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认为我不适合在这个团队,让我自谋生路。
HR约谈:要么自己走,要么辞退。
我已经表态可辞退,但:1、要有合理合法理由;2、合理赔偿。我自认没有违纪违法,KPI没有离谱到被开除。
HR提醒说,公司可以找各种理由,赔偿最多两个月,跟公司硬顶,可能得不偿失。劝我尽量先找机会,全身而退。
我自己感觉被辞退的原因:
1、老板来之前我曾想辞退一人,HR头力保,最后的处理我可能得罪了HR头;
2、HR头和老板关系很好,老板过来就一直对我有偏见,调走我队内两个人,因作息时间书面警告过我;
3、老板认为我不听话;
4、如老板所言,我“可能”不适合带团队,他想要个能带队的人。
我该如何争取补偿?还是真如HR所劝,全身而退算了?
如果是我,二话不说,走人。
1、要那几千元,恶心。再说,背着个被辞退的名声,自己的心里有阴影,不利于后来的职业发展。
2、好好反省自己,吸收经验,那是无形的财富。
当事人 回复 朱伟:
我原本想法也是这样,也懒得计较。但是, 1. 退出意味着我很有可能需要再次转行,这是新业务,找到合适下家很困难; 2. 老板给出的理由实在不能认可,我觉得无论如何要反击,输也认了;3. 两个月补偿正好九月给儿子交一年学费,三个月可以让老婆宽宽心,四个月自己可以缓口气...... 其实,上面困难都可以克服,还是不甘心,年终奖泡汤,家人担心,下家难找,即便自己有责任,为什么不能争取自己应得的补偿?
转行,惨败!这是我这一年半的经历。女老板带着偏见来的,这是我最不能接受的地方。在老板让我自谋生路的前一天,还一起吃饭,我在她车上跟她谈心,说如果有做的不足的望担待。当然,自己要反省。
这一阵和另一个知情HR聊了,他告诫我处事要多注意,关系复杂,提醒我是得罪人了。当然,这也是我自身原因造成的。 尝试和老板沟通过,没有吐露任何信息。
很钦佩这位兄弟的坦诚,职场上每天都在上演走人、留人的故事。走人有我们主动走的,有单位让我们走的,大概也就这两种类型了。案例不长,但寥寥数语,我还是想探究一下背后作者的意图和心思,或者说在面临被辞退的时候,心态是怎样的?
作者也猜测了4个被辞退的理由,尽管最后一条写了“可能”是因为自己不适合带团队,似乎也从自身找了一下原因。但依然用了引号,由此我猜测可能作者骨子里其实并不认同自己的这种反省和忏悔,认为自己还是可以带团队的,只是可能未被认可而已。而前三条基本上都是外因,言语中与作者自己无关。由此,我想到了之前我的一段经历,当时也是在一家较为有名的公司负责总裁办的工作,有一个人资总监是个女的,能力我非常认可,可能因为是女人的缘故吧,比较敏感,而且很喜欢在老总面前表现。因为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中间因为一些工作检查的事涉及到了这位总监,她有些面子过不去,后来我听说她经常在老板面前对我说三道四的,我听后也只是一笑了之,时间长了,我因为职业选择问题,以前都是人资行政一起负责的,也想参与人资的工作,结果那位总监百般阻拦,我想去外地公司,也不同意。后来我所有的方法都用了,也和老板说了,老板也同意,但还是要经过她的允许。最后我还是选择了离开,我离开之后反省这件事,认为责任还是出在我身上:
1、检查工作的时候没有做好沟通,或多或少影响了总监的脸面;
