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掘金:寻找中国股票市场下一个金矿[讨论]

[复制链接] 10
回复
214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5-13 10: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股票市场在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出现一些能够产生暴利的机会,如90年代前后的认购证,而后的新股申购,转赔股流通,B股等等。那么未来市场还有那些机会呢?我会收集一些资料帖在下面,欢迎家人讨论。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3-5-13 10:33: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股市下一个“金矿”我们如何瓜分  

  
  中国资本市场从产生的时候开始,就人为地打造过一个又一个的“金矿”(或有人所称的结构性利益),也造就过一批又一批的富翁。如1992年上海开始发行股票认购证,每张成本不过30元,转手后获利能超过1万元(要知道那个时候的1万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是一般人10年以上的总收入),使一些购买认购证的股民一夜之间暴富。又如起源于1994年的转配股,到2000年上市,购入转配股的投资者获得了少则3至5倍,多则10倍以上的投资回报。而最让投资者记忆犹新的是2001年2月对国内投资者开放B股市场,火爆的市场、涌动的人潮、连番涨停板的B股指数,股市中有多少股民不是为此而情绪激扬呢?也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政策出台,一次又一次的利益再分配,造就了一个又一个股市“金矿”和一批又一批股市富豪。我有几个朋友,在学校里都是平平而已,但由于他们涉猎证券业很早,当他们一旦可以利用权势施展其才华之时,也就是在短短的一两年里,身家财富达到了几千万。这就是股市“金矿”造就的结果,也是后来进入国内股市的投资者一直在追求的一夜暴富之梦。

  最近炒作得十分热闹的国有股减持、非流通股全流通、法人股市场、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等,尽管其运作方式不同、目标模式各异、所导致的结果迥然,但是不外乎一点,其实质就是非流通股这下一个“金矿”如何来分,而且无论哪一方都不愿错失其机会,都在据自己的理由激争。比如,国有股减持,现行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就认为这种减持方式是政府严重侵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他们立即用脚投票来抗议,使得政府不得不就范,停止减持。最近股权全流通的讨论也十分激烈,现行的股票持有者都希望非流通股通过缩股的方式进行,这样这个股市的“金矿”就可以让他们来分享,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这个股市是现有股市投资者贡献的结果。可是,这样做要让政府与股市外的社会大众就范并非易事。

  看来要让这几者找到一个均衡点,可能还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最近政府出台了法人股对内外资转让及关于管理层收购的规定,其争论立即风生水起。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理由,特别是关于管理层收购之事,更是引起了市场所称的南北激辩。反对者认为,这样的协议转让不透明、不公开、不公平,容易让国有资产流失及导致腐败,更为严重的是没有考虑为中国资本市场10年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几千万股民的利益,而且是采取“空手套白狼”,又在制造暴富。同时,这也为今后非流通股全流通设置新障碍。赞成者则认为,管理层收购与法人股转让也是上市公司股权多元化的一种方式,而且具有操作性上的简单与法律上的依据,它已经成了现代资本市场一种潮流和趋势。可以说,在现行的制度安排下,上述讨论,无论哪一方提出自己认为是充足的理由,这些多是以站在各自己取向的视角上谈及的看法,而要各方达成一致是不容易的。

  因此,我们只能从另一个角度来提出问题。首先,我们必须确定国内股市下一个“金矿”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是如何形成的?只有在这种讨论明确的基础上才能考虑如何来分这个“金矿”。市场都认为,下一个金矿很可能来自于非流通股。因为,由于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存在巨大的价差存在,非流通股的流通将会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也就是说,只要政府政策允许,股市下一个“金矿”就会出现。而且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国内股市存在的问题都是股权分割的结果,要化解国内股市股权分割的问题就得实现股权全流通。进一步说,无论是从公司法所规定的同股同权来说,还是从遵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来说,股权全流通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意义上说,国内股市非流通股全流通只是时间与方案问题,什么时候全流通,什么时候其财富效应就会显现出来。也就是说,中国股市的下一个“金矿”已经存在。其实这并不全然,而仅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即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价一定会高于其公司净资产值。但实际上,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中,经营不好的上市公司其股价低于公司净资产值也是常见的事情,更何况国内资本市场并不发达。如果这样的情况出现,非流通股全流通的财富效应也将弱化,或“金矿”也就会消失了。因此,投资者对全流通的财富效应不要预期过高。

