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名企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系列】海尔集团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整合

[复制链接] 0
回复
116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3-3-7 14:04: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详情】
海尔概况:企业战略发展三阶段
海尔的前身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基础上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家特大型企业集团。海尔的发展很快,但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企业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战略转移的阶段性连接,旧的战略不断地、不失时机地被新的战略替代,这样可能使企业不断达到新的高度,赢得长期、持续的发展。海尔的成功也正在于这种战略更替和鞋移的成功,在于它能够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失时机地以新的战略替代旧战略,顺利实现不同阶段上的战略转移。海尔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名牌战略阶段(1984一1991年),在“要做就做最好的”的战略理念指引下,专注于冰箱专业化生产过程实施“名牌战略”,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第二阶段,即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2~1998年),通过企业文化的延伸及“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经营理念,成功地实施了多元化战略扩张。所采取的策略就是通过所谓“吃休克鱼”的办法来扩展。当时许多企业属于那种硬件比较好但软件不行、管理不行(即所谓“休克鱼”),海尔就积极地把这样的企业兼并过来,先后兼并了
18个,这18个企业当时账面上亏损了5.5亿元,后来都扭亏为盈了。海尔的做法是:为每个企业派三个人,一个是全面负责,另一个是抓质量,再一个是抓财务;不是靠再投资,只是把海尔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移植过去,使这些企业起死回生了。
第三阶段,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年以后),实施以创国际名稗为导向的国际化战略。其基本战略理念就是“从海尔的国际化到国际化的海尔”,所谓“海尔的国际化”,简单地说就是要求海尔产品的各项标准都能符合国际标准的要求,而且要成为中国很有竞争力的出口商,增强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且要打海尔的国际品牌;而“国际化的海尔”则是要在世界各地建设海尔,不再是一个从中国出来的海尔产品,而是在当地设计、当地生产、当地制造、当地销售的产品,这也就是“本土化的海尔”。这是个非常大的战略转折,而且对海尔来说也是
个很大的新考验。在国际化战略阶段,海尔的策略原则是“先难后易”,国内有好多企业以“出口创汇”为导向,而海尔则是以“出口创牌”为导向,取得了成功。
在“走国际化道路,创世界名牌”的思想指导下,海尔集团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取得了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其品牌价值不但稳居中国家电业榜首,在国际市场的美誉度也越来越高。
海尔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和战略转移受多种因素制约,但从根本上说来,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人力资源及其战略选择。要想成为名牌、国际化的名牌,每一个员工首先应成为人才、国际化的人才,“先造人才,再造名牌。”因此,海尔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中坚持观念更新和制度创新,努力创造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建立起一套充分发挥员工个人和团队人力资源潜能的机制,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同时给每个人提供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空间——“你能翻多大的跟头,先给你搭多大的舞台”。这是攸关企业总体战略发展成败的关键。
“OEC管理”:与名牌战略相契合的人力资源战略
1985年5月,“砸冰箱”事件的影响力是广泛的。当员工们含泪眼看着张瑞敏总裁亲自带头把有缺陷的76台电冰箱砸碎之后,内心受到的震撼是巨大的,人们对“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与记忆,对“品牌”与“饭碗”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切身的感受。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张瑞敏发动并主持了一个又一个会议,讨论的主题却非常集中“我这个岗位有质量隐患吗?我的工作会对质量造成什么影响?我的工作会影响谁?谁的工作会影响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应该如何提高质量?在讨论中,大家相互启发,相互提醒,更多的则是深刻的内省与反思。于是,”产品质量事缺陷“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随后他们走出了关键的第三步,构造“零缺陷”管理机制。在海尔每一条流水线的最终端,都有一个“特殊工人”,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在经过各个工序时,工人检查出上一工序留下的缺陷后就及时地记录在一张缺陷条上。这位特殊工人的任务就是负责把这些缺陷维修好。他把维修的每一个缺陷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来,作为向“缺陷”的责任人索赔的依据,他的工资就是索赔所得。那么,当产品合格率超过规定标准时,他还有一份奖金,合格率越高,奖金越高。这就是著名的“零缺陷”机制,这个特殊工人的存在,使零缺陷有了机制与制度上的保证。这一制度的推出,使海尔的产品、服务、内部各项工作都有了更高的质量平台。