2、出现问题之后,自己选择了逃避,不主动去沟通,化解误会,而是过多的去依靠老板,总想凭借自己的能力,让对方主动就范。
3、不够低调,尊重不够。女人的心思比较敏感,还是要给予足够的尊重,伸手不打笑脸人。
以上是我离开那家单位之后,深刻反思出来的,而且绝对是从内心深处的反思,所以针对这个案例,我的一些想法如下:
一、我们在职场中不是要学会低三下四,但一定要学会忍辱负重。
二、每一个人在一家单位无论去、留,都是有原因的。有些可能真的是单位的原因、领导的原因、同事的原因,但问题发生后,我的意见是一定要先从自身找原因。
三、如果必须离开,那么要说服自己,和老板们、和HR的人深入、坦诚沟通一次,人之将走,其言也善,估计他们都会和你说实话。问问自己到底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哪些地方还需要提升?等等。即便我们要离开,如果能在这些问题上得到触动自己内心的答案,我想未尝不是另外一种收获,因为他可以指导我们在下一家单位少犯错误。
四、如果通过坦诚的沟通,找出曾经的误会,自己也能放下架子,深刻反省自己,并且觉得这家企业对自己还是有吸引力的,我想兴许可能大家沟通完之后,又找到了再次合作的机会,发现了彼此未曾发现的优点。
面对被辞退和离职,其实最难的是认识自己。不管是斗争的牺牲品也好、还是组织裁员也好、还是领导看不上也好,记住一点,只要企业通知我们离开,我们自身就一定存在问题!这是毫无疑问的,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从自己身上找出了原因,并且能深刻认同,我想离开不离开,都不是很重要,关键是我们在认清自己上,又近了一步!
当事人 回复 刘立明:
非常谢谢您! 其实反思自己,确实有类似问题。 老板对自己有误解,我更多的是保持沉默,觉得没有争辩的必要,后续沟通不够并没有消除误会; 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相对于女性老板)。
说到面临被辞退的心态,其实一开始很坦然,这个结果只不过是比我意料的要快了一些而已。
其实换位思考,撇开老板偏见之类不说。我也会开除这样的员工,为什么?
1、对老板的不认同:老板本来组织部门每周饭局,因为这小子长期的各种理由不参与,最后不了了之。
2、还是对老板的不认同:老板每每决策,这家伙总是提出不同意见;要么不说话,一副无所谓的样儿。
3、真的是对老板不认同:跟老板独处的时候,一句话都没有,这种下属要来干什么?找不痛快?
其实确实是自己没有放开,因为之前的各种误会、偏见,大男人胸怀不够宽广,小心眼,跟女老板较劲,不沟通,不解决问题,导致隔阂加深,最后形成这样的局面。
坦然之后,是不甘。好吧,确实自己有问题,但是至于现在这么悲惨要被劝退吗?凭什么一言不发就接受?为什么就自己这么被动,老板一个人偷着乐?不行!我该得的补偿必须要拿到,拿不到也要争!我的年薪眼看就到手凭什么就没了?再就业风险凭什么自己担?凭什么就我担心有污点,一分钱不敢拿?
不甘之后又纠结。HR在内部推荐了职位,有一个老板还很满意要安排最终大老板再面。HR看我有斗争的心,又对这个职位有意,马上把最后期限提前半个月,要求明天提交辞职申请,否则内部推荐马上停止,立即启动辞退手续。是孤注一掷,争取补偿走人?或者压根儿就弄不到补偿,弄的自己灰溜溜一无所获?还是退一步先求内部职位,给自己个缓冲?