  对于这个“金矿”的形成,有人认为是上市公司上市前资产评估,上市后的溢价发行的结果,而这几级跳的成本完全是由股市的投资者来承担了。这样的说法不知根据何在?因为,一家公司在上市前,其市值多少是不可能以公司会计账上的计价来确定(特别是无形资产之类的资产更是无法以会计账为基准的),假定资产评估是公平公正的话,那么一家公司上市前的资产评估价应该接近市场价。至于公司上市后的溢价发行,完全是市场博弈的结果。很简单,无论是买者还是卖者,无论是哪一方,如果他们觉得价格高了或低了,他们之间的交易就无法达成了。市场买卖双方为什么都接受溢价发行,就在于大家都预期该公司将来会物超所值。既然是买卖双方达成的市场价格,也就不能说谁对谁作贡献了,价格本身就是交易双方达成的结果。股市上“流通股价格现在这样高,就在于是投资者贡献的结果”的说法,就有点似是而非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国内股市的下一个“金矿”可能会有,但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大,甚至有些经营不好的公司这种财富效应根本就不存在。既然是不存在,其想象中的“金矿”又有何可分?还有,即使下一个“金矿”在一定意义上存在,但也不完全是现行的股票持有者贡献的结果,而是多方面的合力而成。因此,下一个“金矿”如何来分还得经过多方博弈,这样才可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均衡点。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3-5-13 10:34:00 | 只看该作者
股市的丰盛晚餐:最后一个金矿的6大淘金方式  

非流通股是中国渐进式的市场化道路的产物。到目前为止,深沪两市1200多家上市公司中,非流通股的比例为70%左右。两市流通率最低的上市公司包括中国石化、华能国际等,其流通率均不到5%;两市流通率最高的上市公司包括方正科技、飞乐音响、申华控股、爱使股份和ST兴业,其流通率为100%;处于中间位置的1000多股票流通率为36%左右。
  
  设计非流通股与流通股并存的制度安排体现了政府的初衷,就是为了在公有企业控股的前提下培育资本市场和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但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这一“两股并存”的制度安排引发了很多问题,甚至使资本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和资本定价的功能。从这个角度讲,中国资本市场很多弊端的根源,都与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并存的制度安排有关。
  
  但是,从投资的角度来说,非流通股与流通股并存的制度也提供了不少投资的良机。通过收购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实现控股,投资机构能够以少量资金控制上市公司,并直接影响上市公司基本面和股票价格。纵观中国资本市场十年的风风雨雨,很多机构正是通过对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的投资,获取了可观的投资回报,并实现了其资本方略。当然,其资本手段有高下之分,更有合规与违规、合法与非法之分。而合理合法、互利多赢的投资模式与投资策略应该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主流。
  
  从中国资本市场的现状来说,根据投资者投资动机的不同,对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的投资主要可以分为六大投资模式:

  1.买壳上市模式:
  
  投资机构通过收购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成为第一大股东,后进行资产置换,实现买壳上市。买壳上市后,新的上市公司往往要通过增发或配股等方式来募集资金。此种模式最为常见。
  
  比如,托普集团收购川长征,新太科技收购远洋渔业,北大青鸟重组天桥百货,创智科技重组湖南五一文等,都是比较成功的买壳上市案例。在这些并购案例中,比较典型的做法都是由业绩较好、技术含量较高的非上市公司并购业绩较差、以传统业务为主的上市公司,通过资产置换,最终实现业务转型,随后进行了配股或增发,从证券市场上募集了大量资金。

  2.非流通股增值型投资模式:
  
  以一定的投资规模和投资策略,收购不同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以非流通股的资本价值增值为直接目的的投资模式。在该种投资模式下,投资方的资本规模较大,一般达数亿元。在策略投资的过程中,投资机构通常会成为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但投资方一般不会成为第一大股东。
  
  上海新理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即以此种投资模式成名。到目前为止,根据公开资料,新理益投资公司已经成为河北华玉、北大科技、琼能源、百科药业等十数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通过大规模的收购上市公司法人股,投资机构可能获得的利益包括:年终分红、供求关系引起的法人股价格上升、上市公司业绩提高引起的法人股升值,以及未来的全流通带来的市场机会等。

  3.管理层收购模式(MBO):
  
