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次的同友人兴奋地聊起“玩”的历史,及适才翻过《精力管理》之后fficeffice" />
从小就被教导要听话,要好好学习,莫要贪玩,但是还是想去玩,于时只能"偷偷跑出去玩",所以儿时的记忆总那么美好。小的时候,我们就在这种被他人强迫的矛盾中渡过,搞笑的是,到了今天我们自己却在逼着自己继续矛盾。
越会玩的人往往越成功。稍微留意一下,就发现我们班原来学习并不好的某某混得比大多数人都还好,曾经的四害也已改牙归正,但是走得比别人还快还稳,难道是知其所以然要远比知其然所带来的正向效果要大?
其实,谁又不想“大考大好耍,小考小好耍”,耍得开心还考得好呢?不怕笑,至直如今,还经常会在周末是否要去踢球上举棋不定,与小时的“偷偷去玩”不同,长大“懂事”了却难免会有一种负罪感,尤其是在某些正事(像是工作上、学习上或其它)还未能处理完的时候。
生活是一系列冲刺,每一次冲刺,我们都必须保有良好的精力――这意味着我们要有好的身体条件,和灵活的头脑,否则就极有可能失败。每一次冲刺之后,我们都需要有效的relax,为下一次的冲刺做好准备。因而我们是否能够在每一次的冲刺间隙补充足够的“精力”,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们下一次冲刺的成败。
我们需要reengineer――如何去放松自己?
目标与计划。没有什么比没有目标更让人迷茫、疲累,想像长假的昏睡,然后起来看看电视、上上网,没有目标的所谓“放松”,不但达不到放松的目的,更是在积累自己的疲劳。所以,正确的休闲不仅需要我们要有目的性,还要有计划。能够让我们的心理和生理同步、开足马力的休息或是工作,凡事留一点尾巴是强大的精力隐形杀手,我们需要专专心心的工作,然后痛痛快快地放松
从事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如果我们只是被动地去从事自己不喜欢的事哪怕是就休闲,也达不到真正想要的效果,问题在于,我们是在强迫自己的心理去适应功利的需要,但内心里并没有真正“放下”,三心二意、适得其反。
反思:当我们羡慕别人可以开心地去享受自己喜欢的运动,而自己却不得不因为还有项目要策划、或是有书要看而不得已时,想一想,这差不多一两个钟的时间自己真能做出什么“成绩”么?我们的经历是怎样的,后续需要如何?我自己的经历告诉我,着实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我已经说服自己,有计划地、放心地去玩(玩也是一门科学,慢慢体味吧,本文所述“玩”皆是指“科学地玩”)。它让我心情舒畅,能更加投入地置向于工作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
单单体力的运动显然不够的,于是我们还需要投入自己的其它兴趣,享受单纯的快乐,比如书法、看自己喜欢的书、摄影、作画、古典音乐、话剧、舞蹈、瑜珈、钓鱼、CS等等。集中精力、坚持下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容易出成绩的地方,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寻找真正的朋友,我们自身其实有很多的观点、思想需要我们去求证、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能令我们更好的发掘适合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受益匪浅。
抽时间去旅行。我不知道为什么旅行让自己如此,个人的经验:人多的地方不去,人多的时候不去,一个人独身去最好不过,若有志同道合者、或是其它你希望的人像家人一起去也不错,重要的是,不要在心里把它当作一个任务,而是彻底的放松。
就像物理学上所讲的,当在一个摆动中的球体,能够不断补充能量来弥补摇摆过程中损耗的能量,达到能量守恒的时候,它就能够永远地摆动下去,并且会维持这个幅度。对我们这讲,那是属于自己的“节奏感”,当我们找到自己的节奏后,我们就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美丽与和谐。
我们只是看起来很忙……玩得轻松、活得痛快,玩出竞争力,That’s a good idea!
嘘:时间到了,记得关灯(Turn off yoursel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