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企经营管理者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肆意瓜分国有资产的丑陋事实,国内经济学家一片默然,惟有远在香港的郎咸平予以当头棒喝。
遗憾的是,外企大面积“制造亏损”的畸形现象,同样未能入国内经济学家的法眼一个事实是,2003年外企在中国平均亏损达51%至55%。国家税务局官员认为,亏损企业三分之二属于非经营性的原因,意在避税。据保守估计,我国一年流失的外资企业税收已达300亿元。
一位在跨国公司北京总部担任会计师的女士,透露了外企肆意“制造亏损”的多种方式和途径。其中最重要的手段是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以转移价格的方式成就“亏损”。在华子公司通过高价向海外母公司购进原材料,又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返销母公司,结果自然是子公司亏损,母公司大赚其钱。通过转移价格,已占到避税总金额的60%以上。其他如利用无形资产的特殊性,让国内企业在需要使用跨国公司的技术、专利、商标时,支付巨额的特许使用权费。同时,外资企业母公司拼命压低其劳务成本,子公司则向其支付高额的劳务费用,还会利用利率来实现价格转移大面积的“制造亏损”。像苏州近1万家外商投资企业中,亏损面达到了70%,但大部分经营、效益都良好。与此同时,今年1至5月全国外企同比增长14%,合同外资金额同比增长近50%。一方面大面积亏损,一方面投资热情升温,看似悖论的背后隐藏着外商的深谋远虑。(见8月17日《东方早报》)
我们当然知道,资本的本能就是逐利,让外商学雷锋做好事儿,对中国经济发展温情奉献,是不现实的。外资来中国自是看中了这片热土,想取得在其他国家意想不到的收获。但是一些外商却实在并不怎么本分,凭着资本、技术上的优势,通过大面积“制造亏损”的途径,实现偷逃税款,攫取非法暴利的不良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