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过渡期”结束在即,中国对世界的开放承诺究竟履行得如何?在开放的压力之下,国内各行业内部的改革进展是否理想?
编者前言:
开放和改革是中国入世的两大主题。
从2001年底正式加入WTO(世贸组织)算起,中国入世将进入第四年。当年中国的承诺遵循着逐步开放原则,多数行业的放开在三年或五年内兑现。今年12月11日,正是 “三年过渡期”的一个节点。
根据入世条款,中国决定在三年内全面或部分开放的行业,包括银行、保险、电信、分销零售、证券、铁路公路运输、旅游、建筑、音像业和教育业。这些既定开放的行业是否忠实履行了相关的承诺,实际开放的程度如何,冲击到底有多大?入世对于这些行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与变化?行业改革的进展如何?
《财经》对行业的开放度及现状进行了分类调查,对其中最富于争议的热点行业给予特殊关注。现状显示,中国基本上履行了入世承诺,相关法律条文的修改完善工作均按时间表配套进行。然而,除了零售、音像等少数领域,大多数行业的开放在时间表上都是“从前不从后”,站住了三年最后期限,鲜有提前开门者。
由于开放进度不一,改革进展有异,既定开放的行业三年来走出了不同的轨迹。
证券行业对外承诺的开放程度有限,入世后压力不大,行业改革基本没有启动,业内争论的焦点在于“未来是否开放”。
石油、保险和银行在三年过渡期之后,将承受较大压力。目前,三个行业的改革均在进行中。保险已对内资放开,石油业形成三寡头局面,银行业重组改制终于起步。但总体而言,行业变革较慢,“过而不渡”明显,改革有待在未来两年中提速。
汽车和农业是关税降低后受冲击最大的两个行业,但由于关税逐年减让,未来影响不大。特别是汽车行业,对内对外的实际开放程度很高,资本进入在过去三年中相当活跃。
零售、传媒和音像均属主动提前开放的行业。零售业从入世之前已开始对内资与外资开放,实际开放进程快于入世时间表,目前已形成国有、民营和外资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传媒音像虽在谈判中承诺开放程度有限,现已走在当年承诺的前面,国内外资本相继进入,局面火热。
铁路与公路运输的状况相当复杂:铁路行业在入世中承诺了大幅开放,现实的引资需求也相当强烈,然而由于行业仍属政企合一,整体改革启动迟缓,国内外资本均倚门而望,未有大步前行者。直到目前,中国仍未有一条外资参股的合资铁路。而公路采用项目融资方式,开放较早,融资前景看好,却因公路运输服务业市场远未规范,外资进入亦小心翼翼。
旅游与建筑的开放,显示了某种表里不一的特征,门看似已开,而关键业务和环节障碍凸显,加之行业主体太散,竞争激烈无序,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外资进入亦是步履维艰。
时至三年,中国入世走了多远?人们观念的变化已经清晰可见。但《财经》调查显示,行业的真实开放度恰与改革进展成正比,很有些行业已经悄然进入发展快车道,而“重点行业”享“保护期”之荫庇,所以冲击有限,改革也相对缓慢。
如果入世的目的就是以开放促改革,如果中国真的愿意全面融入世界,未来两年,我们需要更大的压力,也期待更多的改革与开放的自觉。
本调查由本刊记者张帆、康伟平、张小彩、何禹欣、石东、李箐、唐铮,本刊实习记者李纬娜、叶逗逗联合完成
保险业:开放首当其冲
一位熟知WTO谈判的保险业内人士回忆道,在中国入世谈判过程中,保险业“出人意料”地成为美国特别是欧盟与中国讨价还价的重要筹码。
尽管属于中国金融服务业开放力度最大的行业,入世后,寿险业还是受到了“特别关照”——包括只允许外国寿险公司以设立合资公司的形式进入中国,且外资股比不能超过五成。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任郝演苏">任郝演苏ersonName>教授认为,这一规定意在提高门槛,但实际效果可能并非如此。
入世初期,外资主要选择与国内保险公司合作,但由于中外双方50%的同比例股权,加之都对业务有发言权,因此摩擦不断,业务也乏善可陈。于是,外资很快将目光投向中国其他领域的强势企业。如2002年9月成立的中法人寿,即由法国国家人寿牵手中国国家邮政总局。
类似的合资寿险公司还有中石油与意大利忠利保险公司成立的中意人寿等等。 郝演苏指出,外资保险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目前只有不到5%,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威胁,但团险业务竞争加剧确应引起重视。根据WTO的承诺,入世三年后,中国将允许外国寿险公司向中国公民和外国公民提供健康险、团体险和养老金/年金险服务。
保险业全面放开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取消地域限制。入世后,中国允许外资保险公司(包括寿险和非寿险)在上海、广州、大连、深圳、佛山五个城市开展业务;两年后,外资保险可以踏进的城市扩展到包括北京、成都、重庆等15个城市。而今年12月11日后,地域限制将取消,外资保险的足迹将可遍布中国的每一个角落。2004年初开始,几乎每个月外资保险都有新开的分支机构成立。
