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为我也是96年的毕业生,可能是因为我也是从事品管工作,可能是因为我的目标也是向总经理进军,当我第一次看到贴子的题目时,我就深深的被吸引并第一时间的读完她了。当时看的时候,还是作者在网站上陆陆续续的写下来的,跟贴的人不断的叫好又不断的催促,以至于与其说是一本书,还不如说是一篇文章吧。家园电子档的完整版,我又重新的读了一遍,比起最初的零零星星,要流畅许多。不由的又想感谢家园的家人了。 闲话少说,说说读完后的感想吧。 应该说,作者从QC到总经理的职业历程还是很有其典型性和特殊性的。 说到典型性,在我看来,一个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他的初次择业乃是影响其一生的选择。梁生就是因为一开始在管理和技术都相对较有优势的台资、港资企业中打拼,打下了良好的管理和技术基础,这对其后续的职业生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说到特殊性,是梁生遇到了杜老板这样的伯乐。当今世界,千里马和自认为的千里马不少,但伯乐真的是稀之又稀啊。也许有人会说,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但毕竟人生苦短,晚一天出土就会少一天发光啊! 我之所以能有一口气看完这篇文章的耐心,不仅仅是因为文章故事的精彩;最最重要的是文章在故事演绎的过程中,将内心的思想和独白不断进行呈现,仿佛让我看到了一个多年未见又情投意合的老友,在我的面前绽放出真实而赤裸的灵魂。当人与人之间用灵魂来对话时,你就知道什么叫境界了。 题目中的QC,在一般的企业里叫品检或品管。因为叫品检,所以很多的QC们只知道检查、检测、再检验;因为叫品管,然后很多QC们误以为自已是管理者了,当“被管理者”不听指挥时,怨声载道也就随之而来了。但梁生的文章中,QC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QC,而是QE,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质量工程师。梁生的QE工作,在最初的企业中就形成了良好的质量策划和制程控制的习惯,是质量深入到开发和生产过程中体现。质量不再是质量部门的质量,更不再是单纯的产品的质量,而是管理的质量和工作的质量。所以我认为,QE是纯正的技术岗位,只有在技术上高屋建瓴,品质控制才水到渠成。一个真真正正的制造业管理者或品质管理者,他就应该是掌握技术专长和管理工具的两栖专家,少了任何一条腿都走不好路! 还有在梁生早先工作的历程中,企业文化是梁生提的比较多的一个词。如果梁生没有专门的学习过企业管理学,那么我相信梁生在管理方面的悟性是极高的。台企、港企和内地企业文化的截然不同,梁生是深有体会的。就拿制造业朋友非常熟悉的加班来说:台企是加班有加班费,鼓励加班;港企是不提倡加班;内地企业是没事没钱也加班。当然,大多数与西方文化有紧密接触的年轻人是希望企业文化方面的人性化管理的,但对于“人性”的解释又各有不同了。 我读来还是最喜欢也最感兴趣梁生与杜老板合作后的总经理生涯。因为对于梁生和读者来说,那是最富有挑战性的;也是梁生全方位的管理能力的展示;更让我们看到一个完全混乱的工厂如何由乱走向治的。 对于杜老板的工厂,梁生首先从QC的角度去观察它从QE的角度去分析它,最后的落脚定在QA的质量保证体制上,将职责、流程等大量看似与生产无法的工作集中的整理和完善起来。以至于才有了老板娘的惊呼:用了这么多纸?但梁生后到来清楚的发现,QA并不是解决质量管理问题的根本!于是,一个梁生没有太多经验但必须面对的领域出现了:人力资源管理。并且梁生着重抓了人力资源策划、招聘与培训等相关方面。很有效果但问题还是源源不断。梁生对后期的品质问题分析认为是沟通不足,信息堵车是正确的,但批评手下主管没有意识我倒觉得陷入了经验论的观点之中了。 没有进一步看到后来梁生的管理过程。但从文章中体现的想法已知道,梁生的企业管理系统观点已逐步形成并发挥作用。一个企业的管理,并不仅仅是生产的管理,也不仅仅是品质的管理,更不仅仅是销售或业务的管理;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管理。在企业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内,企业发展规模决定了企业系统管理中的重点管理项目应该是什么。所以才会有“没有最好的管理模式,只有最适合的管理模式”之说。企业之初,要生存,订单和业务最重要;企业要发展,品质、成本、服务最重要;企业做大了,对手就是自已,资金运作与内部沟通最重要。当然所有的工作都是由人来完成的,所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无论何时都重要! 献丑说了几句,实在是因为梁生的文章太让我感动。 [em0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20 11:59:4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