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持信心 积极调控
如何把非典影响降到最低?企业或可通过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来规避风险,而宏观经济则需要政府积极的调控。
中国内地经济对非典的“免疫力”,还是比较强的。但是,随着“五一”黄金周的取消,非典对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最直观的就是旅游业。有预测说,非典将使“五一”黄金周损失200亿元。
非典对经济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于如何把这种影响降到最低。面对非典,一个企业或可通过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来规避风险,而宏观经济则需要政府积极的调控。
首要的是要保持消费者的信心。
这些年来,改革开放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使国内外对我国宏观经济树立起良好预期。外资投入增长,民间投资活跃,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反映人们对经济增长的信心。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政府可以在出色处理公共危机中,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使人们感受到行政体制和管理方式因此发生的变革。这是公众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信心之源。
其次,在做好抗击非典的同时,要利用公共财政杠杆促进经济发展。
一位学者最近撰文提出,国家可考虑发行公共卫生国债,用于非典的防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拉动经济增长。现在,各地财政都拿出了相当的资金防范非典,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据测算,仅在未来两周内,全国用于非典预防、治疗和控制的费用就需要22.3亿元。怎样让公共财政在保证非典防治的同时,也发挥在其他公共领域应有的杠杆作用?这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题目。
同时,还应该考虑如何控制市场“借题发挥”,维护市场秩序,避免所谓“非典概念”的假冒伪劣商品泛滥。
非典让一些企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也为一些企业打开了一个新市场。比如公共卫生市场。这些天到超市去购买消毒液之类的物品,十有八九会被告知“没货”。公共场所的卫生防疫从没像今天这样细致,公众对个人和公共环境卫生的关注度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
非典疫情确实创造了市场需求。有的企业准确把握商机,创新产品需求,既满足了社会急需,又宣传了企业自身,还塑造了有责任感的社会形象。也有一些企业利用社会上防治心切的心理,制造所谓的“非典商机”,应当坚决打击。同时,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消除市场“灰色地带”,是需要进一步努力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