细读完以上的回复,感觉大家已经说得非常到位,都是金玉良言呀,作者也开始反思自己,很好很好。
如果这是一个规范的企业,如果作者的陈述完全属实,那么,HR这样的态度,必然有不为人知的原因,建议作者和自己比较铁的同事,最好是跟上司关系近的或者HR部门的,好好打探打探。即使死,也要做个明白鬼。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在正规的企业里,除非出现组织变动或者被辞退人员确实行为恶劣、有目共睹(即使这样,辞退对方也易引起其他员工兔死狐悲,人都是同情弱者的),很少有这么强硬对待一位管理者的。当时既然提拔,即使不是基于已有的成绩,也是领导们认为你有潜力,值得培养。青年管理者,急需用人的企业出现揠苗助长的情况也正常,一旦发现不合适,正常情况一般是坦诚沟通,换个岗位继续观察,绝不会一棒子打死,因为这样的管理者放走了企业岂不是白付了学费?这时,有人会受不了请辞,HR和上司会想方设法做工作,几乎凡是想通留下的,后来都会有好的新的发展。
如果你陈述的事实没有夸大,我只能说:企业太不规范,基本没有守法意识,这种企业不值得呆;企业的HR以及上司素质太差,把私怨赤裸裸的带入工作中,不值得留恋。
企业最在意自己的形象和口碑,一般与员工都是好合好散,即使是犯点小错的员工要辞退,往往也是依法给足赔偿,同时善解人意的在离职通知书上注明“因个人原因离职”,这样,一是照顾员工的面子,既然钱已经给了,何必再树敌呢;二是避免以后的隐患(有员工离职后不知听了何人的忽悠,再来找后账的)。
劳动合同法就没有“开除”这一说,只有“解除劳动合同”,而且即使你的KPI指标低,也要先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后证明你还没能胜任,然后才能补偿N+1(或者提前一个月通知)的工资辞退你,除非公司抓到你严重违章、虚假应聘、失职给公司造成损失或同时在其他企业任职等等把柄。你的这种情况,我认为你是可以据理力争的。
另外,特别要提醒你,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在这个局面,你都要好好想想自己的不足,中国人最讲究面子,不是太过分的过失,一般企业很少会做到这个份上。作为一个主管过10多年HR的从业人士,我也不过仅主动辞退过数位管理人员(绝对不超过十位数,普通员工和基层管理人员除外),可以这样说:在开始谈话时基本上没遇到一个承认主要问题在自己的,谈话后会转变态度的也不过只有三分之二。而且,我们谈话的目的绝不仅是为了他们不给企业生事,而是代表企业真心的希望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了解到只是这个位置这个企业不适合他,并不是这个社会不适合他。企业,尤其是代表企业的HR,是必须有社会责任感的。
上策,我建议,既然企业内部给了新的机会,还是接受,哪儿跌倒哪儿爬起来,我相信如果你的反思是真心的,以你的敬业和勤力,很快你会再次站起来。
中策,与企业据理力争,取到你应得的赔偿,好好从这段经历中吸取教训,吸收它的收获,忘掉它带来的不快,充满自信的开始新的人生。
下策,接受HR的要求,自动请辞。这是你对自己的否定和不负责任,尤其是你提到孩子学费的事情,这也是对家庭的不负责任。
我问一个在法国公司作HR的学生:为什么这个HR给人内部安排工作的前提条件是,他必须先提出辞职?
他看完案例后,电话告我:
欧洲公司开人非常少见和极端谨慎,这也是欧洲企业活力不足的原因之一。1)你成了你们HR的烫手山芋。2)你千万不要提出辞职。3)每天准时上下班,不要有明显违反纪律的地方。4)马上着手准备好各种 paper work 包括你的任务变化,组织变化,你的OT时间......
