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推荐]华为低调而神秘,你想知道它是怎样成长的吗?进来看

[复制链接] 21
回复
573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5-5-11 17:0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推荐]华为低调而神秘,你想知道它是怎样成长的吗?进来看

  通信制造业的草原上有三种动物:   狮子——跨国公司;   豹子——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合资企业;   土狼——地道的中国本土企业。

  如果说华为是一群土狼,任正非正是这群土狼的唯一首领。他亲手缔造了业内最大的神话——用三流的产品卖出了一流的市场。华为名列2004年中国电子百强第7名,利润率却连年蝉联榜首。尽管不是上市公司,但在行业外,华为的名气丝毫不减。

  掠夺性招人   2000年,重庆邮电大学电信专业一个40余人的毕业班,39人被华为招走。东南大学无线电专业当年30余人毕业,有25人进了华为。这种整班成建制掠夺性招人的盛况,自1996年华为进入大发展阶段后年年上演。   华为如此热衷招毕业生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真诚地相信华为的产品是最好的。在华为的销售人员当中,刚出校门的学生往往比有销售经验和丰富人生经历的人做得更成功。一线销售人员通常以3年为限,也许还没等到3年,变得能客观认识华为产品优劣的销售人员就已离开这个岗位。期限满了,就是想接着干也不行。

  关怀式营销   华为的不计成本表现在,为做一个项目,会花费七八个月时间和远远入不敷出的金钱,先后三次把地市局的几十人请到深圳总部去。在没有项目的时候,类似不计回报的做事方式也不曾改变。1999年,华为进入山东省菏泽地区,举目四望,已是朗讯和西门子的天下,自己连电信局的门都进不去。头两个月,华为打着解决老产品(如华为电源)问题的旗号,设法和客户接上头,绝口不提销售,有机会就讲华为的企业文化和过往的华为人与事。到第三个月,局方高层终于点头答应到深圳参观华为,此时华为仍绝口不提销售。第四个月开始,华为分批将局方从中层到基层所有相关人员50多人请到深圳参观。大半年后,菏泽新一轮整网招标,华为胜出。

  从名片上,你很难判断一个华为人的具体角色。实际上,庞大的华为机器只有两条清晰的主线:客户线和产品线。当其他公司还将客户关系停留在"降价、喝酒、回扣"的层次上,华为已在各地进行"咨询+营销",帮助运营商分析网络现状,以真正的实力抢夺大客户。

  华为绝招   华为最绝也最富争议的一招是:前几年,华为与各地用户组建了很多合资公司,如1998年和铁通成立北方华为,和当地电信管理局、政府成立的沈阳华为、成都华为、安徽华为、上海华为等。这些合资公司自诞生起就是个空壳,华为从来没有把产品特别是有技术含量的产品放进去,这些企业的作用只是签单走账。   以四川华为为例,每年有四五亿元的销售额,去年更高达10亿元,合资公司有当地运营商和政府的股份,他们的年分红比例高达投资额的60%到70%。当地运营商和政府投资合资公司的钱,甚至可以先由华为出。很明显,这既促进了华为的销售,又疏通了长期客户关系。不过还有更高明处:令所有通信制造企业头痛、造成现金流不畅的回款问题解决了--让合资企业的人向作为股东的客户收款是个绝妙的主意。而且,这种利益捆绑还可能在企业危机时发生微妙的作用。

  华为坚决反对的两件事   销售提成和办事处本地化,是华为坚决反对的两件事。不用"销售提成"的刺激方式,是为避免销售人员重短期收益而忽视长期客户关系维系。华为规定,本地人不得任办事处正职,办事处只允许5%到10%是本地人,一般销售人员定期在各办事处间轮岗。 亦正亦邪,华为就这样与对手拉开了距离。

  华为这样打击竞争对手   华为的一个市场人员说:华为得势绝不是"拉拢客户,打价格战"那么简单。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每一次看似偶然的成功,实际上都是周密策划的结果。华为狠,狠是学来的。

