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以后,房价这一全民关注的话题,更因为一个著名开发商的一次(后面可能还有二次、三次直至N次)“非常规”市场举动(大幅降价),引发出部分业主急风暴雨般的极端反应,当然也更吸引了社会对这一话题的进一步聚焦与关注。万科的这一次主动降价,大大地捅了房地产市场的“马蜂窝”,不是“不得了”,而是“了不得”!
而最有意思的是要求退房的业主居然那么理直气壮,还“围追堵截”万科的工作人员,显而易见是违法或至少是不道德的行为,但给人的感觉是他们正义在握,大有口诛笔伐、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架势。
这是为什么?
笔者也颇觉困惑,但从国民心态角度还是可以找到部分答案的:
一、 最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这个民族缺少一种骨子里的“契约精神”,缺少一种独立自主的个人“担当意识”,其根源在于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及其统治下的“依附意识”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些人总觉得这个社会该有人来对自己承担最后的责任,尽最后的义务。所以虽然五四运动后废除了封建制度,解放了国人对帝王的人身依附,也极大地冲击了过去臣民对皇帝的精神附属感,但这种精神的解放是不彻底的,后来更是因为文化大革命而使得很多人的精神依附意识出现逆反加强的趋势。这种意识的不完整与不健全的典型表现就是很多人有了权利意识,但并没有吸收同等程度的“义务意识”,并把这种意识提高到“正义”的层面。打个不很恰当的比喻就是,他们总认为自己是一个有先天缺陷的孩子,有更多的向父母索要物品的权利,但并不想承担相应的义务,而且最要命的是,他们往往还拒绝长大!
其实,这些向万科发难的老业主们,就有一种强烈的“残疾儿”心态:你当初为什么要养我?为什么要给我吃穿?为什么今天你又去疼爱别的孩子了?不行不行!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我虽然心里知道自己不对,但你就是应该为我的不对负责、买单!
类似以上的“撒娇”甚至“无赖”行为,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是我们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独立的大写的人来看待,即人格存在缺失;而从社会角度来说,“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更是一个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当人们在现实中遇到问题第一想到的是“人”而非“法”的时候,尤其是不把自己签字的行为上升为神圣的“契约精神”的时候,发生这种情况就不足为奇了。
十多年前,当亚洲金融风暴席卷香港的时候,一时间许多香港居民所购的房屋跌去五到六成的价值,即使略去已经归还的贷款不算,很多人的物业与当时的市价相比也是负资产,而当时的香港也有一种非常蛊惑的观点,就是号召业主们停止房屋贷款的归还,最大程度地减少自身的经济损失,不少人也确实这么做了。这个时候李嘉诚出来讲话了,大意是:香港过去之所以那样繁荣,为国际社会所接受,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香港人有着不逊于西方人的“契约精神”,他们视契约行为为一种庄严的承诺行为,是一种千金难买的信用与信用积累。如果我们今天破坏了这种信用,就从根本上动摇了香港立市的“根基”,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李嘉诚的话让很多香港人改变初衷,咬牙为自己的契约行为支付下去。这些人应该被视为香港精神的“脊梁”。
可惜在内地,这种契约的灵魂、信诺的脊梁还没有深入到普通民众的心田。 二是不少人在内心深处对于“公权”与“私权”的不平等对待意识浓厚,重“私权”而轻“公权”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 其实观察中国人的日常行为,你会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发现:就是大凡是“公家”的东西,都可以特别对待,浪费一点、马虎一点完全没有关系。但当这些公家的东西转归个人所有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必须锱铢必较、吹毛求疵。这种意识与做法当然有其源于人类本性的合理性,不能完全否定与杜绝。但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在区分自己国家与外国(尤其是西方强国)时,对于中国的“公有”状态的认知非常顽固与坚持,思维与行动上都有很多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而在对待西方企业的态度上,一开始就尊崇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信条,能够自觉地按照西方的法治原则去办事。讲白了,就是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要求高度的社会主义,特别强调其中的“主人翁”角色;而对于西方企业,他们马上会转到另外一套规则上去,强调劳动的价值与交换方面的对等,是高度的资本主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中国企业的要求是明显高于对于西方企业的要求的。
万科虽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国有企业,但毕竟是国有股份占相当比例的上市公司。那些老业主们的闹事,表面上看是给万科的高层脸色看,其实质是给政府施压,是在谴责政府的所谓“不作为”。其实类似这样的行为是伴随着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全过程的,象当年中国第一例破产案——沈阳防爆器械厂破产案和最大的破产案——四川针织总厂破产案,都有员工到市委市府和省委省府面前静坐,甚至有人每天到企业负责人的家中吃饭、睡觉的情况出现。此种状况一直到今天都有发生;而对比外资企业的状况,同样是让你走人,很少听到有上访上告或者到总经理家“上班”的,一般都没有什么“过格”的事情发生。从这些对比当中,我们就会发现,国人对于外资背景与中资背景企业的要求和“可闹事程度”是有两个不同标准的,而背后真正要挟的是各级政府甚至是中央政府。在他们心目中,“公权”是可以讨价还价的,而“私权”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三、没有真正理解与接受“市场”的概念及其游戏规则
“市场”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就是有波动、有风险、买卖双方自由意志用形形色色的“契约”来加以规范与体现。所以,只要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市场上的所有交易都应该在既定的游戏规则之下来进行,违反者必须受到惩罚。
既然“风险”是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东西,也是刺激感强兼具魅力的东西,那么在市场当中逐利就涉及到你的个人特质、投机机会、投机方式、与他人博弈有可能产生的后果等这些因素的个人判断与个人行为。如果固守计划经济时代个人不负责任的老逻辑的话,自然在市场经济的道路上寸步难行。换个角度来说,在市场经济当中,没有绝对的常胜将军,有的只是胜算概率的大小。对于那些痛心疾首的万科业主们来说,需要反思的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自己为什么做出购房的决定?购房的目的是什么?决策中折射的自身的典型缺点是什么?有没有新的渠道去开辟投资的“第二战场”?短期内止损有没有高招?长期内房屋是否就绝对没有升值的机会?…… 四、一些特殊的外在原因使得万科公司受到冲击
网络上大家反问最多的是:为什么你买股票亏了60%、70%就不喊了,不采取行动了。事实上如果这些人买股票亏了,他们同样会有类似的过激行动。之所以没有付诸实施,实在是因为外在的因素让他们无法达成。譬如说没有具体的场所可供冲击、没有明确的攻击个体、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形成“志同道合”的团体……这些都对他们的行为构成了限制。非不欲也,实不能为也。 万科降价事件让我们清新地意识到:中国人的市场经济心理成熟度还非常低下,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还停留在口头上或浅的层次,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之路是任重而道远的,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有质的转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1 14:20:2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