  由上市公司高管和经理人员设立投资控股公司,转而收购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使管理者获得上市公司一定股权或实际控制权的投资模式。如果此种模式能够得到上级政府部门和大股东的支持,管理层通常能够以非常有利的价格收购非流通股。在收购过程中,上市公司管理层往往在资金方面需要外部金融机构的配合。近两年以来,已有佛塑股份、胜利股份、宇通客车、粤美的、深方大、洞庭水殖等上市公司发布向管理层持股的投资公司转让非流通股股权的公告,这意味着管理层实际上已经成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有机构预测,这一投资模式将在下一轮的国有上市公司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的内部人控制、交易条件公平的问题也应引起重视。
  
  宇通客车的管理层收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宇通客车是一家绩优企业,2001年每股收益高达0.72元。2001年6月21日,宇通客车公告上海宇通创业投资公司拟受让宇通集团所持有的2110万国家股,从而使上海宇通公司成为宇通客车的第一大股东。而此前上海宇通已经协议受让了原郑州第一钢厂持有的宇通客车1190万股国有法人股。按此计算,如果两项转让顺利实施,上海宇通公司将以持有24.14%的股权,而成为宇通客车的第一大股东。
  
  这一看似普通的股权转让,其实是一次管理层收购。宇通客车的21位职业经理人拥有受让方上海宇通公司90%以上的股份。如果这一股权转让能够得到财政部的批准,则宇通客车的管理层将直接控股上市公司。

  4.资本产业链投资模式:
  
  以一定的产业和企业标准,收购不同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成为不同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控制上市公司,并进而重整投资机构(一般为资本-产业投资集团)的产业链和资本链为目的的投资模式。在此种模式下,投资机构的实力往往非同小可,并且具有产业方面的整体战略规划。投资机构对不同上市公司的收购往往围绕其总体战略规划。在前期,投资可能以一个行业为中心,对同一行业的不同上市公司进行兼并收购;到后期,则会拓展到其他不同而又相关的行业,形成多元化的资本产业链。
  
  在中国资本市场上,一些非常有名的投资机构,比如德隆系、东欧系、哈里系、华立系、红塔系等,在一定程度上均以此种投资模式现身资本市场。以著名的德隆系为例,他们作为第一大股东直接控制了新疆屯河、合金投资、湘火炬和ST中燕等数家上市公司,同时他们还参股深发展等数家上市公司。
  
  德隆的战略思路可以总结为:“以资本运作为纽带,通过企业并购、重组,整合制造业,为制造业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同时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制造业市场与销售通道,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份额。”
  
  根据这一战略思路,德隆从199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以制造业为主,特别是以食品制造业、机电制造业、纺织业为核心,进行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
  
  一般认为,德隆模式的特点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重整产业链:首先通过买壳上市,改变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通过注入优质资产,调整产品结构,使上市公司的主业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多种形式对上市公司所处具体产业进行整合;最后,通过对管理和营销的重整,形成规模化经营,扩大上市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通过资本与产业互动的运作模式,德隆在很短时间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完成了一个地方性企业向全国性资本产业集团的迈进。
  
  当然,从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大型投资机构投资行为和运作手法的合法性仍然存在疑问,特别是不少机构参与了二级市场股票价格的炒作与操纵,更在法律严格禁止之列。

  5.主力做庄模式:
  
  在目前中国股市的特定情况下,投资机构“醉翁之意不在酒”,其收购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的初衷不在于经营好上市公司,而是通过控制上市公司,以资产重组等方式制造题材,拉升二级市场股票价格,获得非法利润。投资机构往往会在非流通股市场和流通股市场同时运作,通过一、二级市场联动,采用违规和非法的方式操纵股票价格,在二级市场谋取暴利。如果单纯以操纵股价、做庄谋利为目的,主力投资机构对上市公司的投资往往是假投资,重组往往也是“报表重组”。投资机构关心的不是上市公司本身是否能够经营成功,而是该上市公司的股票短期内能否有理想的上涨幅度,使投资机构获得暴利。
  
  比如,从1999年到2001年上半年的大牛市中,诞生了一大批重组庄股,不少庄股在二级市场股价方面均有惊人表现,中科创业和亿安科技就是它们当中的“佼佼者”。以亿安科技为例,其前身为深锦兴,1999年3月亿安集团成为第一大股东,后更名为亿安科技。与此同时,广东欣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自1998年10月起,集中资金,利用多个个人账户及法人账户,大量买入“亿安科技”股票,持仓量最高时占流通股的85%,随后开始抛售。而在此期间,亿安科技的股价由最低时5.6元上涨至126.31元。深锦兴重组后,主力机构通过二级市场运作,赢利高达4亿多。随后,亿安科技股票操纵案被中国证监会查处,亿安的董事长罗成出逃。
  
