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读书评论] 王得后 一本精美的书《跟鲁迅学改文章》

[复制链接] 3
回复
150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6-2-3 09:24: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没有想到,居今之世,能够看到这样一本精美的书。出版社舍得这样的投入,书籍装帧师有这样出色的构想和付诸现实的才华。 开本就颇特别。十六开的长度,宽却减少十五毫米,因此修长而又不显骨瘦。灰绿的底色封面,底衬灰色影印毛笔行楷手稿,而稿纸原有绿色的直行格子。书名七个白色大字:“跟鲁迅学改文章”,系集鲁迅手书;黑色的作者名和出版社名,前者仿宋,后者手写,整个儿的雅正,素朴,养眼。书脊加上出版社的名章,不但别致,又使排列的空间匀称。切口仿古线装书,但不泥古,它不印书名而保留天地头的墨线,墨线上下是温暖的纸色。封底是另一张影印手稿,不用说,是精心挑选的:稿纸的颜色和封面稿纸一律,而格子不同。左边有较封面缩小的书名和左下有防伪的标志。稍显不足的,大概是书名太靠近切口一点了吧? 最赏心悦目的是版式和版心的设计了。翻开封面,勒口是此书初版的书影及简要说明,给人尊重前人劳作的庄重感。前后分别装订了两张暖色调“副页”;这种衬页,于今有一张已经很不错了,光溜溜的也不多见。正文因为是对于鲁迅手稿的研究著作,于是将“原稿”和“改定稿”分两栏对比排列,中间用双细线隔开;和排印稿对应的手稿大大方方地影印,放在左边,占整页篇幅;版心比排印页稍稍缩小,使罕见的宽阔的天地头更加大气,爽朗。这是鲁迅曾经神往的。尤其令人喜出望外的,是“原稿”和“改定稿”中不同的字句,采用了黑体字并用绛紫色加以区别,真正是一目了然的了。读手稿,如果有心加以比较和研究,最头痛的是辨认和对校。它迫使你必须上下左右仔细寻找和审察,用不了多久就眼花缭乱,头昏脑胀了。现在用字体和颜色加以凸出,其为读者的设计,真是体贴而周到。书边的左边的书名和右边的篇名上又加上鱼尾。将书打开,是那样的错落有致,是那样的显豁和清爽。如果那一页有研究者,也就是作者的“说明”,设计为通栏横排,和鲁迅的手稿又是分明的区别。 更有值得称道的,是全书正文采用小四号楷书,如今可谓“大字本”矣。俗话说:“四十四,眼生刺。”“刺”者,眼花也。中国也已经进入老年社会了,不小的一部分读者,是所谓“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的老人。可我们的出版物字号却愈改愈小,大有偏偏要人望书报而兴叹的意味。 我之所以要特别表示我对于这本书的装帧的钦佩,是它体现出早已难得的精神。有余裕心的精神和为读者设想的精神。这精神是伟大的。鲁迅就早已表示于八十年前了。他说:“二校着《苦闷的象征》的排印样本时,想到一些琐事——我于书的形式上有一种偏见,就是在书的开头和每个题目前后,总喜欢留些空白,所以付印的时候,一定明白地注明。但待排出寄来,却大抵一篇一篇挤得很紧,并不依所注的办。查看别的书,也一样,多是行行挤得极紧的。较好的中国书和西洋书,每本前后总有一两张空白的副页,上下的天地头也很宽。而近来中国的排印的新书则大抵没有副页,天地头又都很短,想要写上一点意见或别的什么,也无地可容,翻开书来,满本是密密层层的黑字;加以油臭扑鼻,使人发生一种压迫和窘促之感,不特很少‘读书之乐’,且觉得仿佛人生已没有‘余裕’,‘不留余地’了。或者也许以这样的为质朴罢。但质朴是开始的‘陋’,精力弥满,不惜物力的。现在的却是复归于陋,而质朴的精神已失,所以只能算窳败,算堕落,也就是常谈之所谓‘因陋就简’。在这样‘不留余地’空气的围绕里,人们的精神大抵要被挤小的。外国的平易地讲述学术文艺的书,往往夹杂些闲话或笑谈,使文章增添活气,读者感到格外的兴趣,不易于疲倦。但中国的有些译本,却将这些删去,单留下艰难的讲学语,使他复近于教科书。