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小心大脑破个洞————陈光

[复制链接] 16
回复
556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8-22 15:4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篇小心大脑破个洞 天才是可以设计的
  “养儿防老”是中国古老的观念。现在的孩子,还会想到照顾父母?不,应该是说,就算想到,真的还有多余的资源能照顾到父母吗?
  以台湾为例。现在大学生毕业平均一个月二、三万的薪水。这样的薪水,房贷、车贷都不够了,万一有了小孩,养育费、教育费一定会花光所有的薪水,更不要讲有钱供养父母了。所以有人戏称,不应叫“养儿防老”,这句话应该改成:“养儿,应切记谨防破产。”。
  但是,故事也不见得要这么悲观。电子新贵、年轻的部门主管年薪千万的比比皆是,贫富不均的现象已然形成。
  而这些年薪好几倍于平均值的成功人士也使人思考:在一般人眼中,天才型的人到底知道些什么事呢?
  “我们只要知道他们做的事,就能和他们做一样的事,最后,一定能和他们达到同样程度的成就”。
  其实,天才是可以设计的。
  我们常见到妈妈挺着肚子,跟着爸爸带着幸福的眼神幻想孩子的未来。
  “我希望我们的孩子将来当科学家”。
  “我希望我们的孩子将来是个富翁”。
  “我只要我们的孩子将来健健康康就好”。
  “鼻子像你,眼睛像我……”
  不管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是什么,套句《阿甘正传》里的一句话:”巧克力打开之前,你永远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所有初为人父人母者,手忙脚乱的边摸索,边兢兢业业陪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苦不能苦孩子,穷不能穷教育”,这是也是 的父母最常讲的话。为此,所有父母处心积虑给孩子上名校,甚至省吃俭用让孩子补习,希望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富足的人生。
  家长大可不必这么紧张。只要你了解大脑的结构,孩子的未来,其实是可以掌握的。
  猜猜这句化话的破绽:“大海中那么多沙,为什么只有亿万分之一的机率会变成珍珠?一颗沙,究竟要在蚌壳里经过多少年的琢磨,才有闪耀的机会呢?”这句话在告诉我们,要成功,必须几经痛苦与磨难。但是,真的历经痛苦与磨难的沙,就能成为闪亮耀眼的珍珠吗?
  你我心知肚明。珍珠的形成要在内外各方面条件都良好的状况下才能浑然天成,绝对不是一厢情愿的把沙粒塞
  入蚌壳中,就有美好的珍珠可收成。同样的道理,孩子往名校里送,就会成为最有用的人?
  而事情的真相是,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就算父母花尽所有积蓄,提供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孩子本身也尽了
  最大的努力,却仍在现有的环境下惨遭淘汰。
  成功,其实不像你想的那么难。失败的原因只是,我们学习的先后顺序错了。