  从法律和商业伦理的角度来看,这是应该被严格禁止的一种运作模式,而且确有不少机构和个人因为操纵股票价格而遭受重罚,甚至被诉诸刑事起诉。但从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来说,被查处的庄股和主力机构只是冰山一角,大量庄股的主力机构仍然在水面以下。在部分主力机构遭受灭顶之灾时,有更多主力投资机构通过操纵股价,达到利润目标后,实现了功成身退。与此同时,大量公众投资者在遭遇这样的庄股时最后往往损失惨重,甚至血本无归,所谓“一庄功成万骨枯”。随着法律的完善、监管的加强和机构投资者时代的到来,这一运作模式正逐渐受到遏制。

  6.恶意控制模式:
  
  投资机构往往事先会以投资和重组为诱饵,与上市公司管理层和大股东接触,而一旦收购了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获得公司控制权后,便会以多种恶意控制的方式转移上市公司资产,获取非法利益。这是一种最为邪恶的资本经营方式。在整个运作过程中,投资机构通常会采取违规操作或非法操作的手段,并通过巧妙设计规避监管和法律制裁。
  
  从媒体报道来看,这样的操作手法并非鲜为人知。最近又有多家上市公司遭遇假重组和恶意控制,损失惨重。比如,ST长控被重组方泰港实业洗劫2.7亿元,望春花被重组大股东华银投资抽走资金约1.4亿元,而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也早有发生。最早的ST棱光被恒通集团提走8亿多元,后来又有ST联益被广东飞龙恶意盘剥,随后四砂股份、亚通股份等也陆续陷入恶意控制的重组陷阱之中。
  
  以恶意控制为目的的重组,其最大特征是上市公司成为重组股东的“提款机”。其手法包括: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利用上市公司信用进行大量借款担保及股权质押;与上市公司之间进行资产贱买贵卖的关联交易;利用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再度进行股权转让,以套取现金并实现“金蝉脱壳”等。
  
  在这些恶意控制的重组案例中,重组方大多是证券市场的匆匆过客,以投资公司居多。这种恶意控制的做法,已经在证券监管部门和司法部门的“严打对象”之列。
  
  从资本市场的实践来说,投资机构对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的投资,可能是采用以上某种单一的模式,但也可能综合运用两种或几种模式。
  
  把握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模式,有助于投资机构更好的确定投资计划和进行资本运作。在法律制度和市场规则允许的范围之内,究竟采取何种运作模式最为有利?这需要投资机构具有非凡的智慧,能够审时度势,精巧运作。
4
 楼主| 发表于 2003-5-13 10:35:00 | 只看该作者
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股市的下一个大金矿  


  据法人股投资网的统计,截止10月25日,2002年10月份共有27起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公告,而9月份股权转让公告更是高达44起。由此可见近期法人股市场投资的活跃程度。很多投资者和投资机构已经看到了“法人股”这座金矿。不少投资咨询机构预测,“掘金法人股市场”正在成为下一轮中国资本市场投资的掘金富矿。

最后一次结构性利益?

  中国资本市场处在转型和发展的过程之中,而转型经济的一大特征是存在很多“结构性利益”——这种“结构性利益’’使得一部分处在有利市场位置中的人获得了超额利润,而随着市场利益格局的调整;该部分“结构性利益”会逐渐消失。不少早期的投资者已经从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性利益”中获得了很大的好处,目前这些早期投资者已经“上岸”——《从事产业投资而非流通股市场的投资浪潮再次来临——学界与业界有不少人认为这是投资者获取“结构性利益”的最后一次机会。

  从历史上看,中国资本市场已经释放的“结构性利益”包括:

  1.“股票认购证”:1992年上海开始发行股票认购证,这是一次集体催生百万富翁的经济运动。每张成本不过30元的认购证,转手后获利超过100013元。一些购买大量认购证的股民一夜之间成为了百万富翁和千万富翁。随后,全国各地开始发行股票认购证,大多数参与者都分得一杯羹。

  2.“转配股上市”:转配股是上市公司在配股时,国有股或法人股股东将配股权转让给社会公众股股东,由社会公众股股东认购的股份。转配股源于1994年5月的珠江实业,在1995年至1997年间这种做法比较常见,很多投资者在此期间认购了转配股。但后来一度禁止转让和流通。时至2000年,证券管理部门重新允许转配股上市,这使得转配股的投资者翻身解放,获得少则3到5倍,多则10倍以上的投资回报。

