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圣水寺僧人的故事导图与文章

[复制链接] 6
回复
157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11-11 19:4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集
   
制度与行为——六僧分粥 

        ――- 作者:陈恳 

    圣水寺六个和尚朝夕相处,每天分食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不够吃。按照东方人的惯性思维,众僧们开始组成三人“分粥委员会”及三人“评审委员会”,结果每次分粥前,掌握“勺把子”的委员和掌握“尺把子”的委员都照例要打一场“口水战”,不但没解决分粥的“公平”问题,而且吵得更加饥肠辘辘,粥吃到嘴里时,全是凉的,毫无“效率”可言。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公认的“道德高尚”的人主勺分粥。然而就像任何权力都会产生腐败一样,过不了多久,这个貌似“公道”的和尚就开始“近水楼台先得月”,众僧们也从一开始指望他“大公无私”,进而转变为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并且还要忍气吞声地把他年年评为“先进个人”,弄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香客们投诉不断……
   

    饱尝了种种对组织、公道的不信任之后,众僧们抛弃幻想,回归最原始、最简单的分粥方法:每人每天轮流分粥。可是,每周下来,他们差不多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最后,一个喝过“洋墨水”的“外来和尚”想出来一个方法:仍旧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必须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后,吃剩下的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的最少,每碗都尽量分得平均,如果不均,也只能认了最少的一份。结果,虽然大家吃得还不能十分饱,但因为分得“公平”,大家都心情愉快,有时有人病了,其他人都争相让出自己碗里的一部分,大家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相敬如宾。从此,圣水寺的香火越来越旺……
   

    别以为这是过去文人们虚构的寓言故事,笔者前两年参观海尔时,就听到过一个现代版的“张瑞敏分粥”的真实故事:从前,每当张瑞敏到食堂窗口打菜时,掌勺的师傅都不由自主地往他碗里多打一点菜,惹得张瑞敏感几次不客气地批评他:“我又不缺吃这几口菜,你的手多抖一下干什么?”但师傅们碰到给张总裁打菜时依然如故。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张瑞敏亲自给员工食堂订了一条制度:开饭前,事先把菜一盘盘装好放在大桌上,吃钣排队的人不管是谁,轮到跟前碰到哪盘,就拿哪盘,从此以后,海尔的高层们再也不用担心在大庭广众之下吃“特权菜”了,厨师们也不必“看人打菜”影响速度了,更主要的是员工们吃钣时的心情更愉快了。
   

    这一古一今二则寓言,再次验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的一句至理名言:好的制度,可以制约坏人少犯错误;坏的制度,可以纵容好人也犯错误。换言之,一个成功的制度,可以使一个集体更加充满生机活力;而一个失败的制度,则会使一个集体离心离德、走向崩溃。
   

    那么,制定一个好制度的核心又是什么呢?一是“公平”,“不公平是导致各种总是和危机的易燃品!”;二是“效率”,任何一个组织制定一种制度,既不可能只顾“公平”,不顾“效率”,也不可能只讲“效率”,不顾“公平”,而必须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倾斜。好的制度可以保证人人平等,但再好的人也不能保证事事公平。因此,如何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是每个领导者必须身体力行的一门领导艺术!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1 19:41:35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1 19:42:5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集 五 僧 争 功 
    自从圣水寺解决了“分粥”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以后,众寺纷纷仿效,前来参观、取经的人络绎不绝。经上级“僧委”决定,那个喝过“洋墨水”、率先提出分粥办法的杨和尚被任命为圣水寺首任“主持”。

    杨主持就职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众僧召集到已经破败的寺前开会,说:“我们不能满足于吃饱肚子,我们要争取评为‘一流的寺院’!现在请大家找出这座寺院衰败的原因”。

