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表现了理想难以实现的幻灭和痛苦,而《夜色温柔》则揭 示出更大的幻灭和痛苦:实现的未必是理想。《夜色温柔》的故事发生在欧洲,但 小说展现的仍是美国“爵士乐时代”的社会生活。迪克·戴弗是一个来自美国中西 部的年轻有为的精神医生,在瑞士的苏黎世进行精神病的病理研究。他参与了对富 家女尼科尔·沃伦的治疗,尼科尔是因百万富翁的父亲与她乱伦而患上精神病的。 在治疗过程中尼科尔爱上了迪克,迪克不顾他人的劝阻娶了尼科尔。婚后,他将全 部的精力花在照顾有病的妻子上,自己的事业则逐渐荒疏。尼科尔在迪克的悉心照 料下慢慢康复,过上了正常的生活,而迪克却身心疲惫不堪重负日趋消沉下去。出 于苦闷和无聊,迪克与一个名叫萝丝玛丽的女孩产生了爱情纠葛,而尼科尔则同阔 少爷汤米寻欢作乐。最后,尼科尔同迪克离婚,嫁给汤米;迪克孓然一身返回美国,在他的家乡小镇以一个普通医生的身份行医了结余生。 迪克和盖茨比一样,受到了上流社会的诱惑,最后又被上流社会所毁。小说暴 露了上流社会的生活腐化和金钱的腐蚀作用。菲茨杰拉德在《夜色温柔》中对上流 社会的男男女女进行了更愤怒的谴责和更严厉的鞭挞。迪克和盖茨比一样,情太深,心太软,难免成为残酷的名利场上的牺牲品。迪克想以真诚的爱来拯救尼科尔,恢复她的身心健康,还想以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治疗上流社会的病态。同盖茨比一样,迪克也为他的善良天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为他的自我献身精神,上流社会暂时接纳了他,他不仅放弃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全身心地照料尼科尔,还强迫自己去适应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尽量符合上流社会的生活标准。他要使自己表现得比上流社会的绅士淑女们更高贵、更正直、更文雅,更有风度。他把他的善良和温情奉献给那个生活圈子里的其他人。但在一个拜金主义的实利社会,面对一个贪得无厌的自私阶级,迪克不过又是一个不自量力的堂吉诃德而已。如同堂吉诃德和桑丘不知公爵夫妇要捉弄他们,主仆二人还一本正经地履行海岛总督的职责是十足的疯傻行为一样,迪克的献身精神和英雄气概那些有钱人是不能理解的。在尼科尔的家人看来,迪克只是一个医生,一个他们雇佣的医生;迪克同尼科尔的婚姻也只是一场交易。因此,迪克照料尼科尔只是在尽他的职责,做他应做的事。用尼科尔的姐姐巴比的话来说,“这要归于他受的教育。” 上流社会的冷漠和自私是非常可怕的。巴比很世故很精明,她早就看清了迪克 同尼科尔关系的实质。她压根不把迪克看作同类,不想看到他同自己平起平坐。她 甚至连用“沃伦家的钱财”来诱惑迪克做尼科尔的丈夫的意图都没有,因为“她看 不出如何能把他造就成一个理想的贵族。”在这种世故面前,单纯的迪克倒显得一 厢情愿幼稚可笑了,“她只是把他当作一个可以差遣的人想随手利用一下。但她的 这个要求对迪克产生了作用,使他误以为她别有用心。”对于像迪克这样来自社会 下层,要靠自己的职业谋生的人,巴比始终是拥有优越感的。百万家产使她有了颐 指气使的资本,以为只有他们才是这个社会的优秀分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她妹 妹的精神病正是她那个百万富翁的父亲作的孽)。当迪克在罗马因酗酒斗殴而遭拘 禁时,巴比设法把他保了出来,“过去的一夜多么艰难,但她倒有一种满足,因为 不论迪克先前有怎样的表现,而现在她们对他拥有了一份道德上的优越,只要他对 他们有用处,这种优越就会保持下去。”她鼓励尼科尔同迪克分手,迪克的表现证 实了她的“先见之明”:迪克这样的青年是不堪“造就”,不值得抬举的。夫妻一 场最后分离,尼科尔不免有几分伤感,巴比开导她:“我们那时应该让他继续他的 自行车旅行,别去打搅他。人一旦被投入一个不属于他的世界,就会像丢了魂似的,不能自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