先看大脑的使用说明书
  我听说过这么一件趣事:
  美国来的友人拜访一位台湾籍朋友。在台湾做了简短七天的游览后,结束了这段旅程。回国前夕,台湾朋友送了一包肉松作为礼物。美国人高兴的回国后,莫约过了一周,写信给台湾的朋友,信中除了诉说满满的快乐与感谢外,提到了这么一句:“台湾的咖啡真特别!好喝!”
  就像我之前买了一台 DVD PLAYER,花了一万多元。那时候的想法,仅仅是想看看一些科学研究的纪录片,当然,特效百出的新电影绝对不能放过。也没仔细想想还有些什么功能,最后还是我细心的女朋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翻阅着这台高科技产品的使用说明书,我才知道,原来还有着切割画面、自动录像等我未曾使用的功能。
  所以比较精细的机器,使用前一定要看它的使用说明书。但是对于人体大脑的使用说明书,我们阅读了吗?这么精密的机器连看都没看,就用到我们这个年纪。难怪专家报导,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平均每个人使用自己大脑的功能竟不到全部的十分之一。太多的人抱着才华出生,最后竟带着才华默默死去。
  太多人没看过大脑使用说明书,是使一生的力量用错了地方!
  在拆房子的工地里,一台推土机刚把一栋老房子给推平。
  房子的主人问推土机的司机:“这东西有多少马力啊?”
  “六十匹马力”,司机回答。
  主人听了相当惊讶,他以为能够推倒一栋房子的机器,马力该更强才是。
  “真的吗?”主人不死心地再问:“可是我的轿车马力就不只一百二十二十匹了耶!”
  “我知道。”司机说:“而且,你的轿车速度是这台堆土机的四十倍以上,每公升汽油跑的里程数也是这台推土机的数十倍。”
  主人摇摇头:“可是我的轿车撞不倒房子!”
  “关键乃在于施力点。”司机慢条斯理地说:“推土机的运转不止是为了产生动力。
  记住,力量多寡多少不是重点,重点是,你把力量用在哪里!”
  请别再把毕生精力放在错误的地方。用力之前,必须先找施力的重点。
  三岁定个性,七岁定一生
  三岁定个性,七岁定一生。如果了解大脑的结构,你会发现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建议你把较多的精力放在这一个阶段的孩子身上。
  很多孩子的习惯与特质,早在三岁就已经养成。只要你看过大脑的使用手册,你就知道了。人的大脑容量,从出生后就不再增加。唯一改变的,是大脑中神经元末稍梢突触的强弱。突触反映了人对特定事物的学习能力,突触越强、表示学习越强。也就是说,爱因斯坦藉由通过不断训练正确的突触,创造一生的成就。
  打从出生,我们就不断地接受外界的信息,大脑突触也不断地做连结与关闭的动作。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突触在四岁时发展到人生中的最大值,之后就不断关闭,一直到十五岁时突触的发展就大抵成型。因此,四岁是一个人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更由于外界信息有好有坏,它带来的可能是正面或负面突触的开启。开启后的突触经过排列组合,形成孩子未来的能力与态度,最终究影响孩子的一生。
  努力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脑的大小与记忆的好坏有没有关系?事实上,天才,不是拥有大脑的尺寸大小,而是有效使用大脑的结果。一般人误以为脑容量越大的人越聪明,其实不然。爱因斯坦的脑容量其实只有1320克,跟人类的大脑平均值比起来算是少的了。影响人生成就是突触的使用程度。”“大脑神经元之间突触,是可以选择开启与否,并通过训练而更强壮的”。了解这个原理,就该为大脑突触预先设定训练。开启正面的突触,让“积极”、“乐观”、“勇敢”与“主动学习”等突触在孩子一生中不断排列组合,形成孩子有成就的一生;相反的,万一成长过程开启了“悲观”、“忧郁”、“恐惧”、“暴力”等突触,这些突触也会在孩子一生中不断排列组合,造成孩子悲惨的结局。
  记住:人类藉由通过突触的运作与外界不断的交叉比对,产生每个人不同的逻辑思维与记忆方式,做出不同的价值选择,也形成每个人不同的命运。  