    “定是以前的和尚撞钟不虔,所以佛祖不灵。”甲和尚说。

    “定是以前的厨师手艺不精,所以难于留人。”乙和尚说。

    “定是以前的挑夫担水不多,所以夫人来喝。”丙和尚说。

    “定是以前的和尚扫地不勤,所以满寺灰尘。”丁和尚说。

    “定是以前的和尚待客不敬,所以寺院冷清。”小和尚说。

    杨主持听完大家的议论,点了点头说:“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从今往后,你们要各司其职,各显其能。到年底我要亲自对你们实行绩效考评,实行‘甲A甲B末位淘汰制’。记住,要创一流的寺院,你们必须先成为一流的和尚。”

    众僧们听了以后,纷纷为自己制定出每日、每月、每季的计划目标,你追我赶,谁也不甘落后。

    甲和尚每次敲钟都充满了虔诚,并细细研究敲钟的韵律和节奏变化,悠扬悦耳的钟声吸引了无数原在各寺烧香拜佛的香客慕“钟”前来。

    乙和尚不断提高自己的厨艺,炒的菜色、香、味俱全,应客人的要求,还增开了外卖业务,许多常年生活在都市的人都闻“香”而来。

    丙和尚每天天不亮就下山挑水,甚至摔破了腿,还坚持比过去多挑5担水,保证众僧和香客每天都能喝上清冽冽的泉水。

    丁和尚更是扫把不离手,在寺院内外不停地转,看见地上有一片树叶、一张废纸,都会立即扫除,还经常把拾到的香客钱包、衣物送到失物招领处。

    没过多久,圣水寺果然香火渐盛,原来的庙宇也恢复了旧观。

    小和尚见其他和尚的工作干得热火朝天,技能不断提高,而自己负责公关却每月拿不出可衡量的业绩,一天始还真有点担心年终被甲B掉,但很快发现做出业绩的“窍门”:别的和尚工作做得越好,来的香客越多,捐的款也就越多,这不都是自己的工作业绩吗?关键就在于让领导知道来的这些香客和捐款都与自己的工作有联系。于是,他一方面开始频繁地往杨主持办公室跑,汇报每天来了多少人,捐了多少款?另一方面趁人多、杨主持巡查的时候,跑去帮这个敲下钟表,那个递下菜,还经常把丁和尚扫地的拾到的钱物拿去交给杨主持。不久,杨主持就把月度考评的工作交给他来执行。

    小和尚掌握考证大权以后,很快以“二老板”自居,抓住杨主持说过的只言片语,到处假传“圣旨”。甚至动不动就让其他和尚给他送水,送饭,扫地、洗衣。每次对各人考评时都会亲热地拍着别人的肩膀说:“你这月的业绩怎么样?全凭我给老板一句话,至于对他说什么?怎么说?说多少?什么时候说?结果是不大一样的。哈哈哈……”

    年终考评时,杨主持根据众僧各月度的考评业绩和年终面对面的发主评议结果,按照事先确定的2∶7∶1的等级标准,宣布甲A:小和尚,晋升为副主持;甲B:甲和尚、乙和尚、丙和尚;末位淘汰:丁和尚。

    面对第一年实行的这种考评结果,众僧们大为不满,开始互相争功:

    “都因我钟声虔诚,所以佛祖显灵。”甲和尚说。

    “都因我饭菜诱人,所以留住你们。”乙和尚说。

    “都因我供水不断,所以人来人往。”丙和尚说。

    “都因我清洁卫生,所以客来八方。”丁和尚说。

    “全因我化缘有方,所以再创辉煌。”小和尚说。

    五人日夜急论,庙里的盛况又逐渐消失了。在年底全国寺院评比中,圣水寺不但没有评为“一流寺院”,反而成为全国寺院排名倒数第一。准备各奔东西的那天,他们总算得出一致的结论:

    圣水寺的荒废,既非和尚不虔,也非和尚不勤,既非和尚不敬,也非和尚考评措施不行,而是赏罚不公!

