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学是“最新一代的成功学”
知名度的建立与行销在这个现今人际交流频繁的社会中愈显重要,在当今社会,“成名”已经是“成功”的最快捷方式。成名可带来多方面的成功,包括金钱、特权、荣誉、地位、影响力、人际资源等,所以尽管取得名声要冒极大风险,还是有众多人马意图挤进名人舞台。一旦挤上公众舞台,如何让自己在众多竞争者中突显出来,吸引住公众目光,令人印象深刻,靠的就是魅力。魅力是公众某种期望的表现,看似自然散发,其实亦是训练而得,越迷人的魅力就越可能是高度训练出来的。
“成名学”在欧美先进国家风行一时,被誉为“最新一代的成功学”。创始人博斯丁创立的《名声训练法》,更造就出克林顿、里根等众多优秀的“名人商品”,因此可知名声是可以制造而得。“成名学”的核心论点是:在传播媒体大跃进的时代即信息化时代,名人是商品,名声可以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且可藉“名声工厂”的一套标准化形象模式制造出来,并经由媒体的褒贬炒作,在旦夕间起落。而所谓的名声产业或名声制造业,尤其是借重现代传播媒体的技术,炒作而得,源自好莱坞,以知名者及不知名者为服务的顾客(或称求名者与已成名者),设计和树立其形象,管理其收支,最重要的是,进一步提高这些顾客的知名度,最后再与顾客同享名声所带来的巨利。它以名人经纪代理人为核心,以广告、宣传、训练、设计业等为分支,构筑成一张无处不在、绵密的产业网络,正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与人类的文化生活。如今这项产业已伸入社会的各个领域,正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思维与生活方式。歌手要上音乐课、演员要上演技课、网球选手要上技术课等,训练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因为求名者知道,几乎再也没什么机会,只靠低花俏、少冒险和小场面的手段,就可维持自己的形象。就如同印有儿童喜爱的电影明星的午餐盒、咖啡杯、太阳眼镜、T恤等,其销路远远胜过普通商品;知名电影的周边相关产品收入,可能相当于或超过票房收入,因为名人的名字、肖像、形象,永远能影响大众。
今天人们依然对皮格马利翁的策划和转变抱有浓厚的兴趣。美国电影《造神者》中,一位因受挫折而心灰意懒的男歌手,决定放弃他追求当明星的抱负,去指导别人成名。出人意料的是:他无论在辅导和代理方面都显示出极高的天才,先后把两名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培养成为青春偶像。他教他们怎样唱,唱什么,如何表现自己才能迎合公众的心理。而使他难过的是,这两位人造明星后来都开始背叛他。这种事在名人生产和推销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是屡见不鲜的。
1994年在美国上映的另一部名为《柏顿的性格》的影片中,一名乡村歌手和一个夜总会的老板打赌,说她能造就一名超级的乡村歌星。这位老板正为夜总会缺少一名颇具特色的男歌星点缀而烦恼。她拿了一笔风险金作抵押,便同意一试。他们首先选中的是一名强壮的男出租汽车司机,尽管司机视这件事为儿戏,半推半就地接受了这种训练,然而最终她还是成功地把他造就成一名西部乡村歌星。
总之,这些虚构的电影和小说都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当某人成为名人并不是因为他具备了某种天生的才能,而是按照某一种精心设计而不断造就的过程。今天,这一过程通常是由一些卓有声望的人们(如代理商、经纪公司和其它知名的公关公司,以及其它有成名愿望的个人)组成的机构来操持的。这些机构或个人能审视、鉴别求名者的特质,选择达到目的的可行方式,把他们的代表或他们自己,制造成公众欣赏的产品。
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都默默无闻。只有在一个小的关系网内,人们才彼此熟知——在我们的工作单位,在邻里之间,在社团内,这个彼此熟悉的网络可能有50人,也可能有100或500人。当然,他们与那些凭借高知名度获得去私人岛屿自由度假资格的人、能走后门悄悄进入戏院的人、坐着装有淡蓝色挡风玻璃的小轿车兜风的人,实在是相差太远。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中难得拥有这样的满足。
然而社会却出现这样的变化: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加入高知名度行列的人迅速增多,因为那些懂得皮格马利翁原理的人,正利用它来增加自己的机遇和报酬。由于现代通讯技术的高度发展,社交界传播形象的能力已增长了上千倍,人们的形象因此而产生了可视性。
电视、录像机、电影、电缆、杂志、广告专栏、卫星盘状接收机,所有这一切,使得个人形象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成为可能。在宇宙传播的现代观念鼓舞下,依靠运输和尖端通讯技术以及销售工具,我们发展了创造“众所周知”效果的能力,这里所用的“众所周知”意味着闻名世界。
当成名学理论创始人博斯丁首先提出这样的理论,即人类可以凭借现代声光传播技术生产“人造名人”时,大家却对怎样去实现的知识远不如今天这样深奥复杂。大家不怎么知道普通人怎样才能透过名声发动机来加工处理,或者怎样从使人成名的努力中,取得最大的商业利益。但如今,博斯丁首所提出的这些成名方法,早已为人们所实行了。
拜现代传播媒体之赐,举世闻名几乎可在一夜之间达成。社会每天都需要消费大量的名人,媒体就不得不每天挖空心思,寻求大量的名人故事、消息来填充版面与时段,于是造成了众多“一日名人”、“瞬间名人”,但成名越快,名声越短暂,尤其当你不再作后续的知名度行销,或少有实质的牛肉端上餐桌上时,很快就会遭淘汰。成名者很容易因为丑闻(不管真实或谣传)、跟不上潮流、票房或业绩下滑、与赞助合伙单位不合,在一夕之间名声大跌,这种教媒体在瞬间捧之、毁之的名人例子俯拾皆是。走马灯似的、朝成暮毁的更迭模式,正是现代名人的宿命。如果将产品换成个人,这些用来打造 Coca-cola、Nike、Nokia 等成功品牌的策略和技巧,同样可以用来将个人打造成一个品牌,让个人在竞争激烈的职场和人生,得到长久的成功和快乐。依照市场需求来发展产品,是成功产品的基本原则。将此原则运用在唱片市场的新人名声行销上,新人必须了解到唱片市场和消费者需要的技能和特质,然后将新人塑造成具有这些特质的产品。让自己的新人与其它竞争者的新人产生间隔在,个人行销中,必须要建立独特的名声,展现出市场需要的品牌特质。
在赢家通吃的社会里,公众永远只记住每一领域中的第一名或名人,而这位第一名或名人永远占尽各种便宜、取尽最大利益。所谓“80/20原理即名人效应”,就是指第一名的赢家或名人足以控制住80%的资源,其余的20%才留给其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