  1997年,华为在煤炭系统拥有9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当年,一家经济效益很差的矿务局引入了华为等3家企业,对矿务局全网改造进行投标,付款方式是以煤易货。华为经过调查认为:客户对付款没有诚意,只是希望找几个厂家压价;华为在该项目中客户关系方面无优势;竞争对手急于在煤炭行业树立样板点,因此对该项目势在必得,价格战在所难免。

  华为决定放弃,但并没有退出,而是继续参与报价。第二回合后,对手的报价已降到了300元/线以下。尽管华为的目录价高达1300元/线,其客户经理却报出了270元/线的价格,并针对竞争对手的技术弱点,设置了"陷阱"。不出所料,竞争对手纷纷报出230元/线的价格,算上以煤易货的费用,最终不到200元/线,还不得已附加了很多额外服务承诺。用户最终选择其中的一家进行全网改造。3个月后,设备如期到货,但用户的预付款仍无着落,厂商坚持不肯开箱装机,双方矛盾激化。这是华为在市场潜力小,商务、技术和市场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降低竞争对手利润、打击竞争对手的经典案例。

  打价格战往往不是为销售   华为各部门都有专门做市场分析的人。这些极端务虚的"闲人",其实是企业的头脑。看过华为市场分析报告的人,第一反应就是:丢掉"华为的成功是出于侥幸"这一判断。业内人往往认为,华为最恶劣的看家本事就是经常性地挑起价格战。但是,华为内部却将价格战视为最原始的战争,打价格战往往是出于销售之外的目的。

  在什么情况下打价格战?华为的原则是:产品、客户关系、品牌无明显差异,市场能力弱;降低竞争对手利润,扼杀野草(新进入者)长出;集中资源,把有限财力投向有价值市场,即"有所为有所不为";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或变革,不惜以自我淘汰方式强迫产业进步,等等。单纯打击对手不是最好的选择,通过竞争建立持久的优势,极力避免竞争的破坏性作用才是上策。

  1999年华为进入四川时,上海贝尔在四川的市场份额是90%。刚开始,华为仍然绝口不提销售,主动将自己的接入网免费给客户使用,借此在四川各本地网都布上了点。而对手忽略了华为的这个小动作。随后,华为又将接入网的新增点抢了过来,逐渐把点连成了面。网上运行的华为设备数量有了突破性进展后,华为又伺机将接入网的优势顺理成章地延伸到了交换机,最后将华为的交换机变成和上海贝尔交换机并存的第二种制式,跻身主流机型。现在,华为已占四川新增市场70%的份额。

  最刻意回避公众的是任正非   在任正非眼中,华为是"三高"企业:高效率、高压力、高工资。他坚信,高工资是第一推动力,重赏之下才有勇夫。这也是华为承诺提供外企待遇的根源。除了高工资以外,还有奖金和股票分红。内部职工股的投资回报率每年都在70%以上,去年更高达80%。"绝不让焦裕禄累出肝病,绝不让雷锋穿破袜子!"任正非说。

  外人到华为,常常能感觉到员工自发形成的强烈戒备气氛。一个基层工作人员会跳起来用身体挡住记者的镜头,言辞激烈地质问:你是哪儿的?谁允许你拍照?

  这是个充满危机感和防范心理的企业,从创业期开始就面临着严酷的国际级竞争,他们小心维护自己仅有的那点机密,生怕任何一点点优势的丧失就会导致企业垮掉。企业的地位相对稳固了,这种危机感和防范心理却没有丝毫懈怠。

  最刻意回避公众的是任正非。外界只能从不断流传出来的一篇篇文章中揣摩这个神秘领袖的心理。从《活下去是企业的硬道理》、《华为的红旗能打多久》、《华为的冬天》、《北国之春》,到最近的《迎接挑战、苦练内功,迎接春节的到来》,可以体会到他无时无刻都危机感沉重又无时无刻都坚忍能熬的双重心态。他不失时机地反复提醒手下:暂时的冬天并没有使国际企业真正进入冬眠,经历了太多寒冬酷暑的他们应对起来并不太困难,而同样的寒冷对华为来说也许就意味着毁灭。

  一流产品的华为定义   "华为的产品也许不是最好的,但那又怎么样呢?什么是核心竞争力?选择我而没有选择你就是核心竞争力!"

