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害羞!”这句话在现代社会中经常可以听到。因为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中,积极勇猛外向的人似乎比较占优,把孩子培养得自信果敢也成为了许多父母的头等大事。这种态度可以理解,因为胆怯确实让人退缩。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南分校羞怯研究所所长伯纳多·卡尔杜奇(Bernardo Carducci)说:“羞涩的人约会比别人晚,跟人上床也晚,结婚晚,有娃晚,得到晋升也晚。”有些极端情况下,害羞甚至是种病态,会导致焦虑发作和社交恐惧症。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我们人类并非是唯一体验羞怯的生物。事实上,在动物界,这是一种非常显著的性格特征,很多物种都有──从海葵、蜘蛛到鸟和绵羊。同样越来越清楚的一点是,自然界中幸运也并不总是光顾胆大者。有些时候,胆怯谨慎的个体在情场中更幸运,寿命也更长。显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并没有什么“最佳”个性,胆怯和勇猛在不同情境中各有各的优势,演化对两者也各有青睐。
从这些发现中,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所领悟,并重新评估一个人害羞意味着什么?胆怯对我们也有生存价值吗?有些研究人员认为确实如此,并逐渐认识到,那些害羞、敏感甚至还有些焦虑的人,相比进取心十足的人来说,具有某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优势。或许是时候甩掉我们对羞怯的负面态度,而应该去接受“羞涩和外向一样可贵”的设定了。卡尔杜奇的想法显然如此。“你想啊,要是人人都很勇猛会成什么样子,”他说,“要是身边的每个人都跟Lady Gaga似的,你会过着什么样的日子?”
羞怯也有优势
在头一批为羞怯平反的研究中,有一项来自于20世纪90年代对蝾螈的研究。当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安德鲁·西赫(Andrew Sih)对最优性有兴趣(最优性的意思是,动物为了寻求食物、配偶和资源会尽其可能的提高效率),于是他领导研究了蓝鳃太阳鱼及其捕食对象蝾螈幼体的行为。他在实验中注意到了蝾螈个体间的差异。有些比较胆大比较活跃,比起怯生生的同伴来说,它们吃得多也长得快,不过也有不利之处。用西赫的话说就是,当周围有蓝鳃太阳鱼时,胆大的蝾螈只是“冒冒失失地待在那儿,实际上并没有像最优化理论预言的那样,做些提防捕食者的聪明行为”。结果就是,那些胆大的蝾螈更有可能被一口吞掉。
在此之前,动物是否有个性,或者说不同个体的行为模式是否始终存在差别,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西赫的研究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并激发了一大批研究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发展到今天,所谓的“羞怯-勇气连续区间”,已经在100多个物种中被发现了。这其中的每一个物种,不同个体都具有从非常“被动”到非常“主动”的不同个性:被动型害羞、胆小、不愿冒险、探索新环境较慢,主动型则胆大、好斗、爱探索、乐于冒险。
不只是人类,许多动物,比如蝾螈,不同的个体也具有羞怯或大胆等不同的个性。
为什么自然界中会有这两种性格存在呢?西赫的研究说到了关键。胆大的蝾螈幼虫或许被吃掉的风险较大,但它们长得快,这在它们平常栖息的小溪里是个明显的优势,因为那些谨小慎微的个体可能还没成熟,小溪就干涸了。换言之,每种个性都有优势和劣势,全看处于什么样的环境。自然环境复杂多变,自然选择会先青睐这个,再青睐那个,或者同时青睐两者。