  3.“B股对内开放”:中国B股市场原先的投资者仅限于“外国的、定居国外的、港澳台地区的自然人和法人”。在1992年设立之初,有不少资金出于战略投资的目的进入B股市场,但其后B股市场经历了长期的低迷。在此背景下,证券管理部门在2001年2月采取了对境内投资者开放B股市场的政策。随后,市场空前活跃,市场火爆程度令人眩目。以沪市B股为例,2月19日B股指数仅为83.6点,而到6月1日指数竟上涨至241.46点,涨幅高达189%,不少股票的涨幅远超过200%。实际上,1998年以后已经有很多内地投资者借香港、澳门的亲戚的身份投资B股,到2001年年初已经有消息传出B股开放,又有很多人借机曲线上市,大赚“结构性利益”。

法人股市场的七重商机

  而时至今日,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结构性利益”很可能来自于非流通股。如果能够以合理的投资规模和恰当的投资策略来收购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就有机会把握其中蕴含巨大而多重的结构性财富效应。

  中国最后的也可能是最大的“结构性利益” 主要包含以下七个方面:

  1.股票分红的股利回报效应:在同股同利的条件下,非流通股通过股票红利所获得的投资回报率远高于流通股。如上海新理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01年4月3日从宜昌先锋手中以每股2.25元购得上市公司安琪酵母2000万股法人股,共投资4500万元。而2001年安琪酵母的分红方案为10股派1元(含税),则新理益当期(9个月)的投资回报率为1÷(2.25x10)x100%=4.44%(不合税为3.55%),年回报率达5.92%(不含税为4.74%)。

  2.供求变化引起的升值效应:以较低价格收购非流通股,当价格较高时,抛售非流通股,获取价差。如果操作得当,此项投资回报率相当可观。但此中既有机会,也有风险,比如2001年5月24日,北大科技的“长通”系股东(上海长通和深圳长通)在受让法人股时购买价格为每股2.91元。但一年多后,即2002年9月,上海的法人股拍卖市场中曾出现每股0.95元起价拍卖北大科技法人股而无人竞购的现象。

  3.增发和配股的净资产增值效应:上市公司增发或配股后,公司每股净资产迅速上升,从而增加了原有非流通股的价值,使非流通股东从中获利。以上市公司升华拜克最近的配股为例,该公司2002年中期总股本为25349万股,每股净资产为2.03元,在随后的配股中,流通股每10股配2股,配股价高达17.70元,配股完成后每股净资产为2.97元。这样,配股前后其非流通股股东每股净赚0.94元,每股净资产增值高达0.94/2.03=46.3%。

  4.股权质押的融资乘数效应:投资者收购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后,可以以一定比例向金融机构质押贷款,再用贷款收购其他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如此滚动运作,可以借助金融杠杆,实现资本的成倍扩张。比如在百科药业2002年的中报中,我们看到上海新理益持有的5228万股非流通股中有3050万股被质押。在其他很多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大股东非流通股质押的情况。优秀的投资机构能够以“四两拨千斤”的资本智慧,发挥自有资本的最大价值。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过分放大资金乘数存在比较大的风险。

  5.企业内在价值提高的成长效应:投资非流通股是真正的价值投资,与巴菲特“购买股票就是购买企业”投资理念相一致。上市公司业绩提高,企业价值长期成长给非流通股的投资者带来的回报,其直接表现是每股净资产的增值、股票红利的增加和非流通股转让价格的提高。这是追求长期回报的成长型投资,要求投资者投资于那些业绩良好、具有成长性的上市公司。

  6.掌控上市公司的控制力效应:通过收购非流通股,成为前几大股东,进入上市公司董事会,把握上市公司内部政策和发展态势;或者成为控股股东,直接掌控上市公司,决定上市公司发展战略、管理和资本政策,其中存在着有利的市场机会。这些机会主要来自于对企业本身成长的把握,对有利的企业资本政策的把握,和对二级市场变动态势的把握。

  7.全流通引发的升值效应:由于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巨大价差的存在,非流通股的流通将会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从法律上讲,股份公司股份的同股同权是公司法的基本原则;从经济变动趋势、政府政策和WTO的规则来看,全流通已经是必然的趋势。非流通股的最终流通只是时间问题和方案问题。如果非流通股在3到8年内能够与流通股并轨实现全流通,价格出现可观升幅,因全流通带来的财富效应仍然相当明显。