回复完楼上的问题,等看完其他点评,我感想如下:
1、我说的太轻易,没有体会当事人的心情和薪金等状况,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在此,给当事人道歉。
但是,这也并非全都是局外人的眼光,只是我考虑问题的思路。
这两天,我也在回想,自己停薪留职后下海几年,不想回单位了,当时也是单位的人事科找我这样谈话的,同样的思路和手段。我当时就想,自己已经沾了单位很多的光了,辞职就辞职吧。现在想来,真是好傻,我工作了15年呢,单位辞退,应该给我多少的补偿?况且,我的下海是响应市里一项政策:号召干部下海。
可是,我就那样一甩手就走了。看过大家的回复,现在真觉得是“傻冒儿”,走得很豪气,但却被人编了个套子钻进去,受损的是自己。
2、以后点评要慎重。
通过此事的教育,我觉得,给别人建议,一定都要慎重考虑,自己的事情决策错了自己可以承担,帮别人决策错了是误人。
初入职场的人,没有多少阅历;身处逆境的人,眼光受到局限。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
指导和建议别人,要么不说,要么是真正地能够帮助别人。否则,再闲着没事,随便出来放话,害人是不对的。
3、希望“找同行”真的能够解决这样燃眉之急的事情。
聊以安慰的是,尽管我回复的轻易,但起码还是第一个回复的,而且,是义务地当了一块砖。
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热心的、有经验的“同行”。
热心,总会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别人。
有经验,才能保证指导的方向是可行且正确的。
如果,我们再加一点点责任心,就更好了。
4、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是传播经验、信心和爱的使者。
如果我们,把提问者当成自己的朋友,急人所急,想人所想,在精神困惑的时候,给予帮助和支持,那么我们就会成为一个传播爱和信心的使者——提出问题的,有多少人是需要物质的帮助呢?精神的无助是更难过的。
5、提问者尽量提供较全的信息。
别人回复得轻易,是不是也与提问者传递的信息有关呢?
越是高效的人,解决问题可能越简单,直奔主题,只要结果,话语生硬。
大家都是义务的且时间成本较高的管理者,如果提问者呈现更较全面准确的信息,比如,楼上的企业性质、职务、薪资、入行时间等情况,如果每月几万元呢?要不要争,当然要!!否则,回答者只能凭个人的经验来判断了。另外,网上来回沟通不方便,一次性写清,如同告诉医生病情一样,才能判断得更准确。
当事人 回复:
再次谢谢刘总:“面对辞退和离职,其实最难的是认识自己。”
谢谢刘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过刚,则易折。”
谢谢钟荔老师一句话“如果作者的陈述完全属实”提醒我,我的一面之词真的就是事实吗?
谢谢朱伟、王志涛两位前辈的建议和鼓励。
谢谢各位找同行的前辈提醒我,无论是走是留,一定要有坦诚的沟通。
谢谢黄老师,随总和刘律师,让我在这场“冲突”中有底气,也因此真正的认识自己,受益于这场冲突。
昨天和老板有一次坦诚沟通的机会,聊完之后,我给老板发了条短信:“谢谢老板!”
1、“你是我带过这么多人里面,唯一一个完全不会反省自己的人。”
何尝不是。再回头看看自己写的经历,第一任老板没有带我,下属不给力,HR不支持,老板有偏见,最后的结论还是“可能得罪了人”。第一任老板以他的方式给了我很多的机会,例如参与众多的项目,接受很多贴近业务的工作。自己每天加班到两三点,但是效率高吗?方向对吗?理解老板的意图执行到位了吗?碰到困难有及时有效沟通吗?老板最后丢下的一句话,或许就是实话,因为我在获得足够支持的情况下没有达到老板预期,那只能是能力问题。
新老板对我或许有做过一些提前了解,即便其他同事说了一些不好的话,那也是我的工作状态给人留下的既定印象,谈不上穿小鞋或者报复。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鼠肚鸡肠。
2、“你总是不能Positive的去面对一些冲突。”
用3个不认同应对老板,现在看看有点可笑,耍小孩脾气呢?如果真觉得有能力,应该积极配合老板,证明自己,不是耍小性子。她提到曾经带过一个团队,本来要接管这个团队的清华高材生突然成了她的下属。虽然不服,但是那哥们的方式是更努力的工作,“冲突”之后,两人成了好朋友,有非常好的配合。消极应对冲突,耍性子,即便不出局,也是浪费时间毁自己前程。
3、“你有刚的一面,但是很多时候会影响沟通的效果。”
要多反省。在很多沟通场合,面对质疑或者挑战,容易出现对立情绪。
4、“如果下属工作能力强,哪个老板会揪住他的细节问题不放?”
