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推荐]世界是平的全文(中文) word版本

[复制链接] 32
回复
831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6-8 20:37: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看见大家多想要,推荐上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6-6-8 20:45:46 | 只看该作者

下载

文件类型不正确![ 重新上传 ] 郁闷!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6-6-8 21:13:48 | 只看该作者
对不起,权限不够,已请版主代发.
4
 楼主| 发表于 2006-6-8 21:29:13 | 只看该作者

书名:《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

世界是平的

书名:《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

作者:纽约时报最为著名的专栏作家之一托马斯·弗里曼(Thomas L.Friedman)

主题:世界是平的,意味着在今天这样一个因信息技术而紧密、方便的互联世界中,全球市场、劳动力和产品都可以被整个世界共享,一切都有可能以最有效率和最低成本的方式实现。全球化无可阻挡,美国的工人、财务人员、工程师和程序员现在必须与远在中国和印度的那些同样优秀或同样差劲的劳动力竞争,他们中更有竞争力的将会胜出。

 

5
 楼主| 发表于 2006-6-8 21:30:08 | 只看该作者

 我正睡大觉,好多工作都外移了

  生平第一次有人在高尔夫球场上要我这样挥杆:“瞄准微软,或IBM。”地点是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我正站在KGA高尔夫俱乐部的第一洞开球区,球伴指着果岭正后方远处的两幢钢骨玻璃大楼。打到后九洞,可以看到惠普与德州仪器两栋大楼沿着第十洞球道矗立。此外,开球标志是EPSON提供,球童则戴着3M的帽子。球场外,红绿灯是德州仪器赞助,马路旁的广告看板是必胜客匹萨。

  这里不是堪萨斯州,绝对不是。但也不像印度。我是到了新世界,旧世界,还是下一个世界?我取法哥伦布,也航向我的探索之旅,来到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当年哥伦布扬帆西向,虽然没到印度,但已证明地球是圆的。

  我出发前往印度,一如哥伦布,我也是来印度寻宝。哥伦布寻的是硬件:金银、丝绸、香料——当时的财富之源。我寻的则是软件、脑力、精密运算、光电工程的突破等今日的财富之源。哥伦布所遇到的Indians,他都认为可以抓来当奴隶。我所遇到的Indians,我则是想了解他们为何抢走我们的饭碗?为何成为美欧服务业及资讯业的委外重地?

6
 楼主| 发表于 2006-6-8 21:30:55 | 只看该作者

当我扬帆启航,我以为世界是圆的,然而到了真印度,却满眼都是Americans,电话中心讲的英语都是美国口音,软件公司更把美国商业技巧学到了家。哥伦布向国王与王后报告说,世界是圆的,并且以这个发现而名垂青史。我回家后只和老婆一人分享我的发现,声音还压很低。

  “亲爱的,”我附耳说,“我认为世界是平的。”

  我是如何得到这个结论的?我想这一切可从印度科技界瑰宝Infosys  CEO奈里坎尼在Infosys园区会议室说起。据奈里坎尼,这个与一般长春藤名校法学院的阶梯式教室极为类似的会议中心是印度外包业的正中央。奈里坎尼指着我生平见过的最大电视荧幕,很骄傲地向我们解说,藉此Infosys可以在任何时候,为任何案子,召集广布全球的供应链成员,进行视讯会议。荧幕之上挂有八个时钟,相当程度反映了Infosys业务的写照:一年365天,一周7天,一天24小时,全年无休。

  奈里坎尼表示:“外包只是世界所发生的某种大变化的一个面向。这个大变化是由于投入科技的巨资。”公元2000年左右,电邮、Google之类的搜索引擎“创造出一个平台,可以从任何一个角落,传送智慧产品、智慧资本。它可以拆解、递送、散发、生产,再重新组合。我们的工作于是就增加许多弹性,特别是智慧性质的工作。你们今天在班加罗尔看到的,就是这些发展相加之后的具体成果。”

7
 楼主| 发表于 2006-6-8 21:32:12 | 只看该作者

奈里坎尼在做总结时,说了一句话,留在我耳际久久不去,他对我说:“汤姆,竞技场正在铲平。”当晚,我离开Infosys园区,搭车磕磕碰碰回班加罗尔时,我一直咀嚼这句话。