 

    古人云:“天下大务,莫过赏罚”。旬悦说得更明白:人主不能进行奖赏,这并不是爱惜财物,因为奖赏不当,就会使干了好事的人泄气;同样,也不能滥用处罚,这也并非出于同情和怜悯,因为处罚不当,就会使干了坏事的人更加嚣张。

    应该说,圣水寺推行绩效考评,对于提高众僧的工作能力,提升寺院的品牌,是起到了很好作用的!尽管众僧年终考评的结果是按照各人月度考评业绩,并且经过大家“面对面”的“民主评议”决定的,但这些貌似“公正”的形式,却因为被人暗中操纵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公正”,从而破坏了众僧们在考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游戏规则”:“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致使旨在提高众僧工作能力的考评目的走向了反面,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四马效应”:“提拔了溜须拍马的,表扬了指鹿为马的,辛苦了当牛做马的,整掉了单枪匹马的。”

    古人还云:“赏罚者,人君之大柄,不可以假人。”意思是说,赏罚处置之权不能随便给人,否则,当局者不是“架空”,就是“失控”,乃至大权旁落。

    对于赏罚不公造成的危害,晋朝李暠在著名的《戒子书》中写道:“从政者应当慎重地对待奖赏与处罚,不可凭感情确定爱憎,要接近忠正之人,不要让左右下属私下弄权作威作福,遇到下边诋毁和赞美的言语,应研究核实真伪。”从而真正做到:奖赏一个人能使天下所有人都欢喜;处罚一个人能使所有人都害怕。

    因为,“赏罚,政之柄也。”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1 19:43:21 | 只看该作者

第三集 四僧摸象 
        ――- 作者:陈恳 
    正当圣水寺发生“五僧争功”、众僧们准备各奔东西之际,幸亏杨主持及时发现了绩效考评的事相,当下宣布把欺上瞒下的小和尚逐出佛门,平息了一场即将僧走寺空的危机。
    痛定思痛,杨主持认识到当务之急是:必须在实行绩效考评前,建立大家统一的价值观。否则 ,即便是绩效考评的技术工具再准确无误,也会因各人的价值理念不同而众说纷纭,更难做到“赏罚公正”。于是,他便向众僧宣布,要带他们去看一样很好看、很好看的东西,惹得众僧们恨不得早日一睹为快。
    杨主持在大家等得急不可耐的情况下,突然把他们带去参观动物园,并让每人都蒙上眼睛,用手去触摸一头“怪物”,然后,再向他们询问摸到的是什么东西?
    甲和尚摸着“怪物”的肚子,带头说:“这是一堵墙。”
    乙和尚抱着“怪物”的一条腿争着说:“这是一根柱。”
    丙和尚攀着“怪物”的长牙抢过来说:“这是一张弓。”
    丁和尚拉着“怪物”的尾巴慢慢地说:“这是一条绳。”
    众僧们都争着说自己说的是事实,并要别人相信他说的才是对的!但就是没有一人说过这个“怪物”到底是什么东西?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时,杨主持让大家摘下眼上蒙的布条,看一看呈现在大家眼前的到底是什么,众僧们这才异口同声地说:“大象。”
    甲和尚不服气地说:“我说的也没错,谁能说大象的肚皮不像一堵墙?”
    乙和尚抢过话题说:“我说的也没错,谁能说大象的大腿不像一根柱?”
    丙和尚不慌不忙说:“我说的最准确,你们说的这些特征其它动物都有,惟独大象的长牙像张弓,是大象独一无二的特色。”
    众僧们立刻群起而攻之:“凭啥说你说的最准确,我们说的这些特征都比你全面。”
于是,众僧们又争得不亦乐乎……
    杨主持使劲挥了挥手,让大家停止争吵:“你们大家说的都对,也都不对。”
    众僧们立即围上来问:“为什么?”
    杨主持示意大家静下来后说:“说对,是因为你们都说对了事物一部分;说不对,是因为你们都没说出事物的全部,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这说明了什么?”
    众僧们面面相觑,无以回答。
    杨主持一字一句地说:“事实并不等于真实!”
    众僧们听后恍然大悟,然后使劲地点了点头。
    回去之后,杨主持让每个人都画一幅大象,再画一幅摸过的大象的局部图,结果发现:不仅大象图画得大同小异,而且局部图拼在一起也是天衣无缝——因为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了一个共同愿景(大象)。

