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术践行
主持人:有人说,销售是最具变数的战场。销售理论和实践都在不断变化。各位能分享下平时如何在紧张和高度压力的工作下兼顾好自身的修炼提升?聊聊自己喜欢的一些学习方式?
Mls2009:我比较赞同这种说法,但销售中的变数,大多是有规律的,我们学习销售理论,就是要学习掌握销售中的变数规律,预防和解决这些变数,最终达成目标。销售理论和实践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有些人很崇尚销售模式,而我觉得任何一种销售模式的形成都有它独到之处,而关键是看一个企业的文化,产品,战略,资源能不能有效结合,没有哪种销售模式是万能的,只有适合,没有更好。在我的日常工作中,除了处理和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其他的就是按章办事了。南宁高新区人才小高地每年都安排有非常精彩的销售管理培训,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去参加。和管理圈里的朋友晚上去咖啡厅聊天,更容易得到最新的销售思路和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喜欢看书,但不局限在销售管理类书籍,像故事会,翻阅日历等书籍也是我非常喜欢的。
Redbar:我喜欢多和不同类型的人交流沟通去提升自己,对一些不同观点会自己去小心求证,这种方法我个人觉得比较好。看书也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但现在选书比看书似乎更难一些。呵呵!专业书不适宜看太多,理论大多是相通的,与工作相关无关的其他信息类的东西还是要多关注,杂志、报纸都是不错的选择。功夫在诗外嘛!
Jinngle:呵呵,两位的说法的都挺不错的。我也来说所自己的一些学习方式:首先,心态上尽可能维持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主动去关注健康,品味生活。除了注重饮食的营养和作息,还会适度运动,这不但是健康的原动力,还是心态平稳的基础(身体不好会导致心态的弱势,身体好了心态也会有所改变)。运动分阴阳,阳为动,阴为韧(静)。我个人比较喜欢yin yoga(阴瑜伽,瑜伽的一种),每一个拉伸的动作需要静止五分钟以上,期间的疼痛、抗拒,到学会接受与观察,是对心态忍性和韧性最好的锻炼。 知识储备方面,我看的书会比较广,从《昆虫记》到《时间简史》,从《黄帝内经》到《中级财务会计》,随性翻翻,不强迫自己,或许过了一段时候后会突然领悟1%,这都会让我受益匪浅,也会从访谈节目、电影、身边的人和事去看人生百态。通过主观的翻阅和思考,我看到了知识的整体联系,而这也培养了我看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模式的开阔。当然,我不会盲目去看书,尤其是技巧类的书籍,一本书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书上,而在于自己的头脑里是否有问题需要解决。
主持人:恩,各有精彩。呵呵。学习的方法还是要结合个人的不同情况来进行。营销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学科,那么,学习营销过程中,案例与理论应该是怎么一个分配,比如学习时间、精力怎样安排非比较合适呢?
Redbar: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是个循环的过程。案例是需要重点分析的,花时间或许会更多,能够在一个案例里把方方面面都能分析到位,对于理论的理解也会更快。如果一定要用时间划分,还是按照二八来计算吧,案例占八,理论占二。当然这个也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要是本来理论基础就差,还是先把理论搞清楚了再去看案例,要不基础不同,鸡同鸭讲难免闹笑话。
Jinngle:恩,就我个人而言,很少看案例和理论知识,倒比较关注当前业态发生的一些事情,带着问题去思考,关注最后的发展,我认为每一个案例都有一个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在于当下的环境,脱离了当时的环境(过去的和现在的区别)而去盲目分析、借鉴和套用,是危险的,因此,更多的考察当下的大环境(经济、政治、法律、业态的成熟度),再反思过去的案例和理论知识,才会有更好的运用。
主持人:看来凡事都要讲究技巧并且事实求是。我们看到去年的重生之路栏目做得相当很精彩,也想请教下三位这个想法最初是怎么来的?各期主题的策划与你们具体的工作有联系吗?“重生之路”给您带来了什么?
Jinngle:这个想法最初由redbar和mls2009构思的,主要目的在于把营销人的每一个阶段(牙牙学语、成长和腾飞)更好的展现在家人面前,“重生之路”是集众人的智慧为自己的成长带来不同角度的认识和启示,各主题的策划有一个连续性,灵感来自于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现象。“重生之路”给我带来了一些新的体验和思考,因此也算是我个人的“重生”。
主持人: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主意,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同时让很多人受益,我们也感到欣喜。很感激你们坚持在家园经营着这样的事业。相信身为主持和策划,三位比我们有更深的体会。redbar和mls2009是不是也跟我们进一步的分享一下这条“重生之路”?