  我想全球划分为三个主要纪元。全球化1.0自1492年,持续到大约1800年。全球化2.0大概从1800年持续至2000年,中间曾经被大萧条及两次大战打断。2000年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全球化3.0。世界从小缩成微小,竞赛场也铲平了。

  在“1.0”,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国家,在“2.0”,推动力来自企业,在“3.0”,推动力则来自个人。个人的力量大增,不但能直接进行全球合作,也能参与全球竞逐,利器即是软件,是各式各样的电脑程序,加上全球光纤网络的问世,使天涯若比邻。如今人人都可以自问,也应该自问:我在当今的全球竞逐与机会中,如何占得一席之地?

  世界不断缩小变平,每一个角落都会有力量大增的男女。将有更多人插上插头就可以大显身手,我们会看到整个彩虹的人种。  

  当天晚上我坐在旅馆阳台思考这些转变时,兴起一个念头:我要放下一切,写一本书,让自己明白世界是如何变平的,对个人、企业、国家又具有哪些意义。                

8
 楼主| 发表于 2006-6-8 21:35:31 | 只看该作者

【第1辆推土机】      

  1989/11/9    围墙倒下,视窗开启

  柏林围墙在1989年的11月9日的倒塌,改变了世界的权力平衡,使世界朝向民主、共识、自由市场导向的治理方式倾斜。此后,愈来愈多的经济体是由下而上的管理,取决于人民的利益、要求和渴望,而非由上而下,凭一小撮统治集团的利益摆布。如果你继续坚持高度管理或中央计划式的经济,你会被视为站在历史错误的一边。“11.9”冲击到柏林以外许多地方,是抹平世界的一大事件。

  的确,要了解此事件的抹平力,最好与德俄以外的人士讨论。柏林围墙倒塌时,达斯(Tarun  Das)正好是印度产业协会主席,他就感受到震波传到印度。他回忆说:“以前印度有大量的规章管制和官样文章。英国殖民统治刚结束时,尼赫鲁初掌权,决定向莫斯科的模式学习,政府分配资源、核发执照,一个计划委员会决定一切。从此私营企业就被压在规章的高墙下。从1947年到1991年,整个基础设施都属政府所有,国家都要被国有事业的沉重负担搞破产了。我们没能力偿债,没有民族自信心。”

  1991年,印度已快花完强势货币,当时的财政部长辛格(现任总理)决定,经济一定要对外开放,一定要解除管制并进行私有化。达斯说:“我们的柏林围墙倒塌了。就好像纵虎出柙,贸易管制取消了。以前我们的经济成长永远是3%,所谓的印度成长率永远是缓慢谨慎又保守。想赚更多就必须去美国。谁知道改革之后才三年,成长率已经变成了7%。贫穷,一边凉快去!现在你可以留在印度就晋身福布斯全球富豪榜。过去的外汇储备只剩10亿美元。今天,我们已经有了1180亿美元。仅仅十年,我们从缺乏自信,变成野心勃勃。”

  柏林围墙倒塌还让我们开始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个世界,把这个世界看成是一个没有界限的整体。因为柏林围墙阻碍的不仅是路,还有视野,阻碍我们去把世界想象成是一个单一市场、单一的生态系统、单一的社群。1989年之前,你可以有一个东方政府或西方政策,却很难想有一个全球性的政策。

  最后,柏林围墙倒塌不仅打开了取用别国人才库的途径,还导向共同标准的采用:经济如何运作、会计如何做账、银行如何管理、PC如何生产、经济报告如何写。简单说,就是共同标准是可以创造出一个更平坦的竞技场的。换一种说法,就是最佳做法从此可以自由运行。墙倒后,一旦某种经济或科技标准出现,并且证明效果良好,就会以更快的速度获得广泛采用。在欧洲,围墙的消失也打开了欧洲整合的大道,欧盟由15国扩张到25国。再加上欧元成为共同货币,原先铁幕分割的地区就变成一个单一经济体。