孩子生命中的苹果
  苹果,科学家做过实验,模仿古埃及金字塔的结构,找出一特定的空间位置,把苹果放在这个坐标点,发现可以保持超乎正常的时间而不腐烂。这样神奇的事件,如何解释?
  苹果,随手可得的水果。有什么奇妙的呢?我知道!
  这类水果中,含有一种神奇的成分,叫乙稀。很多人会疑惑,不过就是一种成分罢了,有什么特别的呢?
  大家都知道马铃薯吧!马铃薯一旦发芽就不能食用了,而将苹果和马铃薯摆在一块,乙稀就发挥了神奇的功效,可以延迟马铃薯的成熟时间,哇!多么奇妙!
  奇异果呢?大家应该也都知道这样水果吧!酸酸甜甜的口感,但是还没成熟的青涩奇异果,说实在的,不免扣了几分,但是,将苹果和奇异果摆在一块,这时乙稀再次发挥神奇的功效,可以加速奇异果的成熟,哇!
  苹果可以延迟马铃薯的成熟,也可以加速奇异果的成熟。
  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没有绝对的好坏,有的只是相对的适合与不适合。我们常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凡事总是先针对别人!这种针对,不见得是恶意的、攻击性的,但是在显出我们习惯性的习惯,推托!好比听了
  一场精彩的演讲,很多人当场有非常多的感动,可是过了一阵子,就烟消云散了。
  一场好的演讲,从中汲取养分,可以加速自己的成熟。
  我们生活中,有多少个苹果?我们都有好好使用了吗?
  苹果本身不代表罪恶,亚当夏娃早已证明了它。有人说,人在一出生的时候,就具备了一辈子的智慧,对于这种说法,我本身是持怀疑态度的。在我的定义中,所谓的具备,应该是懂得珍惜并且努力开发才能称得上是具备。人的潜意识是意识的九倍,右脑速度能量是左脑的三万倍,但是如果不去积极开发,一切都仅是空谈!那么,三万倍的力量,等于零。
  到底是什么抑制了我们的成长?让我们失去了生命中的那颗苹果?在我们最爱问“为什么”的生命阶段中,专家指出,孩子们每问一个“为什么”,得到的响应,每五个信息才有一个是正面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个初生到这世上的孩子,早就具有达文西时代一生的智慧,而面对每天掉下来那么多的苹果,却没有一个再像牛顿一样,发现万有引力!探讨背后原因,不外乎现在的教育体制下,考试不考就没有必要弄清楚,多么
  可悲?当我们的教育已经沦为解题技巧训练,我不知道,这样的“苹果”,意义何在?
  每天日出日落的庸庸碌碌,或者熬夜上网而错过日出日落,不觉得我们心灵的生活,很空吗?这种失去养分滋润的贫乏,是现代人的通病,也是再先进的高科技也无法补足的盲点。我们要的究竟是什么?到底什么才是我们要的?
  我们所要的,并不是看起来最好的,而是真正适合我们的。当一颗苹果到了你的手上,到底是抑制你的成长,还是加速你的成熟呢?