1989年起,海尔正式实施“OEC管理法”。所谓OEC即Overall(全方位)、Every(每人、每天、每件事)、Control&Clear(控制和清理),总结起来叫“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今天的事情今天一定要把它做完,今天的事情比昨天要有提高,每天都有提高。举一个比较形象的例子,如果你每天把一元钱存到银行里去,银行给你的利息是复利而不是单利,而这个利率是1%,每天都是昨天的1%的话,那么,这一元钱大约在70天后连本带利取出来的时候就是2倍,也就是说如果每天的工作都比昨天提高1%,70天就会提高1倍。当时,海尔首先建立了质量价值券考核制度,员工收入实行质量否决制,要求员工不但要干出一台,而且要干好一台产品;其次,考核重点是遵章守法,凡是企业的规章制度,不是摆样子,而是建立一项就执行一项、考核一项、兑现一项;最后,分配制度主要同质量挂钩,谁出现质量问题,就按考核规定扣谁的工资。这种做法从人力资源管理层面有力地配合和推动了名牌战略的实施。
挑战自我”:与多元化战略相契合的人力资源战略
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保证创新的决定性因素,人人都应成为创新的主体。为配合实施多元化的企业发展战略,海尔提出“挑战满足感、经营自我、挑战自我”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理念,设计了把“外部市场竞争效应内部化”的市场链机制。其核心思想是,企业内部、外部有两个市场,内部市场就是怎样满足员工的需求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外部市场就是怎样提高美誉度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海尔内部,“下道工序就是用户”,每个人都有目己的市场,都有一个需要对自己的市场负责的主体;每位员工最主要的不是对他的上级负责,更重要的是对他的市场、他的客户(下道工序)负责。
每个人的工作都要或多或少地占用企业的资源,企业将相应资源提供给相关员工作为“负债”,将外部市场效应内部化后,每一个员工都应该追求达到最好的效益,所以你必须通过经营使资源增值。如果达不到,就等于浪费了企业给你提供的资源,你就应该自己掏钱赔付,这就是“经营自我、负债经营”观念。通过“负债经营”,做到“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每个员工都通过“赛跑”来看是否有能力通过竞争上岗来追求自己的价值,
这样才能实现经营自我、不断战胜自我、战胜满足感、超越自我的境界。这样,技术和管理工作天天坚持不懈地往前做,就会从量变到质变,从这个基础上再发展,这就是把“外部市场竞争效应内部化”的市场链机制。
相应地,多元化阶段的薪酬制度由原来的4种模式完善规范到13种模式,实行分层、分类的多种薪酬制度和灵活的分配形式。科技人员实行科研承包制,营销人员实行年薪制和提成工资制,生产人员实行计件工资制,辅助人员则实行薪点工资制。海尔工资分档次发放,岗位工资标准不超过青岛市职工平均工资的3倍。岗位工资+国家补贴=工资总额。取消月奖金制,年终奖金不超过两个月的工资。科研和销售人员实行工效挂钩,科研人员按市场效益和科研成果进行奖励,销售人员如果是外聘的推销员,收入和推销成果完全挂钩。
在工资分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海尔一直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每一个岗仿、每一个动作都进行了科学的测评,计点到位,绩效联酬。每位员工都有一张“三E卡”,劳动一天,员工就可根据当天的产量、质量、物耗、工艺等9大项指标的执行情况计算当日的工资,即所谓“员工自己能报价,管理人员则根据目标分解为:年度目标、月度目标和日清目标,计算出当月的应得工资。人人的工资都公开透明,只按效果,不论资历,由“同岗同酬”转变为“同效同酬,在海尔,高素质、高技能获得报酬,人才的价值在工资分配中得到了真正体现,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国际化的人”:与国际化战略相契合的人力资源战略
海尔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化的新经济环境下,要想成为国际化的名牌,每一个员工首先应成为国际化的人才。因此,新时期海尔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则须适应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大目标要求,为企业提供和培养真正具备国际化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方面,海尔根据“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理念,推出“部长竞聘上岗”、“农民合同工当上车间主任”等大量案例,构造“人才自荐与储备系统”、“三工并存、动态转换”、“末位淘汰”、“四级动态考核”和“多元化的工资福利激励”等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海尔的市场链思路很超前,很多国际公司管理模式也是刚刚开始这么做。海尔集团利用信息技术辅助企业管理,可以迅速缩小与国际大公司的差距,甚至保持同步。海尔集团物流管理在国内是一流的,在国际上也是第一的。海尔集团的市场链改变了企业直线职能式的结构。在国内无序竞争或过度甚至恶性竞争中,全业要适应市场变化和国际化要求,每个人都与市场挂在一起就显得非常重要,否则组织结构制约了员工去迅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企业就会对市场变化适应不了,被竞争对手打倒。因此,只有树立“市场是每个人的上级”的观念,建立互相咬合的“SST”(索赔、索酬、跳闸),才能采用与国际接轨的供应链工程,顺利实施国际化战略。