  尽管围墙倒塌后的正面效应立即涌现,墙倒却没有单一原因。某种程度是苏联本身的根基已经蛀蚀严重,因为内部矛盾和缺乏效率而国力日衰;某种程度是里根政府在欧洲加强建军,逼得克里姆林宫拼军力拼到破产;某种程度是戈尔巴乔夫运气不好的改革。不过我还是要挑明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1980年代中期的信息革命,拜传真、电话等现代沟通工具之赐,太多资讯开始渗进铁幕。

大量的IBM个人电脑和赋予PC生命的视窗操作系统,大约就是围墙倒时出现。横向沟通的大幅改善助长了个人的力量。信息革命的每一个元素背后都各有一段演化历程:电话是从长距离通话的欲望演化而来。以电话系统传送书写,就演化成传真。PC是因为试算表和文字处理等最初的“杀手应用”而获得普及。把上述一切都变得更适合大众,程序也更好写,这种需求就演化出视窗。再加上调制解调器,就可以把PC和电话连线,透过CompuServe和AOL之类的网络供应商传送电件,形成全球资讯革命开始的基本平台。            

9
 楼主| 发表于 2006-6-8 21:36:56 | 只看该作者

 【第2辆推土机】  

  1995/8/9  网景上市

  到了1990年代中期,PC与Windows的革命已经到了极限。如果世界真的要抹平,革命还要走下一步,从“网网不互联”变成“网网互联”。而下一步,就是要从PC为主的平台,走向互联网。而促成这一步的杀手应用,就是电子邮件和网络浏览器。

  电子邮件是被AOL、CompuServe、后来的MSN等快速扩张的门户网站所驱动。但真正抓住人类想象力的,是新出现的网络浏览器。有了浏览器,就可以把存在网上的文件或网页叫出来,展示在任何电脑荧幕上。第一个重要的浏览器,还有一般大众的上网文化,都是由一家位于加州山景城的小公司网景(Netscape)所创造。网景1995年8月9日公开上市,吹响世界注意互联网的一声号角,从此世界完全改观。

  网景开启的这个阶段以几个关键方式把世界抹平:它给予我们第一个广泛应用的浏览器,不仅使网络活了起来,也使网络变成五到八十五岁人人都能使用。网络愈灵活,就有愈多的消费者想上网做不同的事,就愈想要有更多的电脑、软件和通讯网络,把文字、音乐、数据、照片都更容易的数字化起来,上网传到其他任何人的电脑上。这种需求拜另一起事件而得到满足:Windows95。Windows95推出日期只比网景上市晚一星期,一推出就成为全世界大部分人使用的操作系统。Windows95内建网络支持,这样一来,所有的PC应用软件都能连上网,和网络互动,不再限于浏览器。

  网景前总裁巴克斯戴尔指出:“我们几乎从一开始就是赚钱的。网景不是那种只会烧钱的网络公司。我们并没参与泡沫,我们是泡沫的始作俑者。”

  好大的泡沫啊!

  是什么让投资人认为与网络相关的商机可以无穷无尽?简单的说答案就是数字化。一旦PC和视窗革命证明资讯不但可以数字化,还可以在电脑和文字处理器上操作自如,一旦浏览器为网络注入活力,使网页能歌能舞又能秀,人人都想把一切数字化,这样就一切都可以透过网络送到别人手上,数字革命于是揭开序幕。投资家看到这波样样数据化的狂热数字化风波后,不禁会说:“哇!如果每个人都想数字化,什么都想丢上网,全世界对网络服务以及光缆的需求一定不得了,没有极限!钱砸下一定稳赚不赔!”

  泡沫就是这么来的。

  过度投资也未必是坏事,如果最终获得修正的话。我永远记得盖茨1999年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中的记者会。当时正值科技泡沫的高峰,盖茨一再被记者逼问:“盖茨先生,网络股是泡沫对吗?”最后,已经很恼的盖茨对记者大致上是这么回答的:“各位,那些网络股当然是泡沫,但这不是重点。泡沫吸引了很多新资金,投资到网络工业,这样科技创新才会愈来愈快。”盖茨把网络比作淘金热,当时卖Levi’s牛仔裤、镐子铲子、旅馆房间给淘金者的生意,创造出的财富远高于实际挖出的黄金。盖茨说的完全正确:景气过热和泡沫可能诱发经济危机,会使很多人很多企业亏损甚至破产,不过也能驱使科技的创新愈来愈快。所造成的过剩生产力不论是发生在铁路铺设或是汽车生产上,最后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正面后果。