  其实,每个人来到世界上,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好比一台未曾灌入任何信息的计算机,上帝给每个人身体机能的基本设定都差不多。可惜从一出生,周遭的每个人都试图在我们的大脑内加载程序。父母、祖父母、亲戚、朋友、还有最贴近我们的电视媒体。夜深人静时,多少人对着自己喜爱的但不是最有用的节目,不断输入有益或有害的信息。经年累月的记忆,爱、恨,快乐、悲伤,整体地塑造出个人的心智思维,这些记忆影响到个人对世间一切的价值观。
  你是大脑这个计算机的操盘手。这台计算机,就像个百科全书,也像个博物馆。你是大脑这个博物馆的馆长,只有你有权让什么数据放进来。要当个蠢材很容易,只要你轻易让自己大脑这个博物馆,变成空无一物的展示厅。
  大脑就像每个人自己的博物馆,记住自己就是这个博物馆的馆长(虽然有些父母,会误以为大人才是孩子大脑博物馆的馆长),但终究只有自己,可以限制什么信息是自己喜爱的、想要的,每个人依照自己习惯的路径,把各类数据放进自己的博物馆。
  大脑这博物馆虽小,却乘载着影响一生的数据。不管有用的,没用的,每个人依照不同的习惯来加载记忆。但是,没有两个人的记忆完全一样。不同的大脑里记忆里的内容是有天壤之别的。个人的过去以及现在的嗜好,完整的存在每个人的大脑博物馆内。就算亲如家人,在完全一样的环境长大,也没有两个兄弟的特质完全一模一样。不同的的大脑,决定不同的人格特质。就像全世界63亿的人口的指纹,每个人的指纹都不同,而每个人大脑的思考逻辑,全世界63亿的人口装载的内容或排序也都不一样。
  人们透过个人记忆,探索自身人格,寻找心智、取舍自尊、建造事业、成就一生;个人完成个人的自传。而这个自传是属于个人的,属于自己无可取代的历史。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6-8-22 15:43:00 | 只看该作者
记忆的七正负二原理
  人的大脑记忆有限,一次只能记忆七项东西。就算经过训练,脑的连结比较发达的人,大约也只能多记得两样;脑连结比较弱的,就比七样少了两样,这就是所谓的七正负二原理。而这个基准点“七”,就是古罗马人认为神奇的七。
  试着大声念三次以下的数字:13185459632569875523265545855785544
  连起来,试试你能够念出几个数字?
  既然有这个神奇的七挡在我们脑子里,干扰我们记忆。或者说这就是古希腊悲剧里所说的人的悲哀的天性啊!无论如何,记忆的捷径就在如何突破这点的限制。我们得要想办法骗过脑袋,骗过我们不可抗拒的天性。
  因此,既然一次只能记七样,那就记七样吧!加上我们的脑袋本身就有着把东西分列排序的功能。一定有方法能够方便我们的记忆。
  大项不超过七样,每个大项放七样东西,七七四十九,一次就可以记到四十九样。但是记着:七个以内的东西记忆必须合乎逻辑;一个大小关系,或者一个顺序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
  汽车、DVD、笔筒、电视、VCD、方向盘、CD、轮胎、电脑、音响、书桌、漫画,
  一共十二样东西,看完后,根本不花时间就能记住。
  先利用大脑重新排列的功能,将这十二样东西分门别类的系统排序:
  1.        跟车子有关的:汽车、轮胎、方向盘、CD。
  2.        跟影音视听有关的:电视、音响、DVD、VCD。
  3.        跟书房有关的:书桌、电脑、笔筒、漫画。
  大致分为车子、影音、书房三类(切记,大项务必控制在七样以内),每大项不超过七个子项。
  不要忘了,稍微以逻辑提示右脑:
  车子:车库里有辆汽车,汽车“外面”有轮胎,“里面”有方向盘,旁边有CD→汽车、轮胎、方向盘、CD,记起来了吗?
  影音:电视外加音响,音响上有好一点的DVD,和普通一点的VCD→电视、音响、DVD、VCD,记起来了吗?
  书房:书房里有书桌,书桌上有电脑,电脑旁边有笔筒,笔筒旁边放着漫画→书桌、电脑、笔筒、漫画,记起来了吗?
  接着你只要舍去中间的连接词,留下记忆末端的物件,轻松简单地就能够记下这十二样东西。
  善用七正负二原理,每大项、每小项只要不超过七样,不用背,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次竟能轻松记下四十九样物件。
    