有一种欧洲小鸟用来说明上述观点更有信服力,那就是大山雀。领导这项研究的是爱尔兰科克大学的约翰·奎因(John Quinn),他们把捕来的野鸟单独放入新环境,看它们是被动还是主动。有些就老老实实,整个儿8分钟的实验时间里一直待在实验用的假树上;有些则立即开始探索实验间的每一个角落。之后,这些小鸟被放回野外,继续生存与繁殖大业。奎因说:“如果一年后你再次捕获那些小鸟,它们的表现基本上还是跟上次一样。”换句话讲,喜欢探索是始终如一的性格特点。更有趣的是,由德国马普学会鸟类学研究所尼尔斯·丁格曼斯(Niels Dingemanse)领头的团队持续监测大山雀后发现,环境在有些年里对胆大个体有利,胆大的活下来的更多,生下的小鸟也更多,而在另外一些年里,却是胆小的表现更佳。
大山雀的探索习性往往与父母相似,在其他物种中,冒险行为同样存在遗传因素。尽管如此,自然环境似乎还是对动物性格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奎因的团队还分析了大山雀的探索活动与其他重要的生存行为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发现:越喜欢探索的大山雀越愿意到处飞,喜欢冒险,而且好斗;相反,探索性不强的个体在想办法寻找食物方面做得更好。
这种性格特征甚至还能预言雄性大山雀的性伴侣个数。法国生物研究中心的萨曼塔·帕特里克(Samantha Patrick)发现,喜爱探索的雄鸟对伴侣不忠的可能性更大。不过,它们被戴绿帽的可能性,也要比羞涩温存的雄鸟来得大。
记忆更强
羞怯的优势并不总像勇敢的那样明显,好在一些细心的观察结果正在逐渐揭露一些优势。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的格兰特·布朗(Grant Brown)及其同事感兴趣的是,不同性格的动物在面对捕食者的威胁时反应有何不同。实验对象是虹鳟幼鱼,他们先评估了各条鱼在羞怯-勇气连续区间的位置,所用方法是看它们游出测试暗箱要花多长时间。接着,他们用少量虹鳟碎肉和虹鳟天敌驼背太阳鱼的碎肉当作化学信号,训练实验鱼对碎肉的气味产生恐惧。胆小和胆大的虹鳟鱼个体都可以很快学会把这种气味和警告联系起来,在训练24小时后就对此有所反应。但是,8天之后,只有胆小的鱼仍然对碎肉混合物有强烈反应。这些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胆小的虹鳟有更棒的长期记忆,至少对危险信号的长期记忆更好,因此与胆大的虹鳟相比,胆小的虹鳟更能有效地估测来自捕食者的危险。
胆小的另一项优势是在西蓝鸲(Western Bluebird)身上发现的。过去40年来,这种鸟在北美的数量不断增多。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勒妮·杜科蒙(Renee Duckworth)发现,攻击性强的雄鸟是一流的殖民者——勇猛的个性帮助它们获取大片领地,往往能战胜原住民山蓝鸲(Mountain Bluebird)。但是,当栖息地快要满员时,较羞涩的雄鸟开始占据优势,这是因为,羞怯雄鸟当爸爸时更细心。对于成熟的栖息地来说,资源丰裕,于是羞怯雄鸟成功养育的后代,就会比进取型雄鸟更多。非常有趣的是,杜科蒙还发现,西蓝鸲妈妈会根据环境条件为孩子打造最合适的性格。通常先出生的小鸟会比同窝的弟弟妹妹们更积极进取一些,因此通过操纵下蛋的顺序,鸟妈妈可以在资源丰富的时候产下不那么勇猛的儿子,在资源稀缺以争地为要务的环境中产下好斗的儿子。
羞怯的性格显然可以为野生动物带来益处,否则也不会普遍存在,可是对于人类来说,未必就也有那么大用处。首先,动物的胆小和人的害羞并不能直接类比。对于我们人来说,羞怯指的是在社交场合感觉不好意思、既担心又害怕,涉及到自我意识的因素和对社会评价的恐惧,和用在动物身上的“胆小”有不同的意思。话虽如此,两者还是有一致之处。研究人员用5个维度评价人的个性──尽责性、随和性、开放性、外倾性和神经质。将动物性格与这5项相比,英国爱丁堡大学的拉斯·彭克(Lars Penke)发现,羞怯-勇气连续区间与神经质/情绪稳定型和内倾性/外倾性的许多特质确有交集。