  这正是网络股蓬勃之后出现的情形。它激起光缆公司的投资热,把地面和海底都铺设大量的光缆,却也大幅降低了世界各地电话和资料传输的成本。

  事实上,网络勃兴恰巧碰上美国1996年通过的“电信法案”才会吹出那次的光纤大泡沫。该法案允许美国的区域电话公司做长途,长途电话公司也可以做区域,后来很多地方性电信公司都竞相与“小贝尔”和AT&T等电话公司竞争,提供电话服务与基础结构。新电话公司也进而上网提供他们的区域、长途、国际、资讯、网络服务,每家都想拥有自己的基础设施。有何不可呢?网络的蓬勃让大家都认为,要容纳如此庞大的网络交通量,宽带的需求量一定每三个月就会增长一倍,不断持续下去。大约有二年时间,情况的确如此。后来过度扩张的后遗症开始出现,增长的步调开始放慢。不幸的是,电信公司并未留意到供需失调。市场陷入网络热,且只会不断扩张。股市发烧也意味着“钱是免费的!尽兴玩吧!”每一家新业者的每一项乐观构想都取得资金。大约有五六年,投入电信业界的资金高达一兆美元,几乎没有人对需求的预估提出质疑。

  结果虽然B2B企业对企业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的确如人预期,eBay、Amazon、Google也出乎预料的爆发力强劲,但都只是不断扩张的一小部分而已。网络公司纷纷倒闭之后,剩下的光缆只能说实在太多了。长途电话费一下子从每分钟二元掉到了每分钟一毛,资料传输几乎变免费。结果自然是一场灾难。

  对消费者来说却是好消息。就好像1950年代兴建的高速公路抹平了全美国,让人员和物资的长途搬运变得容易,让很多企业可以搬到南方薪资较低的几个州;现在全球光缆的架设,也抹平了发达国家。区域主义被打破了,创造出一个相接无缝的全球商务网,可以更简便,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地把数字化的劳务移转至低工资国家,包括服务和知识性质的工作。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6-8 21:38:21 | 只看该作者

【第3辆推土机】    

  工作流(workflow)软件

  另一个抹平世界的创新趋势,我称为“工作流阶段”。在柏林围墙倒塌之后,PC、视窗、网景使人们以前所未见的方式相互连结。但是不久,相互连结的人们就有了更多的期待。他们不再满足于浏览、电子邮件、即时通讯、传照片、下载音乐而已。他们更希望能利用网络塑造、设计、创造、买卖、管理存货、替人报税,甚至在地球的另一端检视别人的X光片。此外,他们还希望这些事情能够随时随地,在任何电脑上进行,相连无缝。围墙/视窗/网景的阶段已经为这一切打下基础,因为在这个阶段里,文字、音乐、图片、资料的数字化与网上传输都已经统一,电邮和上网已经变成一种多彩多姿的经验。

  但是要进入下一个阶段,从网络上获得更多之前,世界抹平的过程还必须走上另一段路:我们还需要两样东西。一是程序设计师要能跟上时代,写出新软件,使我们在利用这些数字化的资料、文字、音乐、图片,制作成产品时,电脑能真正发挥到极致。二是更多的魔音神笛、更多的传输规范,使得每一个人的应用软件都能跟别人的应用软件相连接。简单来说,我们必须从一个只把人与人、人与软件相连的网络,变成我的任何软件都能跟你的任何软件相连的网络。唯有到了这个地步,我们才能真正地一起工作。

  请试着依照以下的方式思考:一开始,工作流包括业务部门接受书面订单,然后走到出货部门,由这个部门负责出货,然后出货部门又有人拿张纸走到财务部门,要求开发票给顾客。然而在围墙倒视窗开加网景的阶段之后,工作流已大幅跃升。现在,业务部门可以网上接单,在公司内部用电子邮件送给出货部门,然后由出货部门出货给顾客,同时也发送账单。公司内各部门可以合作无碍,工作流畅通无阻,创造更高的产量,但前提是各部门必须使用同样的软硬件系统。然而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工作流无法衔接畅通。