在时刻准备着“与狼共舞”的三年,中国保险业也在加快制度和市场主体建设的步伐。首先是监管上加快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最引人注目的是建立了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监管原则;其次,加快几大保险公司巨头改制上市,增强公司的偿付能力;第三,积极培育国内市场主体,今年上半年保监会新批设了18家各类中资保险公司。
银行业:风险二零零六
据中国银监会官员介绍,中国加入WTO以来,已按时兑现了银行业各项开放措施。入世时就已全面放开外汇业务:2003年12月,将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的客户对象扩大到中资企业;目前有13个城市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批准了大众、通用、福特和丰田等四家汽车金融公司在国内从事汽车金融业务。
今年12月,中国还将开放北京、昆明和厦门三个城市的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达到16个;2005年底将开放西安、沈阳、宁波、汕头四个城市;2006年底将取消所有地域限制,同时开放中国居民个人人民币业务。
届时,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范围和领域将与中资银行完全一样。银监会主席刘明康2004年指出: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在开放改革中必将达到互惠双赢。
在原定的承诺外,还有几项额外的开放措施:第一,将单个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比例从15%提高到20%,目前已有六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获准境外投资者参股;第二,减少外资银行分行营运资金的档次和数量要求;第三,允许外资银行从事衍生品业务;第四,允许外资银行从事保险公司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的托管业务。
这些超出最初承诺的内容,是在开放过程中根据业务需要开放的,受到了外资银行的欢迎。
一些年轻的金融专家仍然把2006年看成是中国金融业的一个“坎”——届时,中国将全面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如果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一些问题不解决,是否会出现大规模的“存款搬家”并引发系统性危机,令人担心。
也许正是在此背景下,2003年底,以450亿美元注资为标志,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启动了全面改革。
汽车业:镶着金边的乌云
在一个合资品牌主宰90%市场份额、空前放开的行业,比较三年以前和两年以后,什么是入世最大的得失?
中汽协在回顾2002年行业形势时曾写道:“加入WTO的第一年……产销形势大大出乎行业内外的预料,产销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以创十年来最高纪录的幅度增加”。但有两个尖锐问题——自主开发能力依然缺失,外资开始向服务贸易领域渗透。
入世后第一年,中国的汽车市场开始“井喷”行情,全年销售汽车325万辆,同比增长37%;第二年,销售汽车439万辆,同比增长34%;同期,轿车销量增长分别达到56%与75%!2003年,中国成为全球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几乎所有跨国巨头均以合资方式进入中国。
“井喷”行情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来自入世对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承诺。对汽车业来说,后者主要指进口配额和配额许可证。
在种种预期下,国产车率先发动价格和新产品战略,希望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降到底线前最大程度占领市场。据统计,2002、2003两年间,轿车产品价格整体下降了20%-30%,仅去年一年,新款轿车推出便超过30种。私人购车逐渐成为汽车消费的主流。
但是,市场化的主动应对背后,最大的受益者仍然是合资企业。入世之日,对合资汽车“投产即需达到40%国产化率”的门槛随即取消,过去两年,成为外资最急于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的时期。大量整车以CKD/SKD方式在国内火速组装下线,享受零部件的进口税率——过去外资需要转让技术以换取市场的动力已不存在。由此,发展本土自主汽车品牌的环境愈加险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