为此,海尔在新时期力求做到:首先使形式和目标相一致。SST是市场链的形式,而市场链的目标是创市场美誉度、赢得用户的心,市场链的形式要能够为目标服务。其次把工作指标合理地分解到每个人的每一天,真正地落实下去。指标的合理性必须有基础工作,数据的真实性是关键,激励的公正性是保证;目标是合理的,数据也是真实的,但两者结合起来,到底应该奖多少、罚多少,事先应该有明确规定这要做得非常详细。
张瑞敏认为,实行“市场链”重在员工参与、即时激励。要让员工非常愿意参与这个活动,感到对自己是一种自身价值的体现,不是被动地接受激励而是主动创新。要创造体现个人价值的氛围,让每一个员工参与,包括改革方案讨论,必须在有方案的前提下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目标体系、考核体系、激励体系必须要与员工沟通,在沟通的前提下参与竞争。
“SBU运动”:与全球化战略相契合的人力资源战略
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运作全球范围的品牌,从2006年开始,海尔集团进入第四个发展战略创新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国际化战略和全球化品牌战略的区别是:国际化战略阶段是以中国为基地,向全世界辐射;全球化品牌战略则是在每一个国家的市场创造本土化的海尔品牌。海尔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要解决的问题是: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运营的竞争力,与供方、客户、用户都实现双赢利润。确切地说,就是获取本土客户和用户资源,实现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全面本土化的超常能力。海尔清醒的认识到,集团总的战略必须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而每一位员工的策略创新才能保证集团战略的实现。“SBU”(Strate- gical Business Unit的缩写,即策略事业单位),通俗地理解,“SBU运动”是要把海尔的3万名员工,都变成一个合格的“小老板”,每个员工都是一个公司,都要面对市场。每一个员工都有能力准确而迅速地获取客户和用户资源,以速度和创新来满足全球化战略的需要。因为信息化时代企业要靠个性化取胜,而不能靠大批量的生产,大批量生产变成了大批量定制。如果没有每一个员工的SBU,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以人作为经营单位的话,就无法满足这种定制的关系。信息时代的企业既要有大企业的规模,又要有小企业的灵活性,所以要把大企业的航母变成无数个可以拆分的单独作战的主体来各自为战。
【华恒智信点评】
海尔集团的事迹是激励人心的,几十年的时间见证了海尔的变化。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目标相整合是使得人力资源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人力资源为企业目标服务提供的最基本的支持。
海尔集团在这几十年内有着三个大的战略转变,每次的战略转变都会有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的整合,这从根本上保证了海尔集团战略目标的达成,最终实现全球化战略目标。
如何实现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的整合呢?这是国内各大企业关注的问题。
首先,认清企业远景。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目标相整合的第一步是认清企业的目标,设立公司长远发展的远景,确立企业员工共同持有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和塑造员工行为,最终促进企业目标的达成。
第二,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对环境的分析是探寻企业下一步发展目标和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内部环境的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目前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挖掘企业内在的潜力;外部环境的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目前面临的形势,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存在的发展方向,可以探寻的发展途径。海尔公司之所以能够实现其最终目标,其原因也在于其对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到位准确的分析,对自身的准确定位。
第三,设置具体目标。在远景的基础上需要有具体的可操作,可实现的目标。比如海尔集团走向国际化这一远景包含的具体目标就是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服务,形成品牌,获得竞争力等。目标切记空,泛。
第四,差距分析。差距分析主要是找出目前企业的状况与愿景,目标之间的差距,估量达到目标需要付出的努力,以及途径。如:通过对技术的改进,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通过对服务的提升,可以促进品牌的效应等。
最后,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企业战略。在一系列调研基础上,可以开始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企业战略,并且使得两者相互匹配:在共同愿景的指导下,通过对环境的分析,实现具体的目标,从而达到长期愿景。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