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谈天说地] 陕北民歌

[复制链接] 0
回复
98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5-25 13:36: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陕北是一块贫瘠的土地,陕北人世世代代生活得十分艰辛。但正是这恶劣的自然和生存环境,铸就了陕北人勤劳勇敢、坚忍不屈的性格,培育出多少叱咤风云、光照史册的英雄人物。

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实际上,陕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民歌。黄土高原上,既有婆姨们如泣如诉的低婉吟唱,又有后生们的“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在8000余首陕北民歌中,多数作品反映的是平淡的人平淡的事。例如:小媳妇想娘家,大姑娘盼出嫁,女娃算卦,吹鼓手迎亲,出门人思念家乡,年轻人谈情说爱,夫妻吵嘴逗趣等。还有,石匠们用歌声来装饰那单调的石锤声;农民们用歌声驱逐寂寞和忧愁;赶牲灵的人将那悠扬的歌声洒满崎岖的羊肠小道;多愁善感的小媳妇用歌声倾吐心中哀怨。

土地与土地上的人总有自己的歌唱方式,在陕北,民歌是黄土地与陕北人的骄傲,陕北民歌豪放粗旷,像茫茫的黄土地一样,雄浑厚重。陕北苦涩的劳动需要一种快乐的歌声,困惑在这块土地上陕北人,在沉闷中,激发了潜藏在他们心中的苦闷,吼出去,就成了陕北民歌,一种力的歌。

陕北民歌可谓是心灵的自然呼声,那生动质朴的语言与豪放悠扬的格,展示了陕北人的一种岁月,一种心声,陕北民歌是心灵赤裸裸的袒露,是一种个性的展现。

陕北民歌,内容多方面,有心中愤忧的倾吐,有酸甜苦辣的抒发,有风土人情衣食住行的表白,有黑暗的揭露,也有对光明的憧憬,更有爱情的独白和坚贞不渝至死不移的追求。憋在心里的东西太沉,发泄唱出来,以吐为快。

恶劣的环境下,陕北人过着面向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虔诚在土地上的耕耘的陕北人却得不到土地的多少回报,生活依然的艰辛,“豌豆豆开花麦穗穗长,奴妈妈卖奴没商量”之歌道出来了陕北人的血和泪。女儿都是心头肉,背着沉重负荷使父母多了一份思考,野菜是有限的,青黄不接时,野菜也懒于生长,不如嫁出去好。透过民歌《十三岁定亲十四岁迎》《童养媳》,可窥见这里曾有的婚姻观念。“嫁出去的女人,泼出去的水”,实则是生活的无奈。

陕北民歌映出了陕北夕日的艰苦生活,唱出来了一种婚姻文化,那“心里难活对谁说,半夜里抱住枕头哭”,是是苦与泪,一个人偷偷地在山野吼上几声,便成了陕北民歌,心灵的呼声只能在土地的上空飘悠。一曲《泪蛋蛋抛在沙蒿蒿里》就这样成了陕北民歌的精品。

或许正因为婚姻的沉重,便唤醒了对爱情幻想与追求,表现出来就是视爱情为生命的坚贞不渝与爱情自由追求。《百灵子》里“百灵子在满天飞,你是哥哥的勾命魂”,《毛眼眼看人有主意》中“瓢葫芦舀水看不见底,不想我爹娘单想你”,那种对爱的坦然的剖析,直率地表达了陕北人爱的心声。爱在陕北人的心里积压的太沉,久而久之成了幻想与心灵呼声,一曲绥德民歌《三十里铺》让绥德远近闻名,《走西口》成了陕北民歌的传世精品。两部作品充分足见陕北人那种恩爱纯情、对爱的向往,而一曲《泼上性命好到老》更是透彻地表达了陕北人视爱的神圣。

民歌是山歌的一种,在山野里唱。走出困惑的陕北人抑不住对生活的热情,唱出了《挂红灯》,把民歌引用到多种场合,在秧歌、酒歌、说喜中都可派上用场,用陕北那深厚粗旷豪放的音调,放出他们心中一种轻松快乐的心声,陕北民歌不自觉地飘扬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

陕北民歌,随岁月流逝而经久不衰源远流长,透过民歌可清楚地看到陕北人那敦厚、正直、疾恶如仇,吃苦耐劳、乐观、敢闯敢拼、重情、乐于幻想和追求的个性。陕北民歌折射出陕北的生活与岁月,是一部历史之歌。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