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诚信,企业根本不可能建立市场资本,而市场资本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定律四:要造名,更要造实 秦池因为当了央视广告标王,名气如日 南德的牟其中更是造名高手,先后提出“一度”理论、“平稳分蘖”理论、“智慧文化”理论,甚至提出投资建设北方香港、炸开喜马拉雅山、投资控股“国际卫星-8号”等等,使得南德在中国的天空一度“光芒夺目”。可悲的是,除了“罐头换飞机”外,南德还做过什么盈利项目就不得而知了,结果是企业关门,总裁入狱。 企业到底如何把握造名与造实的辩证关系呢?这要取决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如果企业只是想“挖第一桶金”的话,仅有造名也许就够了。但如果要追求可持续发展,脱离造实的造名就是背道而驰,自毁长城。因为造名会造成过大的市场预期,当企业不能提供与名气相称的产品和服务时,就不能产生持久的市场忠诚度;当企业一旦出现一点信誉风险时,客户就会有极度上当受骗的感觉,市场就会地动山摇。 定律五:市场生态是企业的生死场 秦池、巨人、三株、飞龙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可以说是他们先把媒体给“营销”了,最终他们却反被媒体“营销”,因为他们成功与失败的背后都是媒体起着引爆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巨人、三株、飞龙“不按常理出牌的经营方式”,虽然创造了令人仰止的速度神话,但最终毁掉企业赖以生存的产业基础。 巨人由于没有利用企业发展鼎盛期的便利条件与金融机构建立互利关系,结果在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时竟然筹措不到可以扭转局面的“区区1000万元”,以致于史玉柱仰天悲鸣:“什么叫一分钱难到英雄汉,这就是。”
巨人因为诋毁竞争者(娃哈哈集团),被迫以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方式,公开向竞争者道歉,成为巨人滑坡的一个转折点。 市场生态是什么?就是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竞争者、金融机构、社区、政府、媒体等建立的市场食物链关系,企业与他们之间不仅仅是竞争关系,而且还是一种依存关系、合作关系。脱离或破坏市场食物链的行为,必然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自食其果。 定律六:市场需求是衣食父母 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首先是现实主义的,因为企业是为利润而生成,为利润而发展,且有了利润才有可能发展的。 瀛海威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每一个重大的经营举措缺乏严格的市场分析,没有清晰可见的目标市场,结果是企业经营仅仅产生大量的外部性,为IT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社会性贡献,却不能把这种外部性转化为企业的内在化收益。 当然,市场需求有时是可以创造的。但是,这与产业的特征、技术的垄断性等有关,对于瀛海威从事的网络业来讲,业务的拓展有赖于社会基础设施的改进,有赖于市场食物链的建立。瀛海威由于“生得太早”,社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制约了市场需求的形成,加上瀛海威没有融于已形成的市场食物链中,既不能利用市场食物链所形成的市场需求,又难以形成独立的市场需求,丧钟自然为它而鸣。 定律七:“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 在某种程度上讲,10个企业失败的原因也可以说是因为企业的扩张超越了企业能力边界而造成的。三株在创立的短短三年时间内,就在全国各地注册了600个子公司,成立了2000个办事处,促销人员超过15万,总部根本无法消除员工违规行为的大量发生。亚细亚在创办四年时间内先后开办了15家大型连锁百货分店,在自有资本不足4000万元的条件下,进行近20亿元的超级扩张,这些分店均是开业之日即亏损之时。巨人同时涉足电脑、生物保健制药和房地产三个毫无关联的产业,在对房地产缺乏经验的情况下,把巨人大厦从38层改为70层,结局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企业的能力是企业决策的依据,决定于企业的资源、体制、知识和技能。企业的能力有些可以通过市场交换而迅速获得,而有些能力,比如核心能力,则不能从市场获取,只能靠企业长期创造。 定律八:要激情,还要理性 瀛海威的张树新、巨人的史玉柱、亚细亚的王遂舟都堪称激情式企业家。瀛海威为炒作新闻热点,可以不考虑市场规律;巨人集团一次性向市场推出电脑、保健品、药品3大系列30个新产品;亚细亚几近疯狂的《1994-1999年发展规划》,都无一不充分显示了这些企业家的创业激情。
对企业来讲,激情与理性是一对双刃剑,对企业的心智模式能产生决定性影响,从而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激情是宝贵的财富,没有激情,企业就会失去商机,失去原创动力。另一方面,仅有激情又是不够的,激情必须上升为理性,否则,激情就可能不是成功而是陷阱;激情与理性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地位各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