  也就是任正非及具备任氏强悍性格的华为,才敢把一句老实承认的话说得如此底气十足。

  任正非说:"技术人员不要对技术宗教般崇拜,要做工程商人。你的技术是用来卖钱的,卖出去的技术才有价值。"这给华为的技术研发定下了调子。而2000年底华为能在一夜之间把自己从窄带设备供应商包装成宽带设备供应商,也取决于任正非的技术"拿来主义"。

  华为硬性规定,每年必须有5%的研发人员转做市场,同时有一定比例的市场人员转做研发。即使以前没有这样严格的制度,研发人员也会自发地到市场部门串门,感觉市场需求的变化。追逐功利和实用的企业文化,已渗透到公司的每个角落。一条法则自发形成了:一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这使得华为成功并受益至今。事实上,华为大多数获得市场成功的产品,都不是凭借什么技术上的先进性。

  但这并不代表华为不重视技术研发。每年研发投入高达年营业额1/5的华为,比竞争对手更注重新业务和产品的新功能。"现在,价格已不是最有利的竞争手段,因为跨国公司的报价也很低。往往就是一两个功能的差别决定了客户选择谁。现在比的是谁多一口气,多一口气我们就赢了!"华为的一个市场人员说。

  1997年,天津电信的人提出"学生在校园里打电话很困难"。华为中研部副总裁方惟一回忆说,任正非当时紧急指示:"这是个金点子,立刻响应。"华为2个月后就做出了201校园卡,推出后市场反应热烈,很快推往全国。等其他公司反应过来时,华为已做了近一年。实际上这项新业务只需要在交换机原本就有的200卡号功能上进行"一点点"技术创新,但就是这个能为运营商带来新利润的小创新,使得华为在交换机市场变劣势为优势,最终虎口夺食,占据了40%的市场份额。

  华为产品成功的另一个理由是,响应客户需求比竞争对手更快。华为市场策划与推广部部长郭海卫说,1999年,华为成为最先和中国移动一起做神州行预付费业务的企业。当时他们已经提前觉察到这个将要出现的市场,暗自做了技术储备。中国移动一提出需求,华为立刻全力响应。一期工程全国铺了25个省市的点,只有华为一家承建。据说,2年时间,华为没赚到一分钱。结果业务推出后,中国移动尝到了甜头,在二期招标时一次性给了华为8.2亿元,这是华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合同,利润率远高于其他产品。之后别的厂家跟进,如今该工程项目的价格只有当初的1/5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4 10:43:58编辑过]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5-5-11 17:09:29 | 只看该作者

晕~~~

预览跟实际不一致呀

板凳
发表于 2005-5-12 15:07:0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窥见标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角。
4
发表于 2005-5-13 16:36:43 | 只看该作者

好文![em02]

任何的成功企业,舵手最重要!

5
发表于 2005-5-13 16:39:16 | 只看该作者
好文。任何企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标杆的舵手!
6
发表于 2005-5-15 11:57:21 | 只看该作者

very good

7
发表于 2005-5-15 17:25:27 | 只看该作者

是不是从《华为真相》等几本书上得来的。

这三本书我都看过了,我个人认为:

1、一个好的时机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是成功的主因;

2、解决了利益分配问题是成功的内在必然。

8
发表于 2005-5-15 21:44:5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已阅!

9
发表于 2005-5-16 15:32:24 | 只看该作者
华为的企业文化确实独特,值得研究与借鉴!![em01][em02]
10
发表于 2005-5-18 13:54:21 | 只看该作者

我喜欢华为,华夏有为!!!

[em03][em03]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