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的事情我们从来都是不必、也不愿意聆听他人的教诲与言说,反正道理就是那么的简单,谁都知道,而简单的道理谁还需要再三对一个人讲,听讲的人总是会出现一些不快的情绪。 如果是长辈总是对孩子反复讲同一个道理,孩子会造成他的逆反心理;如果是管理者总对一位员工讲一样道理,员工可能会逐渐形成职场“橡皮人”;如果再三以一个理由劝说朋友,那朋友将感到无比的厌烦。 所以在我看来,自己总以为很对的话再怎么讲也不能超过三遍,否则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而在一种快乐的氛围之中要让别人接受所谓的“经典”那将会变得更有意义。 在中国,最大的哲学集大成者、也是产生并流传经典思想最丰富的人莫过于2000多年前的孔子,孔子门徒3000知名者72人,《论语》是他们智慧的晶体。 《论语?颜渊》就有提到,针对子贡有关向人进谏的提问时,孔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意思就是说劝说别人需要娓娓道来,如果这样了他还是不听,那不适可而止,以免说得过多,反而自取其辱。 这我是非常赞同的。以我保守的性格,之前我曾经以“平生最爱鱼无舌,游遍江湖少是非”自勉,并取笔名“鱼无舌”,但这个笔名并没能保持多久就弃之不用了,因为我觉得有时候自己在骨子里还是非常喜欢去征服别人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让那些原先持不同意见的人最终改变思想,认可我的观点。这,不说的话将难以做到,而一旦开口,那便是通过说话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也就是“说教”,但许多人又怎能承认自己是在“说教”? 最近在看《于丹<论语>心得》,她那种轻松的落笔给我带来了轻松的阅读快感,池莉的《有了快感你就喊》曾让纯文学变成了流行语,而看完于丹的这本仅两百多页的书,我也是不吐不快。 于丹无疑教会了许多人以怎样的心情去面对经典,倡导的是以快乐的心情去学习与面对,最终你就会发现经典原来也是那么的快乐,并不像是古板的哲学,或者论文。 其实,在我看来,于丹是用了孔子的一句话去解释了孔子所有的话,这句话是什么呢?难道不是这句从未在于丹讲述中提到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吗? 所以,学习温故经典,不亦乐乎? 进谏也仅仅是论语当中的一句话,而我在上面的写法仿佛要把人们引入“劝人”的话题,那么,就请理解我的行为吧,最近刚刚发生在我身上的劝说朋友的事,让我回到家中还翻开论语来找出“丝毫不差的论据”,以便让其心服口服。 但愿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