老板自己是个工作狂,在不同事业部任过职,她带过的人很少有人说她人好,但很少有人说她能力不足。她坦言,不会因个人原因赶走某一个员工,即便是能力问题,她也尽量安排退路。在市场部这种没有数字考核的部门,如果老板在作息时间、报销等等细节问题上找毛病的时候,很显然,你的工作表现出了问题,应该反思,应该及时和老板沟通。
5、“公司里有一些这样的员工,工作上不尽职尽力,但却把公司福利用的很足。”
汗颜。我就成了这样一名员工。
6、“总是处在一个很紧张的状态,说话总是小心谨慎,谈不上是在沟通。”
承认。对自己的定位有问题了,总是在寻求别人的认可,没有自信,脆弱。
老板说,其实她和HR早在两个月前就在内部帮我寻找职位,做了很多推荐,HR甚至还联系了很多猎头的朋友推荐我。所谓的偏见、遭报复,全都是自己的臆想!
我给HR打了电话,诚恳道歉,也聊了自己的一些想法。HR跟我说,如果我还对已经应聘的职位有兴趣,可以继续面试,她个人建议我先拿下内部职位,考虑清楚再走,不要一时冲动;如果我希望拿赔偿,她会尽力按我期望的,给一到两个月的缓冲期,拿全额工资,再申请两个月工资补偿;离职按个人原因自动离职处理。。
事情到这里,我无地自容!
反省!沟通!真诚!积极!
碰到问题,一定要先反省,先找自身问题。
一定要沟通,在积极、真诚的前提下,可以有冲突。积极的冲突才能发现问题,否则,走到最后一步,很多事情无法挽回!
多学习。我碰到的很多问题其实在找同行都有类似案例,却等到不可收拾才回来恶补找办法。包括2011年“如何同女上司相处”的线下活动,我其实想邀请老板一起参加,最后还是没有勇气。如果去了,结果应该不是今天这样。
最后,真诚感谢黄老师,特意帮我联系很多前辈给我建议,还一直鼓励支持我!
不匿名了。即便是失败,至少自己要坦然面对吧。如果要安排我二面的新老板看到,那也只能跟他说声抱歉了,呵呵。
如果老婆看到了,我请你吃牛排吧……抱歉一直没说这事。没看到最好……
谢谢大家的鼓励!
大为好。
看到你的回贴,是我结缘“找同行”以来最令我感动的一篇。
敢于撕开自己伤口的人,是勇敢的,这真要有一种非凡的胆量。
敢于暴露自己弱点的人,是可爱的,人都喜欢真实、不完美的人。
你这次的经历,一定对你的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因为,直捅心灵深处。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你的后一半已经开始强化。你这么年轻,就能有如此的收获,已经非常好了,有的人,到老都不认识自己,包括指点你的人。
年轻的资本,就是错了可以重来。
我个人建议:你离职后,休息一段时间,好好调整一下心态,看点积极正面的书。毕竟,这段经历是不愉快的,虽然心里认识到了,但可能是理性上的接受,潜意识里依然是非常失落。
另外,我发现你的负面思维比较重。比如,你再回头看自己描述的问题:前半截,说的是自己的利益;后半截说的是对老板和同事的抱怨。除了自私就是负面——你能反省自己,也不差我说这句实话了啊。
以前,我的员工一抱怨别人,我就无比恼火,肯定骂一痛。因为,我也是这么过来的,在抱怨别人的时候,自己根本不可能得到成长。
一个好人,有时也会被坏情绪长时间所控制,因此,处于负面的状态,失去了正常的判断与处理事情的能力。如果是本质好的,略微调整就会回到本来的自己。
祝你健康、快乐、阳光、对周围充满友爱!!你自己变了,会发现周围的世界会大不同。
你今天的回帖,让我相信,你可以做到!!
你今天的回帖,能为你的人品赢得更高的分数,因为,坦诚、真实、勇敢!!棒极了!!