    有道是“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都像众僧扮演的瞎子一样,只承认自己的看法是对的,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即便是在知道自己的看法有误时,也会因考虑个人得失和面子问题强词夺理。结果,就会经常出现“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的现象。其实,每个人的看法和认识都不可能完全正确,充其量不过只说明了事物的某个部分而已,如果固执已见,听不进半点不同意见,那无异于“瞎子摸象”,永远走不出“事实”的迷宫。
    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人,在团队建设伊始,都会碰到队员意见相左,甚至对抗的局面,这是由于队员出身、经历、教育、见识不同所产生的必然现象,这并不可怕。领导人应该允许、并鼓励队员把个人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从中吸纳其正确的成份,使团队保持活力。但如果一味地任凭团队成员各说各的、各干各的,那是十分可怕的,迟早团队要走上分崩瓦解的道路。所以,《金地之道》第十四条明确指出:“议则百家争鸣、行则步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大家为实现企业的共同愿景而努力奋斗。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1 19:43:49 | 只看该作者

第四集 三僧卖梳 
        ――- 作者:陈恳
    圣水寺四僧经过“瞎子摸象”培训以后,开始认识到建立“共同愿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除丙和尚耐不住寂寞辞职返乡结婚外,其他和尚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考察他们的业绩水平和道行,杨住持决定他们分别拿上100把梳子到各寺庙推销,看谁卖得最快,卖的钱最多。
    甲和尚
    心想:周围有十几座寺庙,只要每寺能卖出10把梳子,就可以很轻松地完成任务,当务之急是抢在众僧之前第一个行动,这样既可以卖得快,又可以卖个好价钱。寺规里不是有一条:“速度创造财富”吗?于是,他顾不上吃晚饭,就开始到一座座寺庙推销梳子,见了谁都拿出一把梳子不厌其烦地说:“卖梳子,10元钱一把。”可是,一天下来,他尽管东奔西跑,价钱从10元降到9元、8元、7元……1元,还是卖不出一把梳子,且不时遭到众人的唾骂:“秃驴,找死啊!”最后,他饿得连买饭的钱也没有,只好去捡香客留下的供品充饥,惹得一群小和尚抢过他装梳子的袋子从山顶倒下山谷……
    丁和尚
    心想:如果只到寺庙去卖,肯定卖不出去。寺规里不是有一条:“崇尚业绩,注重能力”吗?只要“结果”是多赚钱,又何必太在乎“过程”呢。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他就下山到城里卖梳子去了。他来到公园,见一位富态的老太婆打完太极拳后,一边掏出铁梳子梳着稀疏的头发,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哎,这头发怎么越梳越少了?”他就趁机走过去搭讪:“施主,如果您用木梳梳头就好了。”“哎,不管用什么梳子梳,头发还是要掉,年龄不饶人哪。”“施主,不瞒您说,这是我寺长老用‘长生不老木’为他101岁的老母‘特制’的木梳,她老人家每年要用100把梳子,现在不仅长命百岁,而且满头黑发。从身后看去,别人还以为她是十八、九岁的大姑娘呢。”老太婆惊讶地看着一身袈裟、满脸虔诚的丁和尚,急切地问道:“你还有多少?我统统买下。”说着就从怀里掏出一大把钱递过来。“施主,我们出家人是不卖东西的,这木梳是送给长老母亲专用的……不过我来的路上,不小心把长老给他母亲买金佛的钱丢了,您要是愿意,我就把这100把梳子暂时押在您这里,改日再来还钱,顺便也送您100把梳子。”老太婆听了高兴地把钱往他手里一塞,接过半袋梳子就走了……