  投资于非流通股市场的“七大财富效应”,与投资于流通股市场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收益更为丰厚。把握非流通股市场,就是把握中国资本市场“结构性利益”的最后机会。

  但是,必须提出的是,随着新的法人股“掘金富矿”的开采,中国法人股市场既有生财主道,也开始聚集很难化解的制度性风险——法人股市场比以前的“结构性利益”需要更大的投资,而且政策并不十分明朗——“结构性收益”的分配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
5
 楼主| 发表于 2003-5-13 10:35:00 | 只看该作者
一槌拍出大金矿,股权拍卖会上的潜力股  

  
  这个故事的起因很不起眼,只是因为12月10日上海证券报登了一则来自天津东方拍卖公司的拍卖公告--拍卖特精股份(600468)2200万股,但特精股份偏偏一开盘就迅速涨停,虽然股价很快就滑落回原位,但却将市场的注意力牵到了这则拍卖公告上来,留意到了一个与主板截然不同的大舞台--股权拍卖大会。

  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近期股权拍卖会上的精彩故事可真不少:

  1. 特精股份--不可不看的机构重仓


  一般的股权拍卖公告都很小,但特精股份却大张旗鼓地来了一则大公告,除了例行的内容外,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还列清了前十大股东的名单,虽然不是最新的9月底数据、而是6月底的数据,但足以让投资者见到了"机构重仓流通股"这个事实--9月底,渤海证券持484万股、汉唐证券持129万股,共占3000万股流通盘的20%。当然,特精股份此次拍卖的数量虽大(2200万股),但并不改变原有的第一大股东的绝对控股地位(拍卖后仍持有50.55%)。从29元一路跌到如今的14元,这家小盘次新股也的确够"绿"的。


  2. ST吉发--兜了一圈还是华润


  在拍卖大会上拍出一个大股东的上市公司,少而又少,一般控股权转让都是在新旧股东确立初步意向后,双方采取协议转让的方式解决,而拍卖是得被收手续费的,这种解决方式较少采用,但年初的ST中华(买方为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年底的ST吉发的大股东偏偏采取拍卖法子。12月6日吉林省开发建设投资公司持有的8697.843万国有法人股进行整体公开拍卖,华润(集团)以2亿元竞买成功,成为第一大股东。但可惜,这个结果早在意料之内,因为早在去年9月28日ST吉发便已公告过华润有意入主的意向,到此次拍卖大会,时间拖了一年多。二级市场上来说,ST吉发10月10日-12月5日的拍卖大会前,走势真是妙,逆势上涨35%、换手84%。消息亮相后,一根巨阴让人担心见光死。


  3. 金马集团--较每股净资产值溢价6倍


  不涉及控股权之争的法人股拍卖,居然能卖出如此高价,这的确让人想不到,但在金马集团(000602)8月28日的股权公开拍卖中却发生了--第一大股东山东鲁能发展集团和山东鲁能恒源经贸集团分别以每股9.9元竞得561万股和498万股。一般说来,法人股拍卖也好、转让也好,都是以每股净资产值作为主要参考对象,但2002年6月底、9月底金马集团的净资产值分别为1.41元、1.61元/股,9.9元/股的拍卖价较之溢价了6倍多。原来此次拍卖的起因是"拍卖所得款项用于偿还山东鲁能发展集团、山东鲁能燃料集团的欠款",此次山东鲁能一方掏出1亿元,反正届时也是偿债还回来给自己,相当于左手掏钱给右手。


  4. 明天系--在乌海忙忙碌碌


  近期明天系旗下的明天科技(600091)与西水股份(600291)都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股权在乌海市被拍卖:(1)先是西水股份7月24日起来了一系列拍卖公告,最终在9月16日的股权专场拍卖会上以每股3.44元的价格全部拍卖成交,买家为上海德莱科技有限公司,其以13.71%的持股比例成为第三大股东;(2)再是明天科技11月11日又公告:第一大股东所持本公司国有法人股5600万股被冻结,并依法进行拍卖,包头市北普实业有限公司在股权拍卖会上以每股5.18元的价格全部竞拍成功;(3)巧的是,两家公司都是被乌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冻结、并于乌海市公物拍卖行拍卖交易厅被拍卖(西水注册地在乌海、但明天科技的注册地是包头,但债权人在乌海);并且动作都很神速,西水股份7月24日公告冻结、9月16日便拍卖成功,明天科技更快,10月16日公告冻结、10月29日便拍卖成功;无论是上海德莱科技、还是包头北普实业,似乎这两位买家也不是"外人"。这两则发生在乌海的拍卖公告,让我们莫名其妙--明天系究竟在忙什么?