“会怪的怪自己,不会怪的怪别人。”
这句话是我大学毕业一年后学会的一句话。
我的一个室友,当我在外面受到委屈、感觉极其恼火的时候,我回到宿舍向他抱怨,我满以为能够得到他的理解或者给我一些安慰,结果他毫不客气地给我一顿雪上加霜、落井下石般的沉重打击。
这句话对我的影响是终生的,正是因为在我大学刚刚毕业一年后就收获了这句话,我才特别感谢我的这个诤友送给我的珍贵礼物。
我经常会在人生路上和职业场上反复地咀嚼、回味这句话。
不论我受到什么样的打击,不论我如何被朋友背叛,即使我屡次被人从背后狠狠的捅了一刀,我都会这句话来安慰自己、解脱自己、修正自己。
现在我把这句话送给找同行的这位朋友:“会怪的怪自己,不会怪的怪别人。”
插曲:
后面有个朋友从微博上转的那句话,我是相当赞同:“从来么有见过那个真心想吃亏的人真的吃过亏”。
我也同样赞同:“从来没有见过那个想占便宜的人真的占到了便宜。”
因为,我从结婚之后,老婆就经常教育我说:“不想占别人便宜就不会吃亏。”
好的,现在言归正传。站在旁观者或者是老板角度谈谈个人的看法:
1、 老板说:“你是我带过这么多人里面,唯一一个完全不会反省自己的人。”
老板的这句话非常致命,老板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已经是相当恼怒了,已经是基本给你判了死刑。
“唯一一个”,“完全不会反省自己”。
老板说的每一句话都不会是随口而出的,甚至每一个词都是经过认真考虑的。
“完全不会反省自己”,这一点是相当致命的,能够取得成功的人都是善于自我反省的人,都是不断剖析自己的人,都是愿意主动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根源的人。
所以,我在前面专门讲了:会怪的怪自己,不会怪的怪别人。任何事情在任何情形下,都还是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吧。
纵然别人有百分之九十九的错误,我也会认真检讨自己为什么会犯那百分之一的错误。
2、“你总是不能Positive的去面对一些冲突。”
是的,非常重要,任何时候都要积极的、正面的理解别人,理解别人的事情,理解别人的说法。
3、“你有刚的一面,但是很多时候会影响沟通的效果。”
是的,刚的一面要体现在执行层面,而不要体现在沟通层面,不要体现在讨论和决策阶段。
管理的灵魂是沟通,管理当中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沟通的问题,任何可能影响沟通的性格与情绪都要控制,当刚则刚,是指在具体执行层面。
4、“如果下属工作能力强,哪个老板会揪住他的细节问题不放?”
是的,老板通常会看大的能力方面,在大的能力方面良好的情况下,老板不会纠缠于细节,当老板在作息时间、报销等等细节问题上找毛病的时候,老板已经对你的能力方面已经不再信任,进一步开始追究你的细节,实际上已经对你这个人已经不感兴趣了。
在这种情形上,老板已经对你没有挽救的兴趣和意向了。
5、“公司里有一些这样的员工,工作上不尽职尽力,但却把公司福利用的很足。”
是的,老板大方起来通常非常大方,老板恼怒起来,一分一厘都会计较。
老板最讨厌的就是和公司斤斤计较,把公司福利用的很足的人。本来老板提供这些福利就已经表明了她不在乎这些开支,但是她也反感非把这些福利用的很足的人。
6、“总是处在一个很紧张的状态,说话总是小心谨慎,谈不上是在沟通。”
这一点相当麻烦,自己对自己不自信,脆弱。
过去,我有几个副总坐在我办公桌前谈话,肢体语言会表现出来腿在打抖,这让我非常地不爽,我有那么可怕吗?你有那么不自信吗?