  我们常忘了,软件业在发展初期,很像一个差劲的消防队。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城市的每一个社区,都用自己的联接器来接水管与消防栓,只要消防队都能控制住自己社区内的火警,就没事。不过一旦火势太大,必须找另一个社区的友队支援,就没办法帮上忙了,因为友队的水管接不上你们的消防栓。  若要世界变平,公司内的各个部门,从销售、推广、制造、财务到库存,不管使用的电脑机种或是软件,都必须可以相互作业。要世界真的变的很平,你们公司的系统也必须和任何其他公司的系统相融互动。也就是说,你的业务部门必须能和供应商的库存相通,而你的供应商可能是远在中国的一家工厂。用这种方式,当你完成一笔交易时,每单品就能自动从你的供应商的仓库中出货,而另一件单品可能自动地就在你的供应商的供应商的工厂中制造,你的财务部门则会自动开出发票。三家公司的系统和软件虽然不同,却能合作无间,工作流顺利完成。

  1990年代末,软件业开始应顾客要求,经过一番私底下的斤斤计较、试验和尝试错误,打造出比较通用的网络标准,更整合的数字管线和规范让大家都能把自己的水管,也就是应用软件,接上别人的消防栓。这真是相当大的革命。技术上而言,能够实现这一切,必须归功于一种新的数据语言XML以及传输规范SOAP的双双问世。IBM、微软和一些公司对发展XML和SOAP有相当大的贡献,二者后来都经过认可,成为网络上最风行的标准。XML和SOAP为软件之间的互动,为以网络为主的工作流提供了技术基础。二者使数字的资料、文字、音乐、照片,能在不停的软件之间交换,进而可以重新塑造、设计、操作、编辑、再编辑、储存、出版、传送,不必担心对方人在哪里,接上线的是哪种电脑设备。

  这种科技的基础一旦打下,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各种不同的工作需求,设计工作流的软件。波音公司需要特别的工作流软件,让美国的机场可以通过电脑订购系统,不中断的供应零件给不同的航空公司,不论订单从哪个国家过来;医生也需要这样的软件,让缅因州医院的X光可以由印度班加罗尔的医院来解读。一旦每个人的应用软件都能跟别人的应用软件连接起来,工作流不但会前所未有的顺畅,还能分割解体,送到全世界不同角落去完成。这还要花几年时间及许多的技术及智慧。换句话说,工作可能流向任何地方。的确,不是人与人能对话,软件和软件之间也能对话,才使外包能很快实现。工作流软件为全球的人力和电脑创造出一个全球平台。

  使工作流成为可能的网络已经相当的庞大,结合了前一代的所有网络规范,像TCP/IP之类浏览、电邮、网址的规范:  也包含较新的工具,像XML和SOAP,让网络的应用软件彼此沟通无碍:  还有所谓的中间件(middleware),功能是调和许多差异极大的软件。这些科技组合有利于创新,也大幅减少企业和应用软件之间的摩擦。每个人也不必企图控制消防栓的接口,所有的水管和消防栓接口的制造规格都完全相同,创造出一个延伸至世界所有社区的更广大市场。而企业要竞争的,则是水管、抽水机、消防车的品质。也就是说,众多企业要竞争的是谁能创造出最有用、最奥妙的应用成果。标准化并不会阻碍创新,只会让人更专注,专注于真正价值所在。价值通常可以附加在标准之上或其周边。

  我在写上一本书时发现了这个道理。一旦微软的文书处理软件Word成为全球标准,不同大陆,不同个人之间的工作就比以前更加容易流通,因为大家都是在显示相同工具列的相同页面上写东西。1988年我写第一本书《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时,年假中有段时间住在中东,做笔记必须用纸笔,因为那是笔记本电脑和MS  Word之前的时代。1998年我写第二本书《从凌志汽车到橄榄树》时,必须在瑞士达沃斯一家旅馆的柜台前,用德文版的Word做最后的删改。德文版的工具列我一字也不识,一个指令也看不懂,但那时我还是照样能在德文版的荧幕上敲敲点点改文章,用德文键盘上的字母更正错误。共同的标准真是一股最有力的抹平力量,逼更多人,也赋予更多人力量,在更广大的平台上沟通与创新。让我们对服务业也能做出当年亨利福特对制造业所作的那种变革。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