  “程序记忆”与“陈述记忆”
  说明白一点,“程序记忆”,就好像人们学习骑脚踏车,左脚、右脚、左脚、右脚……,有时完全不知道、也不去理会学会骑车的过程,不断“重复相同”的动作。也就是没有逻辑的大脑记忆过程,是属于“程序记忆”。
  逻辑式的“陈述记忆”与机械式训练的“程序记忆”就大大地不同了。逻辑,好像一把锐利的刀,从你的左脑挥出,在右脑砍下一道深深的伤痕。这伤痕就是记忆。除非伤痕结疤、脱落,否则记忆将长期存在大脑中。尽管逻辑式的陈述记忆与机械式的程序记忆有这么大的不同,但很少有学校会主动研究记忆方式。
  不用怀疑,学习成果不好,当然归咎于记忆力不好。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面对爆炸的信息,第一步当然是重拾自己的记忆能力。但大部份的人,明知自己记忆力不好,却没有想过如何加强记忆力。
  记忆学在学校及社会教育被贬到最后一名,排除在升学五大科之外,好像每个学生来到校园后,就自己会背书一样。如果是的话,每个人的学习成果为什么会不一样呢?放眼望去,学校里到处充满着一堆想念书却静不下心,课文重点背不起来的同学。
  想想这个问题:学生不念书,究竟是不想读书,还是不会读书。
  背不起来,多半是因为采取了“程序记忆”——拼命地大声念、用力地重复写,左脑与右脑彷佛互不相干的两个人。拿骑车训练大腿肌肉方法,异想天开地用来训练充满记忆元的大脑,像是胡扯,难怪一般人记忆力会这么逊。
  而逻辑,就像一把心智上的瑞士刀,用这把瑞士刀狠狠地在右脑记忆区块上划下血淋淋的一刀,右脑会因此而产生伤痕,这道伤痕就是短期记忆。伤痕会随着时间结疤,最后脱落,而疤痕脱落后若不留下痕迹,就是完全地遗忘了。
  但如果我们在结疤的过程,不断地把快愈合的结疤用外力剥落,久而久之,这道疤便会留下痕迹,痕迹若越深,记忆就越深,甚至成为长期记忆。“逻辑”这把心智上的瑞士刀,我们就用它在大脑刻出伤痕,也就是在脑中执行及创造记忆。
  什么是逻辑呢?过去所有的已知,会产生不同的经验;而经验的累积,就产生每个人不同的逻辑。所以,大人的记忆应该比小孩好,因为,大人的逻辑明显比孩子多出许多。
  可是我却常常听见大人对孩子说:“不要叫我背东西,我年纪大了,记忆不太好!”显然,这个大人惯用的是不用思考的程序记忆,而不是逻辑式的陈述记忆。
  我们用逻辑解读银行外汇的数字,再用同样的数字逻辑解读床边的闹钟,了解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睡眠。同样是数字,我们可以用在股市外汇,也可用在山脉高度,而这些数字又会出现在历史年代,也表达在自己的体重。
  人的大脑太神奇了,有自动排列组合的功能。能判断、能分析、能整合,看着数字,告诉自己:喔,85公斤,太胖了……“85公斤”,与“太胖了”,明明是文字与数字两个范畴内的信息,人们却用逻辑硬是将其连在一起。
  人的大脑可厉害了,现在我们马上跳离数字,进入英文文字世界。
  试试这十个单字词:
  Hippocampus        海马回
  Vagus Nerve        迷走神经
  Thalamus        视丘
  Intoxication        中毒
  Dementia        智力衰退
  Depression        忧郁
  Myopia        近视
  Carcinoma        癌症
  Hypertension        高血压
  Neurosis        精神官能症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6-8-22 15:43:25 | 只看该作者
《小心大脑破个洞》 “记忆法的比较”(2)
------------