哪一个老板都喜欢自信的人,都希望看到自己的下属敢于拍着胸脯打着包票、表示自己能搞定。当然老板也不喜欢吹牛的人,拍着胸脯打了包票最后却没搞定,一定会更麻烦。
沟通,还是沟通,沟通能够解决许多误会。
志方好:我想请你来我的课堂给MBA讲课!我教了十年MBA,才发现MBA最需要的其实不是如何管理企业,而是如何当上总经理。因为只有当了总经理,你才有可能对企业的战略、营销、人事.....这些事有发言权!
可是现在MBA的课程90%以上都是教怎么管企业的,难怪学生总迟到早退。
如何才能当上总经理?我的理解首先要管好自己。你朋友的话是经典“会怪的怪自己,不会怪的怪别人。”
年轻就是本钱,年轻人有的是资本。
1983年我大学毕业,大为不过是83年出生的人。
呵呵!依老卖老一把。
人,往往都是输给了自己,而不是输给了别的。
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大的人。
但是,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在太难,要做到更是难上加难。
我曾经在我的一篇文章里说过:我的内心无比强大。这句话可绝不是上嘴皮碰碰下嘴皮就可以说出来的。
我们看看一个内心无比强大的经典案例。
本周日,我们刚刚看完林丹力战李宗伟夺取奥运会金牌的比赛。林丹就给我们完美了诠释了什么叫内心无比强大。
李宗伟内心还是发虚,关键时刻心里发虚,所以最后时刻他不敢给林丹放高球,他太怕林丹的大力扣杀了,只能网前磨过来磨过去,而林丹则是高球我也不怕,网前小球我也不怕,你要大力杀球我也不怕,你要给我放高球,我肯定不会客气地大杀扣杀。
李宗伟在赛前自己给自己壮胆地说,这一次要尝尝金牌的滋味。这一次我要打败林丹。
2008年奥运会输了球之后,李宗伟和教练两人默默地从北京理工大学走回酒店。
赛前,我问老婆,谁会赢球,赌注1000美金。
老婆说,肯定林丹赢了。
我说:上次李宗伟输了之后是从北京理工大学走回酒店的,这次他说他不会再输了,再也不会走回酒店了。
老婆说,那他这次就爬回去吧。
老婆也是打球的人,所以她看的非常清楚林丹的内心非常强大,而李宗伟则是内心虚弱。
年轻人走上职场,你究竟想要什么?
要那点赔偿金吗?其实最不值得讨论的话题恰恰就是那点赔偿金了。
人的一生,是自我完善的一生,是自我救赎的一生,我的这句话不知道是不是说的正确。
我认为年轻人最想要的应该是经验和教训,因为经验和教训也是一种能力。
如果你每次都能有所收获,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你的人生一定就会日渐成长,最终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所以,我觉得此次失败最重要的是要搞明白自己究竟输在那里?为什么会输?
我在上面讲过一句话,即使别人的错误占了百分之九十九,我也会深刻反省自己为什么会犯这百分之一的错误。别人是否能够认错我控制不了,但我一定会认真地检讨自己犯错的这百分之一。
作为老板,我也眼睁睁地看着许多聪明人离我而去,不管他(她)是主动辞职还是被动辞职,我都觉得特别可悲的是:直到最后,他们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死”的?
我特别地为他们惋惜:因为他们在下一个公司,仍然可能重犯在我这个公司犯过的错误,那些被我大发雷霆痛骂过的错误?他们仍然不知道为什么新的老板还是不认可他们?甚至他们会在内心产生“天下老板一般黑”的认识。
我觉得这些才是他们真正的可悲之处。
我有的时候,杞人忧天般的替他们着想:难道他们的人生就就在不停地犯错,不停地重复犯错,而且总犯相同的错误?这种简单周期性的循环,毫无任何价值。真不知道将来会有谁能点中他们的穴位,告诉他们,他们的错误真正在那里?他们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
人生,每个人的人生最后所能达到的高度不同,其实其秘密正是在此。
一个老板,一个过来人,给年轻人的一点忠告。
此案例转载自找同行网,版权归找同行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