Redbar:恩,好的。我们在最初的活动介绍里也提到过初衷。踏上营销路,在“术”和“法”上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在“道”上,却根据不同人的性格会和现实有太多冲突,有时甚至一个弯转不过去而放弃了这个职业。我们在做这个栏目时,更多想通过大家的思辨去解决一些“道”上的问题,借此也可以多看到一些未来。这些策划其实都是我们工作中过去或者是现在思考过,或者是实践过的一些问题,以此分享一些看法,也可以多了解更多的想法。这个栏目的开办更多的是带来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是种快乐,也让自己长了很多见识。
Mls2009:我也来谈谈自己在操作过程的感触。大概是2002到2004年我在TOM社区做过论坛版主,也搞过一些讨论活动,所以在家园担任版主后,就曾将搞个讨论活动的想法和少天说过,当时少天非常支持,并提了一些建议。于是我又向少天要政策,同redbar商量做个讨论活动,结果又是不谋而合,在和redbar沟通讨论过活动规则后,就由我码字撰写了第一期的《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哪个更重要?》的主题。在做到第三期的时候,redbar提出应该给这个系列活动加一个名字,在经过我们充分沟通后,最终确定以营销人绝地重生为背景的“重生之路”为栏目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系列讨论。应该说,各期的主题策划大都与我们的工作有联系,而且在确立一个主题前,我们是先相互沟通,预计主题有没有亮点,能不能和家人引起共鸣。在确立主题后,再看这个主题谁来写更擅长发挥自己的长处,更熟悉这个主题的背景和存在的问题,然后码字成型,相互传阅过后就发到论坛里了。说起“重生之路”这个活动,首先是锻炼了我们自己,对于所选的主题,在码字的过程中相当于我们又深入学习了一次,然后再看家人们参与的讨论,以及后期的评选,更是在交流中提高了自己,同时也得到了许多家人的支持,也接到了一些家人的批评,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在这个活动之后,似乎也在家园小有名气,呵呵,帮助自己结识了不少营销高人,对拓展人脉关系帮助很大。
主持人:恩,通过各位的讲述,我们对这个栏目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分享。挺感动的,能够有更多的志同道合的家人结成联盟也是家园最初和最终的一个心愿。我想,在这条重生之路中,我们实现的是绝对双赢。呵呵,通过这个栏目的开展和三位的努力,家园也聚集了一大批的营销人士。每一个话题都充满了辨证和智慧。从文中和今天的交谈中我们也领略了三位当家的风采,在现实中的管理、工作态度和文字中表达出来的一致吗。营销理论在实际案例中能运用到几分?
Redbar:呵呵,我们毕竟不是在写小说,可以虚构很多情节,可以说都是我们曾经经历过,或许还是经历在他人身上的事情,大家就能有所共鸣。营销理论在实际操作中其实运用得很少很少,越到后面经验的成分会更多。理论里很少提到细节的,而工作中,注重细节更为重要。
Jinngle:我认为,营销理论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分两步,一是基础性分析过程,是传统理论的运用,二是反向批判式思考过程,是结合当下特殊环境的运用,做到这两步,才不会生搬硬套,至于能用到几分,关键在于对现实问题的认识程度上,而不是在于理论上。(与其纠葛理论的对错,不如纠葛在用对还是用错上) 在现实生活中的我工作态度比较温和、细致,而在文笔上,有家人形容我比较偏执。文笔代表了我认识问题的态度,而工作则代表了我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如何更好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身并不矛盾,而在于哪种方式更合适自己发挥。
Mls2009:开辟这个栏目后,很快就在家人中引起了反响,这是我们意料之中的事情,但讨论中出现了许多有个性,有见地的见解还是让我们吃惊,很高兴看到家园有这么多实力派的销售精英,在讨论过程中也同样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这让我们在以后的主题策划中更加谨慎,每个主题在确定前都是先在内部传阅和讨论,其中也PASS不少起初认为精彩的主题,目的就是想让更多的家人参与进来,尽最大的努力给各位家人提供更实用更精品的讨论主题。其实,每一期的主题策划,我们首先是从自身管理工作中的感悟出发,再结合案例提出论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尽量避免我们的看法影响大家的思路,所以在整个主题中,我们把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观点摆出来,是非优劣由家人来评论。古人讲的文如其人,我是非常赞同的,至少在我主持的几期主题讨论里,是结合了我在现实中的管理和工作态度,很真实地呈现出来。
主持人:过去的2007年,三位倾注了很多心思和精力,那么在2008里,我们的重生之路有没有什么规划或者新的走向呢?在这个问题上,因为三位的风格、思维、优势都不同,中间会不会有一些冲突?
Redbar:呵呵!这个问题很好。在2008年我们计划更侧重于案例的讨论,把一些大家都能了解到的新闻,当作案例去让大家分析。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对工作的指导性会更强一些了。去年寻求“道”,今年侧重于“术”吧!我们三个能说的上冲突的是各自的时间,大家忙起来以后,栏目上就需要互相帮助,还好,去年做的不错!
