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曾子避席法
斯诺遭了冷遇
读过小说《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唐僧取经的故事。唐僧,真有其人,法名玄奘,今河南偃师县人。在他的传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年八岁,父坐于几侧口授
孝经。至‘曾子避席’,忽整襟而起,问其故。对曰:‘曾子闻师命避席,吾今奉慈训,岂敢安坐。’父甚悦,知其必成。”
这里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孔子的学生曾子,当老师同他讲话时,他马上离开座位站起来,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另一个是玄奘听到父亲讲述“曾子避席”的故事后,也马上离开座位站起来,表示学习曾子,尊敬父亲。
曾
子是两千多年前的人,玄奘是一千多年前的人,说明我国人民讲礼貌由来已久,不仅尊敬师长和父母,而且平辈之间也互相尊敬。《史记》中记载:“夫礼者,自卑
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很懂得彼此尊敬,彼此谦让,团结友爱。人家尊敬你,你要加倍的尊敬人家,“来而不往非礼也”,只要求别人
尊敬你,你不尊敬别人,这是不礼貌的。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讲过这样一件
事:斯诺初到陕北解放区时,有领导上安排两个小兵照料他的生活。开始,他们之间的关系总是不太融洽。一次,斯诺对一个小兵说:“喂,给我拿点冷水来。”小
兵绷着脸不理睬他。他又去招呼另一名小兵,结果也是一样。这时在场的李克农同志对斯诺说:“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叫‘同志’,可是你不能叫他‘喂’,
因为这里大家都是同志。”斯诺听了恍然大悟,感到自己一时失检点(实际上他还不太懂得中国的语言习惯),立即向两个小兵道歉,从此以礼相待,他们之间就相
处得更好了。
这就告诉我们,言之有礼,是社交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待人讲礼貌,可以概括为六个字:文雅、和气、谦逊。
文雅,是指要学会日常生活中的见面语、感谢语、告别语、招呼语,等等,诸如“您好、谢谢、再见、请多包涵、真对不起”之类的语言;文雅,表现在行动中就是礼让。高
桥敷在《丑陋的日本人》一书中,对在日本和阿根廷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作了对比。在日本,“清晨,突然地面微微震动,数以万计的人‘哇哇’地吼叫着,争先恐后
地向会馆狂奔而来……跑在前面的总是身强体壮的年轻人,他们粗暴地把老人和妇女推搡到一边。”而在阿根廷“当门打开以后,没有一个人不顾体面、不顾公共秩
序地趁机横冲直撞。而且,男人决不会走在女人的前面,年轻人决不会走在老年人的前面。如果残疾人乘坐轮椅车进场,其他人就都会随着他的速度往前走。”这
里,丑陋与美好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日本人的这些丑陋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也似曾相识么?
与文雅相对立的是粗野。鲁
迅先生写过一篇杂文叫《论“他ma的”》,批评中国的不少人,即使父之于子,幼之于长,都习惯于用“他ma的”,对此,鲁迅感慨万千地称之为“国骂”。他
说:“其实,好的中国人之中,并不随口骂人的多得很,不应该将上海流氓的行为加在他们身上。”我们一定要把讲粗话这种“流氓的恶习”彻底铲除,正如古人在《弟子规》中说的:“刻薄话,污秽语,市井气,切戒之。”
和气,就是要心平气和地同别人说话。要以理服人,不强词夺理,不恶语伤人。据
说,在香港,政府推行“公务员礼规”,规定说话必须和气,有礼节。警员在马路上有权检查人们的身份证,检查完报告后,很客气地说:“打搅了!”双层巴士
(公共汽车)车身上有条标语,写着“超载属违例,乘客请合作。”承建商在工地板墙上写着:“底盘施工,各位小心行走,不便之处,请诸君多多包涵。”我国北
京百货大楼优秀售货员张秉贵讲话十分和气,他工作再忙,也说:“请您稍微等一下,我们卖得快,一会儿就能给您拿。”社交场合语言和气可以调整人际关系,增进互相理解。
谦逊,就是要多讨论、商量的口吻说话,不盛气凌人。我
国封建时代的帝王“称孤道寡”,不管他真实的用意如何,但形式上至少是一种谦词。现在情况不同了,但“己称谦,他称恭”这条还是重要的。客人来了,应该热
情招呼:“您请坐!”送客时说一声:“希望您一定再来!”在公共汽车上有人挡道,就说:“同志,请让一让!”这样一种谦逊的口气,让人乐于接受。而如果用
命令的生硬口气,往往会出现“顶牛”现象,有时还会闹出意想不到的事情来呢!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没有礼貌,怎么做人呢!一个人需要有礼貌,这是做人的根本。在学校要对师长、同学有礼貌;在家里要对父母、兄弟、姐妹有礼貌;在工作单位要对领导、同事有礼貌;在社会上要对他人、同志有礼貌;在公共场合要扶老携幼,“长者先、幼者后”。
礼貌,从实质上说,即使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以粗野的态度待人,不把人当人,也就是把自己置于非人的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