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下我8年前写的一篇随笔,看对你有没有参考价值 “大农村市场”十二点 一、关于“农村市场”的概念,除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之外,亦应包含县市级城市和城镇,我在此称之为“大农村市场”。以目前的实际消费能力来看,拓展大农村市场最大的利益点,仍在于县市级城市和中小乡镇及其所能直接辐射到的周边地区,因这些地区具有相对较好的收入和相当的消费能力,在消费观念上也较为开化,易为说服。 二、大农村市场消费观念的状态。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城镇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有线电视等媒体深入农村,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欲望及消费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高。但囿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农村市场的消费观念仍具有相对的保守倾向。他们仍需要教育和引导。 三、大农村市场的消费能力以婚姻为界线,此一方面在男性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年轻人婚前在个人形象方面(诸如服装、皮鞋、手机、化妆品等)、恋爱投资方面(小礼品、小食品、电影、为对方购衣物、化妆品等)、社交方面(烟、酒请客等)有较旺盛的消费欲望及行为。一旦婚后则以家庭为主轴线,进入谨慎消费时期。他们此时更多顾及家庭、子女、老人及未来生活风险方面的长远打算,消费趋向于实际和节俭。 四、关于大农村市场的消费通路问题,县城及各乡镇仍是联系农村消费的主要渠道。较高档次的大件消费品,如电视、DCD、洗衣机、家具、摩托车等以及部分生产资料工具仍要到县城购买。而小的生活日用品则可在村、镇里的小商品及集市上购买,化肥、农药则以乡镇代销点为主。 五、大农村市场的消费具有明显的习惯性购买的倾向。当其对某新产品不熟悉时,不敢贸然尝试,宁愿购买较有把握的品牌。遍布各村镇的定期集市,成为满足他们日常生活用品的主要采购点,这也养成了他们“货比三家”的购买习惯。与广告相比,大农村市场的消费者对“口碑效应”的产品更具信心。 六、大农村市场的年轻消费者具有明显的“跟风”特点。从小一块儿长大又差不多年龄的,会构成相当稳定的朋友圈子,他们聚在一起时的话题多是诸如用什么化妆品、穿什么牌子的衣服、骑什么车等等,具有较强的“群体意识”和“求同”心理,这一点与大城市年青人讲究个性的特点相左。例如在购买西服、化妆品或摩托车时,他们会商量好购买同一牌子乃至同一颜色的,形成两三个人的“集体购买”行为。“跟风”的购买其实是一种“攀比”心理。这是大农村市场年轻消费者的一个重要心理依据。 七、大农村消费群体对广告的看法已渐由前几年的排斥心理逐渐向被动接受心理转变,但仍对大部分的广告之真实性持怀疑态度(除非试用过该产品),在消费上仍显得谨慎。 八、在当地播出的电视广告有时更能引起大家的注意。这能缩小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让消费者有一种“知己感”。举个例子说,一个明星在大城市可能引不起村镇居民的注意,但如果他(她)来到该村镇,则其关注度会暴增。 九、在广告画面上,比农村及小城市快一步高一步的生活化场景更能激起他们的兴趣。那是他们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梦想。他们从广告上看到自己的梦想,会对广告产生认同心理,当然这样的广告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城市居民而言可能是极平淡的,甚至无精彩可言。假如广告画面离他们的实际生活或想象的生活相差太大,他们会当作电影或电视来欣赏。 十、农村人比城市人有更多的空闲,除了春种秋收比较繁忙之外,农村人更有时间聚在一起闲谈聊天,喝茶抽烟,谈论的话题亦是东拉西扯,无所不包,小地方不大容易有新闻,一旦邻居的孩子买了辆摩托车什么的,定会成为此时的“热点”。除了电视之外,这一特征成为农村人传递信息的主要渠道。 十一、看电视成为农村人的最大的娱乐。随着宽压电源电视的出现,以及有线电视网的建成,农村已能收看大多数的电视节目。但由于县市级电视台仍不能或不易制作自己的节目,农闲时多以播放长篇连续剧为主。在电视剧的欣赏口味方面,大农村群体更倾向于生活化及道德伦理、古装武打片的观看,对于警匪、凶杀片则兴趣普遍不大。以《西游记》为例,在大农村群体中这是收视率和播放次数最高的片了。每年中小学生放寒假后,地方电视台即开播,我甚至惊异于大人为何也百看不厌,此种情形,近年来一直如此。 十二、勤劳、诚实、质朴、耐劳吃苦乃至小农意识,是大农村市场群体所共有的特点。这是深入他们骨子里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