不过,要想评估自然选择是否青睐害羞的人,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很难真正评定人性格特征的演化适应度。”彭克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时代有避孕措施、会理性规划家庭规模的时代,这就很难像过去评定动物个性的演化适应度那样,来评价对人类生存和繁殖的直接影响。”相反,研究人员通常用间接判断指标来研究人,比如对异性的吸引力,性伴侣的数量,体质,遭遇意外的几率之类的生存指数,或是社会上获得成功的基本指标,例如社会经济状况。
西蓝鸲甚至会根据环境条件为孩子打造最合适的性格,在资源丰富的时候产下不那么勇猛的儿子,在资源稀缺以争地为要务的环境中产下好斗的儿子。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可以想象,被动的、不乐意冒险的人会比主动的、喜欢冒险的投机者多出许多潜在的演化优势。还真有一些研究支持了这种直觉。譬如,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丹尼尔·内特尔(Daniel Nettle)的研究表明,虽说内向的人拥有的性伴侣普遍较少,他们患病或意外入院的几率却也同样较低(参见《演化与人类行为》,第26卷,363页)。或许更让我们惊奇的是,一项新研究暗示,焦虑型的人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倾向较低。这项研究的负责人是以色列特拉夫维大学的亚伊尔·巴海姆(Yair Bar-Haim)。他发现,以色列国防军中带有某个基因突变体的士兵比一般人焦虑、警惕,而他们经历过残酷战场后患PTSD的可能性却比较低。
再来看看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伊莱恩·阿伦(Elaine Aron)所做的工作。她研究的是她所谓的“感觉处理敏感性”(SPS),相当于羞怯-勇气连续区间中被动的那一端。她的研究显示:SPS是一种遗传性特质,人群中大约有20%拥有这一特质;SPS与内向和神经质有关,但也增强人们对音乐、艺术和文学作品中描述的痛,以及药物、咖啡等所有东西的敏感性。阿伦通过脑成像研究发现,SPS评级较高的人在完成识别图片中细微差别的任务时,视觉注意力相关的脑区活动性更强。她认为,这个结果说明,他们对内部和外在刺激的认知加工比其他人更深,因而会对环境的微妙之处有更强的反应。
综合上述发现可见,和其他动物一样,被动型和主动性两类人代表了两种行之有效的策略。果真如此的话,每种类型取得的相对成功凭借的是天时地利。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杰伊·贝尔斯基(Jay Belsky)说:“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怎样,所以要是听到‘自信勇敢定是极好的’,还是谨慎一些的好。”他的研究实际上揭示出,有些孩子由于基因的缘故偏向于焦虑敏感,随着发育,他们比热情高昂的同龄孩子有更好的可塑性──后者将来的个性更容易受到环境因素,比如家庭教育的影响。他说:“环境变坏,他们会受到不良影响;情况变好,他们会茁壮成长。”
麻烦在于,在一个勇者为王的社会里,羞涩的人日子难过──甚至于到了把害羞看作心理问题的地步。“现在有个趋势,就是把害羞当病,还用药治疗害羞,”卡尔杜奇说,“一片药可以降低欲望,但是不会让害羞的人学会该怎么去做。”在羞怯研究中心,他与同事正在设计取代药片的实践指南,让那些人可以“成功地害羞”。
与此同时,有迹象表明潮流已经转向羞涩了。2012年,《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一书引起了好一阵轰动。作者苏珊·凯恩(Susan Cain)在《纽约时报》上说:“害羞和内向──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谨慎和敏感引起的害羞和内向──不但正常,还很有价值。这对我们物种的存活或许至关重要。”
那么,谁会最终继承这个地球?是害羞的人,还是勇猛的人?如果说,从动物个性研究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的话,那就是我们无法在两者中只取其一。说到个性,多样性确实是生活的调味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