    乙和尚
    整整想了一夜,他觉得与其到一个寺庙去跑、去卖,不如选准一、二个香客众多的寺庙去“服务”。寺规里不是有一条:“客户服务无小事”吗。于是,他吃过早饭,就背上木梳,来到港、澳、台同胞焚香最旺的“黄大仙”寺前,他看见许多香客跪拜前,都要在洗手间大镜旁用手梳理乱发,就悄悄放了两把临时写上“净发梳”字样的木梳,自己则端站一旁,等前面一个人用完梳子后,再将梳子上沾的头发清洗干净,交给后一个人使用。他的诚心感动了许多在场的香客,他们纷纷掏出钱放进装木梳的袋子,再随意地拿上一、二把木梳。不到半天,就卖出了一大半木梳。当他看见“功德箱”前排起了长队,香客捐完款后因找不到一样纪念品若有所失的样子,就又灵机一动,将其余木梳都写上“积善梳”字样,端放在“功德箱”旁,结果,捐款的人为了得到一把“积善梳”,越捐越踊跃,有的香客还代表亲朋好友连捐几次,连拿几把木梳。长老走过来看见塞得满满的“功德箱”,向默默站在一旁的丁和尚连连作揖道谢,并主动抓过一大把善款放进装木梳的口袋,希望他今后多提供“积善梳”……
    三天以后,三个和尚都先后回到了圣水寺,甲和尚满脸愁容地向杨住持“实话实说”了自己未卖分文的遭遇;丁和尚兴高采烈地向住持汇报了自己怎么将100把梳子一下子卖了200元的业绩;乙和尚不慌不忙地向杨住持介绍了自己找到“黄大仙”后,根据香客需求提供“净发梳”、“积善梳”服务,获得1000多元收入的过程,并交给杨住持一份购买1000把梳子的预订合同。
    月末考评的时候,杨住持让众僧对照本寺“用心做事,诚信为人”的道规,作一下自我评估,再由他本人分别打分、统一进评。
    甲和尚自知没有创造任何效益,还让寺庙财产遭受了损失,因此,便在“自我评分”栏上毫不犹豫地打了“0”分。丁和尚自知自己卖得最快、钱又最多,因此毫不犹豫地打了“100”分。乙和尚自知与丁和尚的差距,便给自己打了“80”分。
    考评结果公布以后,甲和尚“60”分,丁和尚“50”分,而乙和尚高达“100”分!三个和尚都“没有想到”,丁和尚更是愤愤不平,认为这有违“崇尚业绩、注重结果”的考评原则,非要杨住持公开给个“说法”不可。
    杨住持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语重心长地说:“今天给大家考评,说白了就是两件事:一是‘做人’,二是‘做事’。不管你们说自己是按照‘崇尚业绩、注重能力’的原则去做也好,还是按照‘速度创造财富’、‘客户服务无小事’寺规去做也好,这都没有什么错。但你们都别忘了这些都是‘小法’!都要归‘用心做事、诚信为人’这个我们立身成佛的根本‘大法’管。”
“    我为什么给丁和尚打了50分,就是因为你卖梳只注重了‘用心做事’,而违背了‘诚信为人’原则,你尽管卖得钱最多,但你给我们寺造成的声誉损失也最大,你要准备马上下山把钱还给女施主,不要等她第二次打投诉电话……千万记住:不是用‘诚信’换来的钱,我们一分也不要!”
    “甲和尚你虽然没卖出一分钱,还血本全无,这说明你‘用心做事’还不够,只知道卖梳子要‘捷足先登’,不知道卖梳子还要‘因人而异’。但你能够实话实说,说明你在‘诚信为人’上没有大的问题,所以我还是给你打了60分,希望你今后做事要多‘用心’。”
    “那么,我为什么要给乙和尚打100分呢?就是因为他在卖梳子过程中,既懂得根据香客需要,‘用心’为梳子取个好名,又善于把普通的买卖行为升华为一种人们乐于接受的诚信‘服务’,并因此拿到了最好的销售订单。一句话,他的行为集中体现了我寺‘用心做事、诚信为人’的为僧之道。”
    杨住持说到此,用余光看了看众僧,提高了嗓门说:“以上是我根据咱寺定的这杆称给你们称的份量,我更希望你们以后在考评中,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自己的称’,先惦量惦量自己的份量,再来过本寺这杆称,只有这样,你们才能修成正果。”
    众僧听后大悟,分头行动去了。