这正如折花者,除尽枝叶,单留花朵,折花固然是折花,然而花枝的活气却灭尽了。人们到了失去余裕心,或不自觉地满抱了不留余地心时,这民族的将来恐怕就可虑。上述的那两样,固然是比牛毛还细小的事,但究竟是时代精神表现之一端,所以也可以类推到别样。例如现在器具之轻薄草率(世间误以为灵便),建筑之偷工减料,办事之敷衍一时,不要‘好看’,不想‘持久’,就都是出于同一病源的。即再用这来类推更大的事,我以为也行。”这也就是我前些时在《看图说图》中,颇惋惜用纸太差,装帧粗糙,很损害了孔海珠女士著述的《痛别鲁迅》的缘由。 毫无疑义,精美的装帧有其独立的美感,独立的价值,但倘若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那市侩气的恶臭是可以把“精美”玷污的。而这本《跟鲁迅学改文章》的专著更是当下鲁迅研究中的精品。于是而文质彬彬,相得益彰了。 为什么说是“精品”呢?我的第一个理由,是作者思想的独立性。研究问题的死穴是人云亦云,依傍别人,特别是依傍权威,又特别是依傍圣人贤人。作者独立思考,所以发现了鲁迅手稿有“原稿”和“誊清稿”的两种;由此必然引出一系列新的结论。哪怕就是鲁迅的修改,作者同样坚守思想的独立性,他指出:“我们决不可以因为鲁迅有许多精彩的修改而以为他的每一处修改都是必要而且精彩的,都没有可议的地方。遇到这样的地方,有些我也略加说明,和读者商量。”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独立思考的品质。我的第二个理由,是作者博闻强记,好学深思,对于鲁迅著作和近现代文史资料的非常熟稔,因此他的“说明”由此及彼,精审地揭示问题的要点。比如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将“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非常广大”,修改时在“非常广大”前加上“却甚于洪水猛兽”六字,“说明”指出:这“不但说得更加形象,加重了语气,而且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因为在五四时期,一些顽固保守的人把提倡新文化的人看作‘洪水猛兽’,现在就把‘洪水猛兽’这一称号回敬给‘妨害白话者’的头上。”这类例子不胜枚举。而作者的语感也敏感而精细,每有“说明”,多有画龙点睛之妙。我的第三个理由,是“说明”的要言不烦,和引而不发。要言不烦既是一种厚积薄发的功力,又是一种为文淳朴的品性。引而不发既是一种指点,又是一种开阔思路而不设范围的启迪。这对于专门家可心领而神会,对于非专业的读者更可以破除我们中小学顽固不化的“填鸭式”“死记硬背”惟一“标准答案”的教法陋习。要之,作者以其一贯讲求考据义理文章的学风和功力,不仅开辟了鲁迅手稿研究的领域,还为研究鲁迅手稿作了开拓性的范式。这样的书还不是精品吗? 是的,我以为这就是精品。而一个作者用心血写出专著,能得到出版社这样的投入,又遇到这样敬业而有才华的书籍装帧师,实在是人生一大幸运。一个读者,有赏心悦目的书读,也是难得的幸运。我为此有大欢喜,也为此要大庆贺,于是写出这些话,呼唤同好。
沙发
发表于 2006-2-4 19:32:21 | 只看该作者

怎么有点卖书的感觉呀,,:)

有电子书吗》?

板凳
发表于 2006-2-5 08:26:40 | 只看该作者

文学大师之所以叫文学大师,在于他的文化艺术,更在于他的自身修养.

过去,不应该是政治斗争的产物.

今天,更不应该是一种借名搞独特的商品.

作者要赚钱,须先当文学大师.要当文学大师,就须学大师的本质.

4
发表于 2006-2-25 15:44:00 | 只看该作者

烦请给我一份。mark77619@163.com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