  年底了,主板行情冷冷清清,相反,象股权拍卖大会这样的边缘市场,反而热热闹闹,精彩故事不断。其中奥妙,投资者可自行体会,寒天饮冰水、冷暖自知。
6
 楼主| 发表于 2003-5-13 10:36:00 | 只看该作者
纷纷去港狂抢港股:H股真是最后的金矿吗?  

  
  从去年2月国内B股对内资开放后,B股走势强劲,不少股票的涨幅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超过了两倍以上。而与B股相似的H股被一些在内地市场踏空的投资者所看好。
  
  如此一来去年“5·1”长假期间,不少投资者利用到香港旅游的机会,到香港联合交易所开户,大量境内资金通过种种渠道源源不断进入香港股市。
  
  在香港的证券公司里开户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一张旅游护照,一张与护照姓名相符的电话、水电煤气之类可以证明常住地的单据就没有问题。
  
  现在我国已放开办理旅游护照的条件,因此只要去香港旅游或者出差一趟什么都可以完成整个开户过程。部分香港券商悄悄的看上了这块肥肉,甚至投资者不需要前往香港就可以完成“开户”的工作。
  
  目前我国的外汇监管还比较严格,可这难不倒那些想到香港炒H股的投资者。于是,投资者便各显其能,通过各种方式将资金从国内转移到香港。知情人士透露,一般情况是从香港的亲戚朋友那里代为转存,但更多的投资者则是通过一些不合法的方式将资金转移到香港。
  
  据一位以此为生的投资者介绍,广东、福建一带活跃着一批专门为炒家们搭桥的地下钱庄,数千万资金都可以一次转移到香港,而且任何币种都可以换到。曾经与地下钱庄合作过的投资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这些钱庄的信誉甚至比银行还好,他可以先把你要换的港币打到你的户头,然后你再给他人民币。而这些钱庄一般都设有多个离岸帐户(香港居民银行合法帐户),离岸帐户汇钱出境不受内陆外汇管制政策限制。
  
  在开户完成以后,内地投资者大多是通过网上交易来进行买卖,由于对香港的信息披露制度还不太熟悉,阅读香港报纸较困难,内地投资者在购买股票的时候,还是主要选择一些有直接渠道可以了解到公司运作的中资概念股。与以往投资A股靠打听消息、“跟庄”不同,港股投资者风险意识更高。
  
  今年4月初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徐宏源称,QDII机制可能会在年内稍晚些时候启动。于是许多境内投资者又联想到了去年国内B股开放的“红火”,于是在4、5月又有大量的国内资金通过各种方式将资金调配到香港市场。有业内人士曾经宣称,H股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后一座金矿。
7
发表于 2003-5-13 14:59:00 | 只看该作者
法人股,港股可能会有金矿呀,重要是大家多注意关注,世纪肯定会有的,谢谢老兄
8
发表于 2003-5-13 15:22:00 | 只看该作者
我不同意香港股市是金矿的说法,和内地比,它的确便宜;但是不要忘记,香港股市是对
世界开放的市场,它的开放性就决定了它的股价是合理的!和内地比价格便宜,只能说明
我们的股票市场价格过高!
9
 楼主| 发表于 2003-5-13 16:37:00 | 只看该作者
流云兄,我想香港股票市场的机会主要还是在H股,主要依据与B股的思路一样,就是同A股市场并轨会带来股价的上升。
10
发表于 2003-5-13 17:47:00 | 只看该作者
也不一定,b股市场现在已经基本死去,我个人认为管理层短期不会做与a股合并的决定!
没有融资能力的市场,是管理层不希望看到的!我们现在的a股市场在我看来,股价
过高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没有可以引领大盘持续健康成长的公司,所以银行股上市
是管理层战略选择,只要银行股的权重比较大了,小公司的下跌就对市场影响力就
弱,国有股减持的影响就小;如果把大型国有公司的股票以香港盈富基金的方式减持
或交给养老基金那么对市场的震动就小的多了!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