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资产流失”,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其实只要稍不小心,你的家庭资产就会时时刻刻地处于流失的风险之中。在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上你也许无能为力,但只要你将理性与勤奋放在防止家庭资产的流失上,你总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中国家庭资产流失的主要领域:股市、储蓄、消费三个方面,下面分别加以分析:
股市吞噬几千亿
中国股市十二年的发展成绩斐然,目前我国境内上市公司已达1200多家、总股本5500多亿股,投资者开户数近7000万户,按较保守估计,中国股市的实际参与者至少应在2500万户左右,涉及近亿人群,这其中不乏数量庞大的新兴的中产阶级。但是从200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股市陷入了长达一年半的下跌和疲软状态,到目前为止根据这十二年来的相关统计,股市中共投入资金约为23000亿元(换成了股票的资金),因为股价下跌、缴纳各种税费等,如今的证券市场的流通市值只剩下了13000亿—14000亿元。也就是说十二年来股市黑洞共吞噬了近万亿的资金,如果排除其他背景的资金损失,那么中国普通老百姓家庭的资产在股市上至少流失了数千亿元。
储蓄流失增值机会
储蓄本来是中国人保值增值最普及的手段,怎么会成为中国家庭资产流失的主要领域呢?其实就笔者的观点,储蓄的误区是导致家庭资产流失的最大元凶、隐形杀手,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过度”储蓄:善于储蓄是美德,但是一旦“过度”也将误入歧途,很不幸,中国的大多数家庭正面临“过度”储蓄的问题——全球最高的储蓄率和天文数字般的庞大储蓄存款。做个简单的测算,中国人的8万亿储蓄存款,如果相对于同期的国债之间1%左右的息差(考虑到存款的利息税和国债的免税因素),那么中国人放弃了每年资本增值800亿左右的潜在获利机会,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防止这类流失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要将银行储蓄转为同期的各类债券就行了。目前不仅有交易所市场还有银行柜台市场都可以很方便地完成这类交易,而且流动性也很强。中国人虽然很努力地辛苦工作,也懂得勤俭节约、储蓄和珍惜财富,但我们不应该只是“善于”储蓄,还应该“善待”储蓄。
2.“不当”储蓄:一样的存款要获得不一样的收益,存款的技巧很重要。有的家庭由于缺乏储蓄存款的知识,不懂得存款的技巧,使存款利息收入大为减少。比如:如果您想存活期或定活两便,那还不如存定期三个月,并约定自动转存。这种存法安全方便,利息又高。因为定活两便存款支取时,利率按定期一年内同档期限打六折计算。这样,定活两便存款即使存够一年,按一年利率打六折也低于定期三个月。中国家庭的活期储蓄总是太多,这让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白吃了大把大把的息差,其实只要稍加运作就能有效地减少利息损失。对单个家庭来说“不当”储蓄的损失可能非常微弱,但由于基数的庞大,中国家庭因此而流失的资产是个天文数字,就仅对单个家庭来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其累计损失也是非常大的。
储蓄对家庭资产流失的影响是通过减少赢利,而非直接损失的方式体现出来的,所以反而具有极大的“隐蔽性”,这里避免资产流失的操作方式非常简单,只要你意识得到就能改变现状。
过度和不当消费
消费本身是人生中满足个人需求的、愉快的持续行为,消费本身是资产流出的一个过程,消费行为非常的复杂化,不仅受自身需求的影响,还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当消费偏离了满足个人或家庭需求的目标,“过度”与“不当”的时候,消费也就成了家庭资产流失的过程。用一些实例可能更有说服力:
1.“情绪化”消费或“冲动性”消费:例如,看到打折就兴奋不已,在商场里泡上半天,拎出一大包便宜的商品,看似得了便宜,实际上买了很多并不需要、或者暂时不需要的东西,纯属额外开支。特别是在对大件消费品上,比如楼盘、汽车、高档家电的一时冲动,往往还会“过度”消费,不仅造成家庭财政的沉重负担而且导致家庭资产的隐性流失;
2.“炫耀”消费:为了“面子”而不是需求的消费,在消费上总喜欢跟别人较劲,人家能花的我也要花,不论有没有必要。在他们看来,花钱阔绰就是身份的象征,以至于为获取一个带“6、8、9”字的车牌、手提电话号码而不惜代价,心甘情愿地成千上万往外掏腰包;
3.愚昧消费:尤其是在农村,这样的愚昧消费情况更为严重。据广东一家媒体对当地农村抽样调查表明,“农村封建迷信活动所花费的钱物,一般要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0%以上,一些人为了盼发财、保平安、求升官,也不惜花费大量的钱财,去抽签算卦,去烧香拜佛,做道场,请神汉巫婆,修坟墓,建庙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辛辛苦苦赚的钱,就这样在愚昧消费中流失了。
还有其他的所谓“赌气”消费、“畸形”消费、“超前”消费、“节日”消费等等。
以上的三个方面是家庭资产流失的“重灾区”而且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还有些资产流失具有个性化的色彩,比如私人借贷、金融诈骗、购买不当等。
总之,家庭资产的流失很多时候都不显山露水,但只要稍一放松就可能造成家庭资产的流失,要不断地强化理财意识才能成功积累财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