  如果你不使用逻辑,硬是用程序记忆碎碎念,你想你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记得起来?(请参阅《吸英大法》,这本书会教你一小时记忆400个以上的英文单字,对英文过目不忘)
  关于中文,也看看这十个数据:
  鬼火、婴儿、灵山、零食、莲雾、夜壶、庞德、淋巴球、棺材、衣领……
  如果你不用逻辑引发任何感官,势必无法将其倒背。(请参阅:《改变学习方式、改变一生》,这本书会教你一次记600样到1200样信息)
  再尝试这20位数字:你要多久才背得起来?
  36512313028246060
  用程序记忆,当然背不起来:拆开来比对看看。
  365:一年
  12:        12月
  31:        31天
  30:        30天
  28:        28天
  24:        24小时
  60:        60分
  60:        60秒
  一年有365天,有12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也有28天。每天24小时,每小时60分,每分钟60秒。看,加入逻辑,是不是就瞬间记起来了?
  当然,这些数字是经过设计,是本来每个人都有的逻辑。逻辑越多,记忆越强。
  所以,我们来试着看下我们逻辑记忆总部的电话看看:2365-7766
  365:一年365天,每天都起起77落落66。
  然而,每个人的逻辑都不同。看到苹果,你想到什么?有人想到白雪公主,有人想到亚当夏娃,有人想到五爪苹果……当然也有人想到:被苹果K到的“Newton牛顿”。
  所以看看这个单字:Hepatoma(肝癌),寻找自己大脑中的已知,产生不同逻辑比对。
  有人看到:HE(他)PA(爸)TO(去)MA(妈)
  他的爸爸去探望妈妈的肝癌。
  有人却看到:HE(他)PAT(A级的Pot锅子)OMA(肿瘤)
  他用A级的锅子煎肝癌的肿瘤!
  不论用那一种方式进入大脑,只要是逻辑式记忆,想忘都忘不掉。有逻辑,有记忆,没逻辑,没反应。逻辑式记忆,是学习唯一的路径。但是很多人因为不知道这个原理,就轻易放弃学习,是多么可惜!
  用笔背刺手掌,一点都不觉得痛。若用笔尖刺手掌,那肯定要流血了。
  记忆的秘密,就在全力集中一点触碰大脑中你的已知。切记,避免无意识的念!


主宰人们学习及记忆的海马回(hippocampus)在REM阶段,仍继续加班不休息。这时候会让你的大脑重新唤出白天学习、经历的事件,经由日夜相同的脑波,不断地复习强化白天学习的内容与人生经验。
  然后,再将这些对象输送至长期记忆区里存盘,等待日后提取运用。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常常一些困扰的问题会在睡眠时,因为海马回在REM不停的工作下,清晨醒来,问题即能马上获得解答!
  因为在每天清醒时,所吸收的信息,在每一晚海马回都会将它归档、并储存在脑皮质中的记忆库里,慢慢成为脑中的皱褶,形成“脑回”以及广泛、快速转动的脑神经网络,因而将信息储存下来,变成别人夺不走的知识。
  也可以说“脑回”是一道刻痕!当皮肤受伤很深后,就算伤口愈合了,也会留下一道难看的疤。每当你看到那道疤痕,你会永远记得当时的你是如何受伤的!记忆就是这样,在你大脑内留下的疤,就称为“脑回”。若以解剖学的观点来看大脑外观,就能很明确地采用脑回的多寡多少及深浅,来判断是否为正常人的脑或是唐氏症患者的脑─因为唐氏症患者的大脑脑回很浅且表面也比较光滑。
  大脑要如何使用才能有价值,这个关键的秘密就在于:你如何善用你的大脑功能。
  记忆管理大师Ebbinghaus艾宾豪斯曾提出“三次回想回避遗忘曲线”,并表示完成记忆后,只要在二十四小时内依照周期重复回想三次,就可以“永远”保存记忆。强记的信息虽然仍有被“覆盖”的可能,但只要时常反复记忆,就可保持记忆深刻。
  艾宾豪斯所提出“三次回想回避遗忘曲线”的理论指出,强记的记忆数据会在二十四小时内逐渐自动流失,并减低为只剩20%左右;另外,“刻痕”理论也谈到人的记忆就像伤疤,如果在伤疤刚愈合时就把伤疤揭开,之后重复同样的动作,就会让伤疤永久保存。
  没透经过适当方法记忆的大量数据,如果能在事后反复记忆,就会是健康的记忆档案。其中,由于许多关键数据是透过“转码”(例如数字转码为文字)的方式储存于大脑数据库中,如果往后再遇到更为强烈的事件、影像或经验时,还是可能让部分的记忆遭到“覆盖”。
  所以,海马回是你记忆的最终伴侣。只要你每天将搜集及预备储存的教材带到睡梦里,海马回就会忠实地帮你做好分类、过滤、归档、强化并储存在记忆库里。搜集的知识再多,海马回也不会因为事情太多而罢工或偷懒,或是运作过度而当死机。
  海马回不仅会全速消化今天的新教材,还会提取以前的相关档案,强化并结合今日所学。此乃大脑具有重新“排列组合”的功能,也就是今日AI人工智能一直想要揣摩的主力课题!
  所以,如果你珍惜海马回,并帮他区分那哪些是重要的信息?而那哪些是不重要的信息?将重要的信息带给他,不要让他照单全收,让他发挥所长!但是,如果你一点信息都不给他,他依然不会休息,一个晚上大脑变成没有效率的“空转”!
  因此,要进入甜蜜梦乡前,是不是已经想好,今天的你,要带给海马回及自己怎么样的原料

