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了冷战思维和军事对垒,地球上的大多数国家进入了全力发展经济的时代。伴随着企业价值的凸显,企业中“人”的重要性空前得以显现,与之相伴的,是经济大潮中涌现出来了众多“精英”分子,他们或白手起家创立伟业,或千辛万苦开拓市场,或殚精竭虑研发产品,或任劳任怨服务客户……今天,随着“军事英雄”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企业英雄”已经进入了公众景仰崇拜的行列。 作为企业文化的组成元素,“企业英雄”与“企业价值观”、“企业礼仪”、“文化网络”等共同形成了企业文化的整体框架结构,并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作者观察到企业中的某些“英雄”观已显陈旧甚至彻底落伍了,而且这种现象在中国的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不及时加以调整与改进,恐怕不仅无助于企业的发展,甚至还会成为企业前进的障碍。 不揣冒昧,笔者本着抛砖引玉的想法,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传统“企业英雄”观提出某些批判,冀此引发更多的讨论特别是建设性意见的出现。
一、 传统“企业英雄”观的最大弊端是只注意从个体角度进行激励,而没有注意到这种激励方式实际上对大多数企业成员来说是一种“零激励”或者是“去激励”。 我们很多企业的现行制度确实非常注重让“明星员工”、“精英干部”、“技术功臣”等能够脱颖而出,单从个体激励理论方面来说,他们所采取的奖励政策和晋升制度等是无懈可击的,但若要从群体动力学角度来分析的话,这种制度实施的结果可能是企业的总体绩效不变甚至出现下降。 传统“企业英雄”观非常强调企业集体中的少数人。但除了创业型或力挽狂澜型的企业家能够得到人们比较内在与持久的认可外,那些通过某些指标或成果而划分出的“英雄”们,与企业中的绝大多数人往往形成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这两者的比例一般情况下是10:90左右,少数情况下会达到20:80,而后者对前者的态度更多是“敬而畏之”,名义上是“楷模”、是“榜样”,但真正效而仿之的却并不多见,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内在驱动力与外在压力被要求去这么做。 从群体动力学的角度来说,企业内部的人与人之间是一个巨大的“场”,其中个体的运动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体中大多数人所持的立场,个体感到最安全、最放松的做法往往就是观念或行为朝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心理学的术语叫做“从众”,这样一种“从众”行为往往形成一个巨大的“惰性”磁场,它掩杀了某些“创新”或“出格”的想法与行为,并使得在此一“磁场”内的众多成员彼此之间相互安慰,因为毕竟他们是多数派;而那些极少数的“精英”分子,则冲出了此磁场的氛围,形成另外一个带“光环”的“磁场”,但他们显然不能够对“大磁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而,两个不同的世界就此产生了,“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企业树立“英雄”的初衷并未达到。 事实上,不仅仅是企业界存在这种情况,机关、学校、社区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有这种“通病”。君不见各种单位每年评先进、评劳模、定指标、定比例,忙得不亦乐乎,可实际结果呢,“雷锋”仍然高高在上,“徐虎”依然没有成群出现,“李素丽”仍旧是个案故事,与此相仿的是,企业里的“英雄”们更多象“孤家寡人”,没有积聚成足够的“势”,自然也就无法产生巨大的能量。 多年来,我们的“企业英雄”与企业里的大多数人之间是一种“油”与“水”的关系,他们非常醒目地飘浮在“水面”上,却没有办法融入到“水体”中,由此决定了他们的实际影响不大,实际作用也非常有限。 追根究底,是企业的机制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而机制又是来源于企业的“理念”,只有“开拓视野”,才能“理念领先”,且看下面的进一步分析。
二、从企业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反省传统的“企业英雄”观,必然要求我们把“英雄”定义为“多数”而非“少数”。 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来说,现在理论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一般企业员工的潜能只发挥了20-30%左右,而如果开发策略与方法得当的话,大多数人可以提高到60-70%甚至更高,基本上是原来的2-3倍。从这两个数字的比较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实现企业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大多数”人身上!假设占企业人数90%的员工每个人的潜能平均提高10%的话,其结果也要远远大于只占10%的“精英”们每人平均提高30%的潜能总量! 事实上,IBM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这样做了,它的非常著名的“百分俱乐部”表彰的就是企业中80%的销售人员,因为IBM处心积虑地订定业绩的标准,使得80%的员工都能成为这个俱乐部的成员。在隆重的表彰大会上,那个正好达线的销售人员第一个出场,全场灯光俱熄,唯留一束舞台灯随着领奖人向前移动,大屏幕上是他的名字和销售业绩以及巨幅头像,随着他(她)的出场,全场掌声雷动,不时还夹杂着主持人的调侃与幽默;名次越是向前,下面的欢呼声越是响亮,整个一个颁奖会表彰的不仅是个体,更是一种群体的激励,这与我们的众多企业在颁奖时下面多数人的“漫不经心”是何等鲜明的对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6 10:17:2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