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佛学交流] 放下

[复制链接] 17
回复
215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5-9-1 12:07: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止一次的听说过关于“放下”的佛家经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跳出六道轮回是修行者最高的追求。立志并力行者,多苦心志,饿体肤,劳筋骨,借“禁”寻解脱,迷茫并感恩者,多行善事,求保佑,劝众生,借“禅”得安慰。前者我们称呼为禁欲,为小乘佛教,后者乃积德,为大乘佛教,其实说到底,都还不到“放下”的最高境界,所以世间高人,多在大彻大悟后自行了断,方为成佛。
一直推崇佛教的至上境界,因为道家讲无为乃避世自逃,儒家讲救人世乃自我激励,西方基督教义最为自私,十戒中第一条是“除了上帝之外,绝不可以有别的神”。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充其量只是个苦行僧,与印度教差不多,最惨的就是印度教,因为宗教对当地民众影响过大,所以政治过度参与进去,弄成今天这个不伦不类似淫似邪的样子。
虽然佛教自公元前6世纪初创后,经历了很多变迁和衍生,但最基本的认识没有变,就是信奉因果规律,相信一切尽是轮回中的幻像,幻象是由心生,苦难也由此而来,一切的因都在自身的欲望,只有从根本处着手,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脱。归结起来就是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进、正念、正定,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而“放下”、“放下”、“再放下”便是对佛教教义的一种直观解释,在我看来,这就是释迦牟尼立教的根本。
所以常用“拿得起,放得下”来劝慰自己和朋友,但是静夜冥想,又觉入世难,出世更难。看身边芸芸众生,似成熟稳重者却又心怀十分敏思,似开朗豁达者却又常叹世间多情,似聪明矫捷者却又多为欲困,似无为无求者却又嫉恨在心,连眼中所看到的出家避世之人,也各个都宠辱常惊,心怀不满,至今还没有接触到一个上上之人,也就没有了追求的方向。
在小的时候,曾有个傻忽忽的理想,就是到了六十岁去出家修行,因为期望体会出家人“流云浮水身边过,凡尘俗世不沾身”的境界。等到大一些的时候,发现人世无常,能够保全感知,品尝生活点滴已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于是,放下了虚假的少年理想,却又拾起了生存的十足包袱。
生命珍贵,发自本性,如Maslow所说,“生存是第一欲望”, Frend也通过这找到了把所有的行为和人欲望挂钩的理由。其实略懂哲学历史的人都知道,他们的答案公元前人类的智慧就已经解释过,无论是苏格拉底在雅典广场的呓语,还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的静思,或是周文王整理合集的《周易》。经过千年的轮回之后,上帝很不好意思的告诉我们,原来我们所战立的地方仍然只是起点。
或许“放不下”才是正道,因为放不下,才有生命的美好,因为放不下,才有快乐的轮回,因为放不下,才有感动,因为放不下,心里才能装的满满的,梦中也有了微笑的方向。谁知道呢,反正我想我是放不下了,不如顺其自然,或许能拨云散雾,终见蓝天。怨也罢,恨也罢,痴心也罢,激情也罢,人总是摆脱不了因为衬托快乐而存在的烦恼,重要的是一缕轻笑,一丝皱眉,一声感叹能荡起止水心池一片涟漪。。。。。
沙发
发表于 2005-9-2 12:50:40 | 只看该作者
因为放不下。所以我们才能见如此美文。。。。。
lgh
板凳
发表于 2005-9-4 11:35:06 | 只看该作者
佛没有普渡众生的拿得起,就没有抛弃世俗生活的放得下。
4
 楼主| 发表于 2005-9-7 02:10:40 | 只看该作者

二楼美文之喻,实在让我汗颜。。

佛法浩荡,凝聚着千年亚洲文化的精髓,实在不是我能窥一斑的,更别说是能见全豹了。。

谢谢二位顶帖,LGH的话我很认同,拿起放下两者本身就应该要平衡,走任何一个方向的极端都不好。

5
发表于 2005-9-11 14:20:53 | 只看该作者

看了楼主的帖子,心很静.....

6
发表于 2005-9-11 14:29:55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放不下,却没有楼主的境界

不仅放不下,还有了很多很多的害怕...

7
发表于 2005-9-11 15:51:04 | 只看该作者
小姐姐,你记得《神雕侠侣》最后华山之巅黄药师说老顽童的话么?
8
发表于 2005-9-11 15:54:29 | 只看该作者

放下是因为有,什么都没有才是空灵……

9
发表于 2005-9-23 08:03:52 | 只看该作者

人生无常,佛为空,拿得边放得,放得边拿得。

楼主妙笔,让人有空灵的感觉

10
发表于 2005-9-23 09:43:1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莫艾在2005-9-1 12:07:07的发言: 还不到“放下”的最高境界,所以世间高人,多在大彻大悟后自行了断,方为成佛。--非也,非也!
一直推崇佛教的至上境界,因为道家讲无为乃避世自逃,儒家讲救人世乃自我激励,西方基督教义最为自私,十戒中第一条是“除了上帝之外,绝不可以有别的神”。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充其量只是个苦行僧,与印度教差不多,最惨的就是印度教,因为宗教对当地民众影响过大,所以政治过度参与进去,弄成今天这个不伦不类似淫似邪的样子。。-- 多论多比非“道心”,各教自有他们的因缘,没有好坏比较的。
虽然佛教自公元前6世纪初创后,经历了很多变迁和衍生,但最基本的认识没有变,就是信奉因果规律,相信一切尽是轮回中的幻像,幻象是由心生,苦难也由此而来,一切的因都在自身的欲望,只有从根本处着手,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脱。
至今还没有接触到一个上上之人,也就没有了追求的方向。- 心外求法,就是释迦牟尼站在我们面前,也不可得法要的。
在小的时候,曾有个傻忽忽的理想,就是到了六十岁去出家修行,因为期望体会出家人“流云浮水身边过,凡尘俗世不沾身”的境界。等到大一些的时候,发现人世无常,能够保全感知,品尝生活点滴已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于是,放下了虚假的少年理想,却又拾起了生存的十足包袱。-- 红尘之中有万法,其乐无穷的,楼主惜福啊,呵呵!
[em05][em05][em05][em05][em05]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