------------
《小心大脑破个洞》 记忆的深浅
------------

  记忆的深浅
  像“运球”动作是篮球的基本动作一样,“记忆力”,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智能”,不过是知识的累积。而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多少,就源自于他记忆力的好坏。首先,先让我们了解记忆在大脑的运作情况吧!
  记忆,其实就是大脑存取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脑神经元之间的连结状态。人类大脑记忆有三种:感官记忆(Sensory Storage)、短期记忆(SensoryShort-Term Memory Storage)、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
  一、感官记忆——Sensory Storage
  透过人体各种器官视、听、嗅、味触得到感觉。感官记忆留在大脑内的时间非常短,有时只有四分之一秒的短暂停留,可说是稍纵即逝。例如在街上看到了许多面孔,如果不具特别的强调与刺激,你很快的就会忘记今天你所看过的脸孔。
  二、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
  从感官记忆中得到的信息中,挑选出需注意、强调及编辑辨识码所处理完成的信息而成为短期记忆。
  短期记忆一次可记忆的数量有限.,像电话号码等无意义的对象时,它的记忆范围大约是7项对象左右。美国心理学家米勒就把“7”这个数字称之为神奇的数字。通常对这种无意义的信息做复述的动作,在二十秒之后就忘记。
  想想:当你在购物频道上看到电话,你用电话拨下正确的号码订购物品。但是等到电话一挂上,你可能就记不得刚才的号码了。
  但是如果你将感官记忆所得的印象或信息不断重复,也就是让脑神经元接收持续且相同的刺激,那么这些短期记忆就能持续较久的时间;可是如果不进入逻辑比对而进入长期记忆,不久之后这些信息就会被其它信息所取代而遗忘。
  发现了吗?一般学生读书,不断地重复背诵课文重点,大脑受到的刺激非逻辑式,总是在考试结束后不到一个月,几乎就全忘记了。就是这些信息只到达短期记忆。
  三、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
  重复操作某组信息在脑神经元够多次,这些信息会由短期记忆转为长期记忆。
  一旦信息进入长期记忆,将永久被保存,永远不会遗忘。
  德国心理学家爱艾宾豪斯对学习后的遗忘现象进行研究,如果用无意义的音节作学习记忆,再将实验数据画成一条曲线,将行成遗忘曲线图标如下:
  由图可得知,记忆的遗忘速度是先快后慢。在学习后1小时,一半以上的记忆会消失,只保留了44.2%的记忆;而学习后一天的记忆保持比例只剩33.7%,二天后又下降至27.8%。到了这阶段如果记忆仍留在大脑,那它遗忘的速度就会变得更慢,愈不容易遗忘了。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临时抱佛脚有效,但是如果不复习,很快就会忘记,所有的辛苦努力在下次考试时又要重新来过了。
  然而,遗忘速度除了受时间的影响,枯橾的、无趣的、不懂的信息会率先忘记。将无意义的音节、乏味的散文及有韵律的诗词的遗忘曲线作一个比较,就可以明白看出其中的差异了。
  爱艾宾豪斯的遗忘曲线是针对完全没有记忆技巧的人做的实验。其实,如果我们知道记忆其实是取决于大脑内一个细小的构造-海马体,我们将有效掌控自己的记忆能力。当大脑皮质中的神经元接收到信息后,会将信息传给海马体,如果海马体对信息有逻辑反应,神经元会开始形成持久性的的网络,形成记忆;如果海马体没反应,记忆很快就消失无踪了。