    谈起业绩考评这个话题,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落脚点都是对“做人”和“做事”的评价,一般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侧重于对“人”的“定性”评价,而西方文化则侧重于对“事”的“定量”分析,然而,事实上谁也不能把“人”和“事”截然分开,我们现在面临的决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而更多的是“此多彼少”或“此少彼多”的多项选择。作为考评者应最大限度地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让被考评者从自己的“纵向”对比中不断地得到激励和信心,不断地为自己设定前进的目标。作为被考评者,则完全不必太斤斤计较评分本身的高低,却要十分在意从“横向”对比中去寻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如此,才能真正通过考评超越别人,也超越自己。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1 19:44:23 | 只看该作者

第五集 二僧解梦 
        ――- 作者:  陈恳
    自从杨住持对三僧卖梳进行考核讲评之后,丁和尚咽不下“业绩第一、排名倒数第一”这口气,便借杨住持让他下山去还钱道歉之机,一去不复返。而甲和尚更加注重“用心做事”,乙和尚则更加“常怀感激之心”。他们为了验证一下自己几年来修炼的成果,决定分别坐在寺庙的进口和出口挂牌为香客算卦。
    那天晨雾还未散去,就见一个蓬头垢面的青年来到圣水寺门前,要求甲和尚为其解梦。


    “阿弥陀佛,请问施主做了何梦?”甲和尚迎上前去问道。
    青年施过礼后,便自报家门:“我乃农家子弟,连续三年高考未中,这次进城迎考,不曾想连续三晚都做噩梦,不知是何祥兆?”
    “施主梦中遇到何事,遇见何人?请一一道来,老夫愿闻其详。”
    “第一晚复习至半夜刚入睡,就梦见自己挥汗如雨在城墙上种白菜,却怎么种,也种不完。”
    甲和尚“用心”地察看青年的神态举止变化,联想到他的梦境,不由得自言自语:“城墙上种白菜——白种!”
    青年听后,接着沮丧地说道:“第二晚复习到凌晨,入睡不久,就梦见自己穿蓑衣撑雨伞行走在狂风暴雨中。”
    甲和尚“用心”地听着他的语音节奏变化,联想到他的梦境,又自言自语道:“雨天穿蓑衣撑雨伞——多此一举。”
    青年听了,更加沮丧,不由得抽泣着说:“第三晚复习到鸡叫三遍,头刚挨枕头,就梦见自己与青梅竹马的女友背靠背躺在同一张床上,却怎么挨也挨不到她。”
    甲和尚“用心”看着他的表情,细心听完他的倾诉,脱口而出:“背靠背挨不着——没门!”
    青年听完甲和尚的讲解,两眼发呆,双腿发软,禁不住悲从心起:“如此看来,我还是认命,早点回家种地为好,用不着明日再去参加高考了。”说完就告辞而去……


    青年精神恍惚地向后门走去,遇见乙和尚热忱相待,就把刚才向甲和尚说的梦境,以及甲和尚的解梦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请求皈依佛门,削发为僧。
    乙和尚看见青年失魂落魄的模样,放声大笑起来,惊起栖息在老树上的一群白鹭振翅而飞。
    青年被他的笑声笑得莫名其妙,疑惑不解地望着他问道:“你笑什么?”
    乙和尚定定地望着他,继续大笑不止,直到笑声感染和抚平了青年愁眉不展的额头,才大声说道:“你的梦都是好兆头啊!”
    青年半信半疑地问道:“此话当真?”
    乙和尚朗声笑道:“请听我来给你解梦:城墙上种白菜,是高中(种);下雨天穿蓑衣撑雨伞,叫锦上添花;背靠背挨不着,快翻身。如此祥兆,必定高中,还不快回去应考!”
    青年听后恍然大悟,转忧为喜地向乙和尚叩了三个响头,便抖擞精神下山迎考去了。
    二个月后,青年终于如愿以偿地领到了梦寐以求的高校录取通知书,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到圣水寺向乙和尚献上一面锦旗,上书圣水寺的一条寺规:“常怀感激之心。”


