正式落户天津。
扩建产品体验中心反映了戴尔一贯坚持的直销政策发生了松动,并出现向分销转型的迹象。而开设体验中心的实质是戴尔应对市场变化采取的“进可攻退可守”的策略:一方面,体验中心可以作为直销的补充;另一方面,体验中心也是戴尔体验分销的一个窗口,为下一步是否涉足分销积累经验。 单一直销模式正式终结 从6月10日开始,戴尔在美国、加拿大和波多黎各三国的3000多家沃尔玛超市销售其电脑,这意味着戴尔坚持了二十多年的单一直销模式正式终结,并吹响了戴尔进军零售渠道的号角。 打破直销模式,进军零售市场 9月24日,戴尔宣布与国内最大消费电子零售商国美电器结为合作伙伴,从10月1日起在国美遍布全国的50家主要门店销售戴尔的消费数码产品,这标志着戴尔打破在中国近10年的单一直销模式,开始进军零售市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3 13:37:1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