  挣脱习惯的枷锁
  大家都知道:人具有很大的潜力,只是还没被挖掘。
  人一出生就拥有大约一千亿个脑细胞,只是这些脑细胞并不见得全都在认真工作,因此,潜力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若从脑细胞的工作数目来考虑,是有客观数据可供佐证的。
  然而,根据研究大脑的科学家表示,平均而言,人脑内一般只有10%的脑细胞在认真工作,其它的90%都好像在一旁休息、睡觉。假使你能正确使用大脑,激发自己的潜力,纵使只多增加百分之一的脑细胞为你工作,如此一来,新加入的十亿个脑细胞将创造出你极大的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一个人都有这么大的潜力,但成就却有着千差万别。
  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的脑细胞,却只有10%在为我们工作呢?因为我们从小时候的学习中,就学会了一些程序、方法与思考模式,而这些模式慢慢成了我们的习惯:习惯一方面帮忙我们解决问题,一方面也阻挡我们学习新的事物。
  众所周知,大象是非常庞大且有力的动物,但马戏团的人只要用条绳子,便很有把握地把它栓在小小的柱子上,而大象就会乖乖地待在那里,为什么大象不会扯断绳子,甚至拔柱逃跑呢?
  因为驯象师都知道怎样训练大象,当小象出生时,他们就用铁链将它绑在钢筋水泥的柱桩上,小象挣扎了几个月徒劳无功,往后,它只要看到铁链(甚至只是绳子)和柱子,便自认为跑不开而认命地待在原地。
  同样的道理,在我们的脑海里,又有多少像钢筋水泥柱桩或铁链那样的东西把我们自己栓住呢?由于制式习惯的束缚,使得我们不想要用那么大的能力来为自己工作,久而久之,计算机可以藉由CPU的升级、Memory的扩充、芯片组的整合、亲和的接口来扩大服务范畴,而咱们人类就放任那一大群的90%脑细胞在一旁休息,以致潜力没有发挥出来。
  既然如此,如果人脑的潜力与脑细胞的使用量有绝对的相关,那么大家应该如何来操作大脑呢?依据人性提出一个大脑良性循环。如图所示:
  我们的大脑每日不断的重复:
  大脑沟通之后,得知新的信息;
  活化了一些新的脑细胞而激发潜能;
  化无形为有形,激励自己去行动;
  遇到挫折时,藉由知识修正错误及改善缺失;
  获得正面的回馈,进而学习更多的新知。
4
发表于 2006-8-23 14:18:45 | 只看该作者
收藏在我的博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23 14:19:35编辑过]
5
发表于 2006-8-25 17:37:12 | 只看该作者
光有理论,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6
发表于 2006-8-25 21:03:37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这书的开篇是讲下理论的,说明一下大脑是多么的神奇,我们要学会使用这个精密的机器。

书的后面就有实际应用了。

7
发表于 2006-8-30 10:32:25 | 只看该作者

1、注意力、觀察力是提高記憶力的關鍵。

2、記憶力需要有意識的訓練。

8
发表于 2006-9-13 19:39:07 | 只看该作者

??

QUOTE:
以下是引用taiyuan在2006-8-25 21:03:37的发言:

呵呵,这书的开篇是讲下理论的,说明一下大脑是多么的神奇,我们要学会使用这个精密的机器。

书的后面就有实际应用了。

那么书的以后的内容呢,这本书出版了吗??
9
发表于 2006-10-16 20:23:29 | 只看该作者
这书出版了,在台湾有卖
10
发表于 2008-2-2 20:28:16 | 只看该作者
[em06]网上有的卖么???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