    美国激励大师卡耐基说:成功人士与失败者的最大区别就是,成功者习惯于以“积极的心态”看问题;而失败者则习惯于以“消极的心态”看问题。所以,尽管甲和尚与乙和尚他们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但由于他们看事情的心态不同,其对人产生的效果就大不一样:如果青年人按照甲和尚的说法放弃高考,那社会上就会少一个大学生,多一个和尚;而青年人按照乙和尚的说法抱着必胜的信念去参加高考,结果就正好相反。在这里尽管起决定作用的是青年本人的努力程度,但作为以“积德行善为已任”的僧侣的激励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法国谚语云:激励可以让蠢猪爬上树。从心理学上说,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别人的激励,并且是朝着被激励的方向发展的。从以上的事例中也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切记:成功者以积极的心态导致更大的成功;失败者以消极的心态导致更大的失败。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六集 一僧悟道 
        ――- 作者: 陈恳 
    Text 陈恳
如果有了这种“浴火重生”的人生体验和感悟,既便你不刻意去“做”人、“处”世,也会如鱼得水。

    自从甲和尚为人解梦失算遭人讥笑之后,他自觉无颜再在圣水寺呆下去,便回家卖红苕去了……    乙和尚想到当初师徒6人出家,如今只剩自己一人还在佛门守望倍感自豪,每天习经念佛、修身养性,一心想得道成仙。
    忽一晚,梦见一鹤发童颜的长者翩然而至,对他喃喃而语:“汝要得道成仙,须坐看三年山水”
    乙和尚冥冥之中得此祥兆,更加潜心修炼。每天天不亮,他就盘腿坐在寺院门前望着对面的青山绿水,寄情于山水之中留恋忘返,感到眼前的山是那么的青,水是那么的绿,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那么地美好……
    忽一日黄昏,一个道骨仙风的长老柱着拐杖来到他身后,悄然问道:“汝看见了什么?”
    乙和尚沉浸在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画卷里,欣然作答:“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乙和尚又雷打不动地看了三年。他渐渐看到峰岭叠翠的山林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一幕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弱肉强食、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人间悲剧;风平浪静的湖里下也每天都在发生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吓米的人间游戏。时常感叹人和自然原本者是异类一体。
    忽一日深夜,那个消失了三年的熟悉声音又再次从他身后响起:“汝看见了什么?”
    乙和尚这时候感到看水也叹息,看山也感慨,怆然作答:“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汝还得再看三年!”长老说完就像一股旋风冲天而去……
    乙和尚又雷打不动地看了三年。他渐渐地静下心来回归自然,把大自然的宁静转化为内心的宁静。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各和利看作过眼烟云,坐看庭前花开落,站看天上云卷云舒。每天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也喜欢做的事,面对芜杂尘事,一笑了之。
    忽一日黎明,那个消失了三年的熟悉声音又再次在他身后响起:“汝看到了什么?”
    乙和尚端坐在地,闭目养神一动不动,双手合掌坦然作答:“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长老听后,捻须长笑:“汝枯坐九年,终成正果,如今可随老夫脱离尘世,走向天国了”。
    乙和尚听后双目微闭,心若止水,淡淡地说道:“去留无意皆缘道,尘世天国本同根。汝的美意贫僧心领了。”
    长老摇了摇头,继而又点了点头,乘风而去,消失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
贫僧悟道,悟出的是人生三种境界。
    人之初,纯洁无暇,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你这是山,你就认识了山,告诉你这是水,你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原本纯洁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你看到的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好人无好报,恶人乐逍遥,能人不得志,小人满地跑,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个时候看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看水自然也不再是单纯的水,如果停留在这个阶段,人就很容易这山看着那山高,不停地与人攀比,应怎么做人,如何处事,绞尽脑汁,算尽机关,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怎能与永恒和无限“较真”?
    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他们追求一生、劳碌一生、钻营一生,心高气傲一生,可到头还是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也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修炼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第三重人生境界。他们茅塞顿开以后回归自然,尽情地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天,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这个时候你已心无杂念,自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正可谓:人本是人,何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才是做人处事的最高境界了。

6
发表于 2007-11-12 09:09:10 | 只看该作者
忒有智慧了
7
发表于 2008-2-5 15:36:1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