Jinngle:的确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些新的想法,这是任何一个团队都无法避免的现象,有了差异,才会有了对问题有更好的认识和沟通,差异反而促进了思想的进步,从这方面来说,差异不会促成冲突。去年“重生”了,今年就该“成长”了。:)
Mls2009:活动的主题和走向上,甚至每一期的主题策划上往往都会有些冲突,但冲突是因为我们想把更好的东西呈现给关心这个活动的家人,所以我们常常采取存大同去小异甚至三人共同参与合写一期主题。2008年的活动肯定会有新的规划和走向,但由于还没完全确定下来,暂时先不在这讨论了。
主持人:呵呵,好的。让我们更同期待2008有更高的飞跃,也希望更多的家人参与进来。 我记得redbar曾在《静坐禅思》提过“活在当下”“你就是你自己的佛”这两个观点。各位认为,作为营销人,是不是更需要信仰呢。一种对内心声音更坚定的信仰?
Redbar:营销要想做深做精,其实是个苦活。如果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一个信仰,生活就会少了目标,热情所带来的动力是巨大的。
主持人:我发现Redbar多次强调“热情”也确实很热情,呵呵,营销人也许更需要这种精神,对你的职业、你的产品、你的客户注入更多的热情。这应该也算是一种信仰吧。Jinngle对这个问题是什么看法呢。
Jinngle:恩,我是这样理解的:“活在当下”“你就是你自己的佛”讲述的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如果说营销人需要信仰才能对内心的声音更坚定,那我相信这种信仰就是一种对外界的依赖。培养自己对自己的信赖比对外界的依赖要来的重要,“活在当下”就是最大限度地清空自己内心容易引起干扰的杂念,心地纯真,接收的信息才不会被歪曲;“你就是你自己的佛”就是对自身的一种信赖,若自身接收的信息经常被自己歪曲,那这种对信赖又如何产生呢?因而“活在当下”是前提。
主持人:三位都来自不同的行业,生活中也都是很感性的人,能不能各自谈谈从事销售工作各自最大的幸福和苦是什么?当工作和生活两者发生的冲突,如何协调?您是如何保持一种 “苦中作乐”的良好心态?
Redbar:呵呵!这个答案其实很俗,但最现实。幸福和苦都是钱,自己的辛苦能换来最大的经济效益就是最幸福的,当然不光是个人也包括团队、公司。工作和生活的冲突怎么协调,我现在还是在摸索中,不敢说成功,也就不多说了。“苦中作乐”也就是多点替他人着想,也就不觉得苦了,理解万岁嘛,正如《加勒比海盗3》里所说的,换一个面就是新的世界。
Jinngle:如果说工作与生活会发生冲突,那一定是工作的强度限制了我对品质生活的追求,还好,在这方面上我是有选择的权利的,因为工作对于我来说只是生活的基础和乐趣的其中一个来源,即使没有了一层物质基础我还是可以把生活过的有滋有味,而乐趣反而是一种全神贯注的态度,不管是对待工作还是生活。因此,对于我来说,吃苦也是很有味道的,就像疼痛那样,你可以去接受它、观察它,随后你会发现时间不再与你对抗,苦与疼痛的背后,势必有你收获的东西存在。如此说来,我的处世态度可能不太适用于急于求成的朋友借鉴。呵呵。
主持人:一本来自美国的励志传记《艾科卡自传》称,全世界大多数优秀企业的总裁,都是能够看懂报表的营销人。更有人说,营销是通往CEO最快的途径。各位对这个说法有什么观点?您认为营销人的未来在哪里?
Redbar:会算账是营销人必备的能力,不为经营负责的营销人谈不上优秀。我认为,大多营销人会走上创业的路,及早学会财务能力,会对自己未来有很多帮助。
Jinngle:描述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种,声音、语言、文字、图形、颜色、数字……,因而有了音乐、相声、书籍、摄影、绘画、数模……,哪一种方式更便于你理解世界呢?相信每一个人的侧重点不会太一样。描述企业的行为方式也有很多种,用数字就是报表,不同的人关注报表的侧重点也不会太一样,因为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团体。世界上大多数优秀企业的总裁,都是能够看懂报表的营销人。这句话包含的信息有两点:一是能够通过营销活动把握市场,二是能够通过数字描述把握企业行为。那是不是对企业数字不感兴趣的营销人就做不了总裁呢?而费尽心思解读企业数字的营销人就肯定能做到总裁呢?营销人的出路在哪里?思考这个问题的朋友,请先反思一下自己更喜欢用哪种方式理解世界,从哪种方式得到的乐趣会更多。
主持人:呵呵,上面我曾提过Jinngle很善于辨证,果然是不假的。既感性又理智,婉约又犀利。也许要平衡好生活与工作,现实与理想,恰恰是需要这样的性情。而我们的三位当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组合。为我们打造了一条重生之路。再次感谢三位在百忙中坐客我们的栖息访谈,给大家分享和交流和宝贵的经验和心得。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家人参与到我们当中的,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
嘉 宾:谢谢大家的支持!再见。
主持人:中国肽谷掌门人邹远东在2006年年终总结大会上这样形容他们的销售队伍:踏遍千山万水,排除千难万险,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我想这正是大部分营销工作者的在真实写照。在此,我们也祝愿所有营销工作者在职场的征途上都能更精彩更快活。谢谢三位当家。再见。

本期预告:销售三人行
|